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12-29 01:03田先芝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田先芝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田先芝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完善,在给教师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职称评定,学生评教、科研压力过大、高校教师推行聘任制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鉴于此,本调研课题就天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缓解对策。

职业倦怠;压力;对策

一、概论

大学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密度、高压力的职业,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1]。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完善,在给教师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职称评定,学生评教、科研压力过大、高校教师推行聘任制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提出的,指与工作情景相关,由工作因素导致的一系列情绪、身体以及行为上的消极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2]。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倦怠(Teacher burnout)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时由于工作压力、紧张心情以及较低的成就感所表现出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等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被称为“教育中的危机”(Crisis in Education),随着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越来越严重,其已发展成一种职业性伤害,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身心健康。鉴于此,本研究以天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的办法。

二、研究方法

被试:随机抽取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农业大学四所高校200名青年教师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00分,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

材料:本研究拟采用玛斯拉斯(Maslach)等人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问卷有23个题目,包括教师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程度逐年降低、大学诚信教育的缺失、教学工作繁重、学校管理及考核制度不完善、职业人际关系、个人生活变化等。

三、统计结果分析

1.男女被试职业倦怠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男女被试职业倦怠统计表[n(%)]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总体职业倦怠程度上男性青年教师较女性青年教师要严重一些,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男性在社会中较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同时作为男人,事业心较重,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干出名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然而在人才济济的高校,想做出成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因为如此,使男性教师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所以更易产生倦怠感。而女性在情绪衰竭方面要较男性严重,主要是由于女性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不同年龄被试职业倦怠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被试职业倦怠统计表[n(%)]

通过表2可以看到,31-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比率最高,处在这个阶段的教师,工作基本已经进入了稳定期,容易产生“七年之痒”的感觉,已过30而立之年,可是对工作缺乏成就感,再加之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正好处在结婚生子的年龄,个人事务增多,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所以往往在工作上感到力不从心。

3.不同学科被试职业倦怠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不同学科被试职业倦怠统计表[n(%)]

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青年教师在总职业倦怠程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文史类略高于理工类。在情绪衰竭程度上文史类较理工类倦怠程度高了6.2%,这个结果主要是由于课程属性造成的,文史类课程相对于理工科类的课程的创造性偏低,时间长了,极易使教师产生倦怠情绪,对授课失去热情。

4.不同学历被试职业倦怠统计分析,见表4:

表4 不同学历被试职业倦怠统计表[n(%)]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程度被试的青年总职业倦怠的程度是以本科、硕士、博士依次递减的。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逐年成递增趋势上升,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近几年以引进博士毕业生居多,同时在职称申报、项目申请等方面博士毕业生的机会也要明显多于本科及硕士毕业生,这也严重挫伤了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其极易产生倦怠情绪。同时通过表4也可以看出,本科生青年教师在低成就感程度上要明显于硕士及博士青年教师。

5.不同职称被试职业倦怠统计分析,见表5:

表5 不同职称被试职业倦怠统计表[n(%)]

从表5可以看出,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总职业倦怠程度是最高的,正高职称的青年教师程度最低。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其情绪衰竭程度很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的青年教师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教学工作,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感到无力解决,就会变得暴躁,悲观,消极[3]。

四、总结分析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看出,目前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具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比率已经很高了,青年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可想而知,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肆意发展,将会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将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角色转换不适应

从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到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甚至上百双眼睛注视的教师,这种角色的极端转换会给一部分青年老师的心理上带来较长时间的不适应。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他们既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合理有序地实施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应对课堂中的各种突发事件,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将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相反如果这些问题处理的不好,面对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又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时,将不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同时,焦虑、倦怠情绪就会随之出现。

(二)来自各方的压力

1.社会方面的压力

在人们的眼里,教师是无比神圣的职业,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教师的职责也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在如此光环的笼罩下,教师无论在专业技术水平还是师德修养方面都被赋予了极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师就更是如此。

2.学校方面的压力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本身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方面,比如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教师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打的分数很低,直接影响到老师在评教中的名次,而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评教成绩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又是很多老师很难接受的,所以在把握度的问题上让很多老师都挠头。学校方面,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在教师任用方面采用聘任制,每个聘期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继续聘用,同时签订聘任合同,三年期有效,如考核不合格,将降档低聘或不聘。在这种制度下,教师不得不无时无刻不绷紧神经,无论是教学任务还是科研任务都不能有一时的松懈。

(三)个人相关的因素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其性格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在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性格内向型一些的老师,由于其与人交流沟通不够,在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时,容易产生倦怠感。婚姻和家庭问题亦是造成青年教师压力大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家庭生活这个内部体系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也可能会起到消极作用。对于婚姻、家庭和谐的教师,由于其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那么其社会支持系统会更完善,会对其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则会起到反作用,使教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五、缓解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为尽可能地消除或缓解这种情况的产生,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使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教师应该是智慧和完美品德的化身,一旦教师犯了错误,往往被扩大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倡导树立新型的职业价值观,确立对青年教师合理的期望水平,为其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提高教师待遇也很重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资收入,实实在在地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教师定期进修制度,通过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其教学技能,缓解其教学压力,有效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倦怠感的产生,同时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宽松校园氛围,加强沟通交流

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制度,以科学、实效的考核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4]。赋予他们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定期为老师组织专业技术交流会,学术论坛,同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应加强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度,使青年老师在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增长专业水平及人际交往能力。

(三)加强心理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是教师在压力下保持心理健康,心态平和的重要保证,同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便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摆正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好高骛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积极改正,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作为青年教师更是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社会、学校以及青年教师群体自身不断努力,尽量消除或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不良影响,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 潘欣,权正良,钱玉燕.大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92.

[2] 朱奇志.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9(15):58.

[3] 马学伶,周佩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9(5):30.

[4] 张玉堂.高校大众化背景下教师育人精神的缺失与重塑[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93.

G645

A

田先芝(1978-),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