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看翻译标准*

2012-08-15 00:46张伟伟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朱生豪通顺意译

孙 永,张伟伟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山东 济南 250014)

从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看翻译标准*

孙 永,张伟伟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山东 济南 250014)

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是经典译本,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上力求通顺。

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早在唐代,佛经翻译大家玄奘法师就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译文翻译标准,即要求译文既要忠实反映原文原意,又要通顺易懂。近代翻译大师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被我国译界奉为圭臬,历经百余年而不衰。后来的翻译标准有傅雷先生的“神似”说,有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等等。当前我国译界普遍认为比较恰切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国外的翻译标准则有“等值”、“等效”等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灵活对等”理论和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语义交际”理论[1]。然而,文如其人,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亦同此理,翻译标准之争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与翻译标准之争一脉相承的是翻译方法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国内外翻译界都出现过所谓的直译派和意译派。当然,翻译实践中直译与意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应当互相兼容与补益∶采用直译方法时,谨防“硬译”,刻板僵硬;采用意译方法时,谨防“乱译”,随意发挥。

一 梁实秋与鲁迅翻译标准之争

我国译界,翻译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赵景琛提出了“宁错而务顺,勿拗而仅信”的翻译原则,把“顺”或者说“达”排到了“信”的前面。这固然方便了广大读者接触外国文学,也着实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鲁迅反对单纯追求“信、达、雅”,很早就提出“直译”。针对赵景琛等人的“宁顺而不信”,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唯信是上”、“硬译”,鼓励译者引进外语句法,丰富汉语语言,必要时甚至可以“欧化”,有一点“洋气”。为了译文的原汁原味,哪怕语言艰涩生僻亦在所不惜,将希望寄于读者“硬着头皮看下去”[2]。

事实上,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斯巴达克魂》,在很多鲁迅学家眼中是翻译与创造的结合,颇有些“宁顺而不信”的意味。当时,鲁迅曾深受林琴南、严又陵影响,翻译实践中,意译居多,对外文原著删节改动颇为随意。后来,鲁迅的翻译风格迥然变异,以“信”为宗,确有些矫枉过正之势。虽然,鲁迅也曾声言,“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风姿”[3],翻译实践之中,鲁迅似乎更多关注“原作风姿”,而忽略了“易解”。

梁实秋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诸多独到见解。当年梁先生与鲁迅因为翻译标准引发的论战,曾经轰动文坛。1929年秋天,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鲁迅编译的《文学批评》之后,梁实秋立即在《新月》杂志刊发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批评鲁迅的翻译风格。而后,鲁迅以文章《“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进行反驳。两篇文章针锋相对,论战的焦点即为“硬译”。

梁实秋认为,“忠实”与“通顺”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只有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才是好译文。虽然鲁迅也坚持“忠实”的原则,但是两人的翻译实践却有很大不同。鲁迅翻译外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展丰富汉语白话文,以期促成中国语言的新生。为此,鲁迅翻译实践中常常引入欧化的词汇及语法,可读性较差,广为学界与译界诟病。梁实秋则认为,就文学作品而言,艺术性与可读性是首要的,拘泥“忠实”,实乃过犹不及。

二 梁实秋译莎翻译标准

《莎士比亚全集》,皇皇巨著,梁实秋以一人之力,经三十八年,全部译毕,居功至伟。梁实秋的译笔恰如其散文风格,文辞朴素,明快畅达。他本着“信”与“顺”的翻译标准,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4]。在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两个维度上,梁实秋译本都呈现出较为浓郁的异域风味。对于牵涉复杂的莎著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梁实秋采取了直译以及直译加注的方法,以期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质;对于较为新颖的原文句式,梁实秋也注重引进,力求对汉语的一些语法规范进行拓展与充实。

不同的民族因为不同的历史渊源而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然而,人性终归相通,借助适当的补偿手段,原文与译文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契合。梁实秋译本中丰富细致的注解,集中了考据、描述、阐释、分析等诸多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使有兴趣者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另外,全集每部皆有序文,涵盖了版本历史、著作年代、故事来源、舞台历史、文本研究等细节情况,极具参考价值[5]。

梁实秋自称“认真翻译,没有随意删略”,诚哉斯言。梁实秋对于翻译实践,始终怀有“忠实原文”的态度,“以存其真”[6]。譬如,莎剧中有所谓猥亵内容,许多版本弃之不用,梁实秋则予以保留,他认为,“戏剧里的插科打诨,自有其时代背景意义;纵然涉及猥亵,亦无伤大雅。”[7]又譬如标点符号,莎剧自成体系,目的或许是为了舞台之上抑扬顿挫的效果。有鉴于此,梁实秋译本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标点符号,原文与译文句句对应,避免了过分意译而带来的语气及节奏上的偏差。

关于译本文体的选择,也素有争论。应当选择散文体还是选择韵文体,翻译大家们也难以统一。著名学者如孙大雨、曹禺、卞之琳等都曾尝试将莎剧翻译成诗歌。然而,何种诗体更适合莎剧中的“素体诗”,尚无定论。梁实秋选择用散文体翻译莎剧,理由是“素体诗”体裁自由,更加接近散文。如此,则能够在译文的整体风格上“以求其真”,与原著保持一致[8]。

虽然梁实秋译莎以“忠实”原著著称于世,并不是说他的译本中就没有通顺畅达的汉语表达。所谓“信、达、雅”,只是“度”的问题,“量”的区别,比较之下的鉴别。梁实秋版译文中也有适度的成语与文言,骈散互用,相映生辉。

梁实秋学贯中西,中文学养深厚,之所以更倾向较为保守的“忠实”,或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彼时,新文化运动波澜乍起,中国读者期待了解异域文化,期待原有中华文化加入新鲜内容,要求译者最大限度地尊重原作者及原文。再者,梁实秋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拥有理性及宽容的文化态度;又具备西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崇尚个性独立的特质。其性格决定了其译文能够包容异域语言及文化,也决定了其译文过程中的严谨与细致。梁实秋译本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北外何其莘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对于评论家、编剧尤其是学者来说,梁实秋译本不仅文字上忠实于原著,而且包含了中外几百年来莎学研究的成果,可资参照,善莫大焉[9]。

三 梁实秋与朱生豪译莎比较

朱生豪是另一位全面译介过《莎士比亚全集》的大师,只是其英年早逝,壮志未酬。通过梁实秋与朱生豪两位译莎大师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翻译标准问题。

朱生豪译莎,用词典雅优美、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极富有中国文化韵味。朱生豪主张“神韵”与“意趣”,不求逐字对等,更关注读者的理解能力与意会水平。仅就“信、达、雅”而言,梁实秋译本似乎更“信”,而朱生豪译本则似乎更“达”、更“雅”。换句话说,梁实秋译本更全面,更细致,更加关注戏剧的文学功能,更加适合钻研考究;朱生豪译本更通俗,更流畅,更加关注戏剧的表演功能,更加适合普及推广。

梁实秋译本更加贴近莎翁原文,可谓“洋气”;朱生豪译本更加贴近汉语,可谓“土气”。譬如宗教词汇,梁实秋译本完全按照西方宗教习惯采用直译,而朱生豪译本则为了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采用了中国宗教的相应词汇进行译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出现的英文单词Saint,梁实秋译本译为“圣徒”,保留了异域文化语境;而朱生豪译本译为“信徒”,刻意回避了西方基督教色彩浓厚的词汇,而选用相对中性,中国人更为熟悉的佛教词汇。《李尔王》中出现的英文单词Jove,梁实秋译本译为“朱匹特”,采用了翻译异化策略;朱生豪译本译为“天神”,采用了翻译归化策略[10,11]。由以上两例可见,梁实秋译本与朱生豪译本各具特色,“洋”“土”互较,相映成趣。

就整体风格而言,梁实秋译本体现了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之风格,“文贵简约”,力求言辞巧妙恰切,务使作品“行之久远”,含蓄、简洁;朱生豪译本则体现了一种神采飘逸、热烈豪放之风格,意气贯穿,挥洒自如,豪放、率真。

四 结语

梁实秋“以存其真”翻译的另一面是部分行文略显拘谨,缺乏文采。梁实秋接受这样的批评,并提出这是为了忠于原作者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之,梁实秋版《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作为经典译本,其中深刻渗透着译者“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与追求。为了“还读者一个真实的莎士比亚”[12],译者筚路蓝缕,竭尽所能,为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引进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该译本中,译者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应地采用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手段,最大限度地在“忠实”的基础之上力求通顺,虽有微瑕,实不掩玉,堪称文学翻译之典范。

[1]宋天锡.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3]张琳琳.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5).

[5]严晓江.梁实秋与朱生豪莎剧译文特点之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2010,(4).

[6][7]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12]柯飞.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9]何津.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1).

[10]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陈婷)

H315.9;H059

A

1008-4681(2012)01-0115-02

2011-11-18

孙永(1978-),男,山东滕州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张伟伟(1981-),女,山东夏津人,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承与传播。

猜你喜欢
朱生豪通顺意译
朱生豪、宋清如:爱情的样子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朱生豪与宋清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一笑低头意已倾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