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宽容研究的理论范式及路径

2012-08-15 00:45:22李志强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李志强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不可否认,现代民主政治是人类在宽容与专制之争过程中,对宽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而产生和逐步完善的。宽容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实与重要现象,而且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表征,政治是否宽容直接关涉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文明状况。由此,政治宽容不仅是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视界,而且是考量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尺度。因此,对政治宽容的探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异质的社会,其自身蕴涵着分化与整合的逻辑,如何整合使之协调有序地发展?作为一种价值观、文化观乃至世界观,宽容渐入民主政治理论研究的视野。人们分从伦理、法学、宗教、哲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对之进行审视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见解,形成了研究政治宽容的多重的理论向度和多元的理论范式。

从研究的理论向度来看,主要是从制度、意识、文化和行为四个层面对政治宽容进行阐述与反思。首先,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研究宽容,认为宽容不是德性问题,而是制度问题,现代政治制度的本性就是宽容,正是现代制度的宽容本性,使现代制度能够发挥确立宽容价值、形成自由秩序的功能和作用。并进而认为制度的宽容恰恰是通过不宽容来实现的,现代制度不仅本身体现宽容的本性,而且由此也具有了宽容的功能,它是现代宽容的生成机制,它使宽容对象化为人们可以竞取的资源(即宽容权利),使宽容得到制度化,为自由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其次,从政治意识层面来研究宽容,认为在政治意识的范围里,宽容主要体现为不同政治意识的并存、碰撞、共融和非主流政治意识的存在,政治意识的良性发展需要宽容,政治意识文明内涵着宽容,宽容是政治意识文明的精髓。再次,从政治文化层面来研究宽容,认为宽容是一种文化精神,多元异质的社会需要宽容。宽容赖以存在的思想根据主要是本体论上承认世界的本质是丰富的“差异性”而不是抽象的“统一性”、认识论上承认认识的“可错性”而不是“全知性”、人性论上承认人的“凡俗性、有限性和矛盾性”而不是“成神性的自恋”。最后,从政治行为层面来研究宽容,认为宽容是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就是在政治行为中存有宽容,即允许反对派活动、政治竞争、公开争论以及公开反对而不简单地诉之以暴力,政治宽容推进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

从研究的理论范式来看,宽容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现象,早已成为政治学家、政治哲学家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形成了“共识”、“共存”、“权宜之计”和“现代性”四种理论范式。“共识”政治宽容理论范式主要是以洛克、康德、罗尔斯和哈耶克为代表,他们以塑造理性主义的普遍性与标准化为原则,强调宽容是对理想生活形式的追求,而他们所要做的是对不好的、错误的东西予以宽容。这实质上是一种强权宽容观,走的是一条政治理想决定政治现实,政治“应然”决定政治“实然”的道德至上伦理决定论的政治理路。“共存”政治宽容理论范式主要是以霍布斯、休谟、伯林和奥克肖特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宽容的目标不是“共识”而是“共存”,强调要和平地共同生活,并不一定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本质上是一条承认差异性为前提的多元并存共在的民主宽容观,其独特和卓越之处在于它基于“宽容的目标不是共识,而是共存”的价值认知与价值立场,从而突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政治宽容观的伦理一元性话语霸权,从自然人性角度肯定与承认了人的利益多样性、差异性都具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权利。“权宜之计”现代政治宽容理论范式主要是以英国约翰·格雷为代表,他认为“宽容理想体现了两种不相容的哲学。从一方面看,自由主义宽容是就最佳生活方式达成理性共识的理想;从另一方面看,它是一种信念,即人类可以以多种生活方式繁衍生息”[1]。在格雷看来,无论是作为政治道德理性,还是作为政治实践,政治宽容本质都是现代政治的一种基本策略与手段。“现代性”现代政治宽容理论范式主要是以尚塔尔·墨菲为代表,他将政治宽容置于现代性基础上,把政治宽容作为现代社会多元竞争这一基本事实的必然产物,以及现代性生成的重要维度。他强调“政治不能被局限为一种制度,也不能被设想成仅仅构成了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社会阶层。它必须被构想为内在于所有人类社会并决定我们真正的存在论条件的一个维度”[2]。在此,墨菲揭示了政治宽容存在的决不是政治伦理的道德呼唤与观念诉求,也不是达到自己目的的政治“权宜之计”,而是植根于现代性历史过程、生成于现代性政治事实的内在逻辑。

总的来看,从近年来对宽容与政治的研究和探讨,涉及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很多方面都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对政治宽容虽存在多维研究视角,但却缺乏超越知性的深层考量,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关于“宽容”的思想深入、全面和系统地清理与研究还有待加强;二是对政治宽容自身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尚缺乏有效梳理与审视,从而易于造成对政治宽容在认知上的歧义和在具体建构上的一系列思维误区与偏差;三是对政治宽容与中国当下民主政治的建设之间的相关性还缺乏辩证的审视与批判,其对政治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意义尚未完全得到挖掘和展现。

宽容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肇始于资本主义时代。从资本主义的立宪政治中,可以探寻到它存在的踪迹。从西方政治发展逻辑来看,现代政治的基本范型是民主立宪政治。“宪政”,既包括分权、限权、亦包含着制权,它是近、现代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并开启了国家权力服膺于公民权利的时代,培植了近现代宪政生成、发育的土壤。现代立宪政治之价值旨归乃在于,通过分权、限权与制权等基本途径与方式厘清与划定权力归属、权利掌管、权力运作的限度,确保政治权力运作遵循既定的规定和合法的界域运行,防止与杜绝因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权力之僭越与垄断。但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是阶级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高形态,也不是人类民主政治的最终形态,与此相适应,存在于资本主义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宽容,依然是具有资产阶级历史局限的、片面而不健全的政治宽容。现代政治宽容,决不是外在于现代政治生活一个独立自足的领域,也不是某种宽容理念灌注于现代政治之中,这就要求必须在充分发展现代经济的基础上,诊断当代政治现实,树立现代政治理念,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构建现代政治文化,从根本上消解阻碍政治宽容潜在的与显性的力量。惟有如此,现代政治宽容才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作为现代政治文明表征的政治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识、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政治实践和政治事实。由此,以深度关注与解析中国现实生活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结构性变迁为切入点,以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西方政治传统中“宽容”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中“宽容”理论为前提,以追究“政治宽容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轴心,探求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价值、演变及其规律,分析政治宽容的生成、演变及其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意义,透析当下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价值目标以及现实困境,找寻和构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宽容性等,就成为政治宽容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基本内容。

第一,从唯物史观和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层面对现代政治宽容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进行理性反思、深度追问与辩证批判,厘清政治宽容的历史性前提和存在论根据,分析政治宽容的生成、演变及其规律,明确现代政治宽容决非外在于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独立自足的领域,也不是某种宽容理念灌注于现代政治之中,而是内在于现代政治生活确证其根本特质的基本理念和价值。

第二,全面地挖掘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宽容”理论,确认宽容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地位。宽容既不是观念形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诉求,也不是指现代社会强势集团对某一弱势集团的“施舍性”政治美德;它不是个体实践交往中的容忍与谦让的个体德性,也不是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负面,甚至罪恶的东西的庇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视野中,宽容是指生成于现代政治生活,存在于现代政治领域中的政治行为与政治事实,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政治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宽容是现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质与总体性表征。

第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立场和语境,基于现代世界历史的现实境遇,从政治生活价值、政治权力系统和政治文化等基本层面揭示并阐述现代政治宽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就政治生活价值维度而言,内含着宽容的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生活范型。从现代政治权力系统层面看,内含宽容的现代政治权力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权力架构。就政治文化维度而言,现代政治宽容在文化上主要通过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意识形态和大众公共心理与公共意识等层面彰显出来。

第四,辨析政治宽容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政治宽容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现代民主政治的宽容性,推动现代政治宽容的培植和提升。政治宽容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政治宽容既是民主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考量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尺度与参照系统。现代政治宽容只有透过政治生活、政治权力与政治文化三个主导维度才能生成为政治现实。当然,现代政治宽容,还必须通过建构现代政治制度、超越政治技术而生成新型的政治艺术等多维度孕育与体现出来,由此,构成现代政治立体的、宽容的政治生活结构。

第五,以现代政治宽容为理论视域,对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变迁加以理性甄别与定性研究,剖析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发展逻辑和实践走向,探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政治宽容的本质及其生成、发展、完善的手段和途径,彰显中国当下政治宽容的特点和价值,从而推动现代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和提升。作为现代政治文明表征的政治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识、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政治实践和政治事实。在对资本主义多党制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语境中宽容的历史价值与阶级局限进行辩证的审视与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治宽容是审视、透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现实状况、存在问题、深层困境的重要理论镜象,强调中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走一条中国式的政治宽容之路。

为了深入地探索政治宽容在政治民主建设中的价值与功能,我们认为“问题”本身的深厚性与广泛性已展示出三条可供深化的路径,由此生成政治宽容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链与问题域。

首先,政治宽容不是悬空而存在的,而是植根于政治生活的历史性嬗变之中,直言之,政治宽容是政治生活内在精神的拓展与政治人性化价值不断在历史性的生成中充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宽容决不是单一维度的道德属性,而是整体性政治生活的统摄纽带与政治架构运行的内在灵魂。这样,探讨民主政治的历史,从这一视角来看,也就是深度地把握政治宽容的生成、发展及其嬗变的内在逻辑。

其次,政治生活,尤其是现代政治生活的逻辑与价值基础,因经济生活的品质与属性的变化,发生了历史性的范式转换,生成了政治与经济之间高度紧张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政治成为经济的另一种言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政治宽容构成政治民主生活的内在本质,成为现代政治生活之中的基本事实和重要现象。同时,由于现代经济交往活动发展的多元开放性、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不断衍生的多样化的社会阶层与利益集团,现代政治宽容客观而又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质和总体表征。

再次,现代政治宽容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实与重要现象,而且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表征,从而赋予现代民主政治以深厚的伦理意蕴与深刻的人道主义旨趣。为此,从政治比较入手,探讨影响政治宽容和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素及政治宽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演进,进而从政治宽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表征入手,逐步深入地追究政治宽容和现代民主政治生成的内在机制,并从政治宽容的热点事实窥视政治宽容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从而揭示出政治宽容对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轨迹,也就成为深化政治宽容研究的路径与内容。

[1] 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2] 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

[3] 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2005(11):3-7.

[4] 杨明伟.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50-153

[5] 瞿磊.政治宽容的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8-93.

[6] 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7] 唐文明.宽容的局限与自由主义的文化政治[J].河北学刊,2003(5):35-39.

[8] 宋衍涛,陈明磊.政治宽容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4(4):47-51.

[9] 王浩斌,王飞南.政治宽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2007(2):21-24.

[10] 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宽容功能[J]哲学动态,2000(7):15-18.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2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