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长统学术思想探析

2012-08-15 00:53
关键词:学术思想士人

杨 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部,合肥 230022)

仲长统学术思想探析

杨 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部,合肥 230022)

仲长统的学术思想在其《昌言》和其他散佚的章句中得到反映。重视学养与知行合一,深究事理并独立思考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不随流俗与怀疑传统,高扬社会批判精神是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新鲜因子。政治环境下士人意识的觉醒、经学的式微以及士人仕途的阻绝、仲长统自身性格和经历,是仲长统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仲长统;学术思想;成因

仲长统(180-220)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作《昌言》原本三十四篇,今保存下来的只剩三篇,另有断章残句散落于其它书籍之中。后世对仲长统的研究,多从《昌言》入手分析其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而探讨仲长统的学术思想,有助于了解其学术思想是如何冲破汉末学术思想的禁锢,走向魏晋时代学术思想开放的演进轨迹。除《昌言》作为主要参考文献之外,《全后汉文》未载的仲长统的其它散句,也可以作为分析仲长统学术思想的重要依据。

一、仲长统学术思想构成

(一)仲长统学术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1.重视学养,知行合一

作为汉末乱世中的知识分子,仲长统的思想复杂、多元,呈现出儒、法、道思想交杂的特点。儒学的积极入世、治世精神,在《昌言》中有明显反映。《后汉书》记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1]1646,足见《昌言》是一部针对性很强的干预政治的政论文集。《昌言》中旨在矫正时弊、挽救颓局的理论主张,诸如“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的德治思想,“阳,一君二臣,君子之道也;阴,二君一臣,小人之道也”[2]892的君臣之道,“肃礼容,居中正,康道德,履仁义,敬天地,恪宗庙”的“吉祥之术”[2]897,都与儒家学说相契合。

法家思想中的法治、刑罚、改革主张,在《昌言》中也有所体现:提出“刑罚为之佐助”[2]888的德法并用的治国方略,并指出国家处于“奸宄之成群”的非常时期,“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2]888;为缓解现实危机提议恢复肉刑,以令“五刑有品,轻重有数”[2]892;主张恢复井田制,恢复重税(由三十税一,改为十税一)。这种革新观念,也与法家“厚今薄古”的历史发展观密切相关。

此外,除了儒、法思想,《昌言》还浸染有道家的思想。仲长统相信“天地之嘉应”、“鬼神之吉灵”的存在[2]888;认为理乱更迭,乃“天道常然之大数”[2]890,这正是受老、庄自然观影响的结果;笃信道家的“和神气,惩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是“寿考之方”[2]897,还描述了“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2]902的得道者升天的场景。更甚之,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仲长统还明确表示要“翱翔太清,纵意容冶”、“消摇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1]1646。

儒、法、道三家思想,构成了仲长统学术素养的主体。儒学“内圣”理念,要求仲长统不断加强自身学术素养并积极付诸“外王”行动;法家思想中重实际和讲发展的观念,促使仲长统更加关注现实;道家思想则促使仲长统面对社会的黑暗,对终极人生进行思考。三者因果相连又融会贯通,使仲长统的学术思想极富包容性。通观仲长统一生行事,道家思想虽然促使他对终极人生做出了深入思考,但他毕竟更关注的是现实的政治生活,所以,他在积极接受前代丰富学养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怀疑传统和积极批判现实社会,因而其学术思想又呈现出知行合一的特征。

2.深究事理,独立思考

仲长统曾对《史记》《汉书》做过认真研究,并表现出其深究事理的治学态度和善于思考的学术精神。

证据一:“仲长子昌言曰:子长、班固,述作之士。”[3]卷四十六

证据二:仲长统云:“迁为《滑稽传》,序优旃事,不称东方朔,非也。”[4]3205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20软件作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据三:“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长统字)辨之究矣。”[5]170

前两则证据分别记录了仲长统对司马迁、班固撰史态度的评价,对《史记》中东方朔地位的看法。第三则证据记录了仲长统对《汉书》进行的“辨之究”的工作:总结《汉书》引经据典因而使文章典雅、高贵的特征;对《汉书》思路清晰,内容翔实表示了赞许;同时,仲长统认为班固有窃取其父班彪作品的嫌疑,给他定下“遗亲攘美”的罪名,对班固卖文换取财物的行为予以揭露。至于仲长统究竟怎样详细评论司马迁和班固的不当做法,因文献有缺已不得而知。但他提出的看法、观点,显示出了其不拘泥于成说、独立思考的精神。

仲长统不拘泥于成说、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还可从以下资料得到更为具体的证实。“事求丝发之舋”[3]卷二十八,即是说,对事物进行的考究应如头发丝那般细致,从而达到全盘掌握的程度。“精核是非,议之嘉也”[3]卷十八,即是说,只有对是非问题进行精审详细的考究,才可做出精辟翔实的评论,这样的评论才是最好的。

正因为仲长统对事物的认识能够由微观层面的详细考察入手,进而达到宏观掌控的程度,因此《昌言》中建立在对历史、现实的详细分析基础之上形成的见解与主张,言之凿凿,振聋发聩,充满“踔厉震荡之气”[2]888。

(二)学术思想中的求新因素

1.不随流俗,怀疑传统

汉末绝大部分士人墨守陈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仲长统则卓立超拔,敢于打破传统桎梏,表现出相对自由的学术精神。

汉代经学重承袭,强调传授先师之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府,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也。”[6]3620至于东汉则变本加厉。这种学风,因袭守旧,抱残守缺,使士人受到很大束缚。面对长期因循不变的旧俗,仲长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方面他认为“规矩可模者,师传之德也”[2]906,指出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损益篇》中,仲长统又提出了“三代不足摹,圣人未可师也”[2]893的观点,表现出鲜明的薄古、轻圣、重今的学术思想,为沉闷压抑的汉末学术界吹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另在《答侍中邓义社主难》中,仲长统以“钩校典籍,论本考始,矫前易故,不从常说,不可谓非”的发展的学术观点,驳斥了邓义的“据经依传,庶无咎悔”的迂腐守旧的观点[2]887。这是他敢于挑战传统的一次具体实践,同样表现出了可贵的创新精神。

在东方朔的定位问题上,尤其可以反映仲长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不随流俗的品质。两汉对东方朔评价都不高:司马迁将东方朔列入《滑稽传》,并“序优旃事”;班固虽将东方朔单独列传,但在文后仍认为他名过其实,“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评价其为“滑稽之雄”[6]2873,仲长统对此提出了异议[3]卷四十六。这虽然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但在讲究门第阀阅的汉末社会,能给人以空谷足音的感觉,是他怀疑传统学术思想的又一表现。

2.批判社会,纠正士风

在《昌言》一书中,仲长统对汉末社会展开了全面、深刻的批判,这是其学术思想具有批判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政治、经济、军事的腐败、混乱,是仲长统着力批判的对象。针对宦官、外戚政治,仲长统指出正是宦官、外戚专权,引发了“昏迷雾乱之政起,仇忠害正之祸成”、“贪淫放纵,僭凌横恣,挠乱内外,螫噬民化”[2]896-897的严重后果。针对土地兼并现象,仲长统指出,“豪人货殖”以至于“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这种土地、财富的高度集中,使得社会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富人过着“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的豪奢生活,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帏败,寄死不敛”[2]890-892。针对地方割据、军阀混战,仲长统则一言以蔽之,指出战争导致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的凄凉景象,并表示这种状态若继续下去,整个社会“可及於尽矣”[2]891。

仲长统还进一步对君主专制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不足,进行了抨击。关于君主制度,仲长统指出“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正是“后嗣之愚主”不知创业守成之艰难,骄奢淫逸,“上下同恶”,才导致了“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的不可收拾的局面[4]889-890。关于用人制度,仲长统不仅对“士有不用,未有少士之世”的仕途堵绝的现象进行揭示,而且对人才选拔“既失天地之性,又开虚伪之名”的本质进行了揭露[2]893。

此外,仲长统的批判还涉及到了社会上流行的诡风异俗、图谶迷信。他对“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嫁娶之会”[2]895,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王侯子弟“生长于骄溢之处,自恣于色乐之中,不闻典籍之法言,不因师傅之良教”,也评之以“禽兽”行为[2]898。针对社会上“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2]897的局面,仲长统指出背后那些“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乱迷惑之主,覆国亡家之臣”[2]901。

应该说,汉末士风的颓败,是汉末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说,士风的颓败,又是形成汉末腐败风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仲长统对汉末颓败士风深恶痛绝,毫不留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士风“三奸”、“三俗”、“三可贱”表现的归结和批判。仲长统反对伪学士,认为“天下学士有三奸焉:实不知,详(佯)不言,一也;窃他人之记,以成己说,二也;受无名者,移知者,三也”[2]900。对不懂装懂、剽窃他人成果和自我吹嘘三种学术界虚伪现象予以抨击。又认为:“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俗;畏服不接于尊贵,三俗。”[2]900对论门第、攀富贵、自轻自贱的庸俗风气进行批评。同时,仲长统又总结道:“天下士有三可贱:慕名而不知实,一可贱;不敢正是非于富贵,二可贱;向盛背衰,三可贱。”[2]900对一些士子肤浅、虚荣、势利的行为表示出鄙视。

综观仲长统的学术思想,一方面,仲长统继承了先秦儒、法、道等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并形成了极富包容性的学术思想,在此前提下,由于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因此就必然发展形成为知行合一、独立思考的学术思想特点[7-8];另一方面,又因其善于思考,因而在继承中又有怀疑传统大胆求新的一面,新的认知方式和新的历史观念,使得仲长统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的考察和思考,并最终形成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从而发出“不容磨灭”[2]888的声音,成为汉末批判思潮中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二、仲长统学术思想成因

仲长统学术思想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物,当然也与他的性格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政治大环境下的士人群体意识觉醒,引发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一系列变化。东汉中后期社会的动荡,使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冲击,以济世为己任的广大士人对社会的变迁、政局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对社会黑暗面予以猛烈抨击。这种关心时局、评议时政的风气随着政治腐败的加深而愈发盛行,士人们“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危言深论,不隐好强”[1]2185-2186。在评论时政的同时,他们的自我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强化。这种个体意识的发展和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反映于学术思想,即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和富于怀疑、批判的学术精神。

其次,经学的式微带来了思想的解放。这是仲长统学术思想呈现新面貌的学术背景。经学是两汉学术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东汉中后期经学逐渐衰落,具体表现为:谶纬与神学之说,随着社会动荡、皇权旁落渐渐失去了说服力;东汉中期之前曾经盛行的注经的章句之学,一变而为“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1]2547;曾经辉煌一时的太学零落不堪,经生四散流离,标志着汉代官学教育的终结。经学的式微引发了士人对世界观、价值观包括学术观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再次,汉末仕途的堵塞,是促使士人思想发生转变的现实因素,也是士人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世家豪门大族掌控用人大权,正如王符在其著作《潜夫论·交际篇》中所言:“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广大士人凭借真才实学很难进入官场。官场的腐败、吏治的黑暗和仕途的阻绝,必然使长期习惯于读经取仕的广大士人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并最终导致了士人群体的分化。士人们或接受现实、无意进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将对国家、社会的关注转向个体的精神世界;或降低姿态,秉持“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理念,“交游趋富贵之门”,且“不敢正是非于富贵”;当然也会有正道直行之士坚守学术良知,对不良士风展开批评,展现了汉代优秀士人的坚定的内心信仰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最后,仲长统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又一原因。《后汉书》记载:仲长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1]1646。狷傲、耿直的性格,使仲长统在当时沉闷和混乱的学术界不至于随波逐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使仲长统无法对奸伪士人和不良士风保持沉默。而他的“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的文化素养,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而自弱冠之年,便开始的游历经历和其后的隐居生活,使他可以充分接触社会,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契机。

通观汉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东汉后期特别是汉末,是学术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之一。谶纬迷信的破败,章句之学的衰微,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会通,士人的自我标榜、放纵性情,以及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是其重要的表现。其中特别是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是汉末学术思想变迁中的最突出表现。研究仲长统的学术思想,虽然仅是个案,但不仅能使我们看到学术思想是如何从汉末禁锢走向魏晋时代学术开放变迁中的某些具体表现,而且能从中窥见其某些发展变迁的机理。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萧统.文选[C]//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刘勰.文心雕龙[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姚城.儒家人性论政治实践的哲学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4).

[8]姚云云,刘金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之现代启迪[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6).

Analysis on Academic Thoughts of ZHONGCHANG Tong

YANG Xia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Anhui Radio& TV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Zhongchang Tong were reflected in the chapters of“CHANGYAN”and other relative scattered works.Emphasis on cultivation applying with learning and action,reasonabl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re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of Zhongchang Tong’s thoughts.The fresh idea is not to follow but doubt the traditional issues with high critical spirit of social condition.The conscious awakening of scholars under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decline of learning and the denial of political future,and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experience are important reasons leading to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Zhongchang Tong.

ZHONGCHANG Tong;academic thoughts;reason

B234.99

A

1674-8425(2012)04-0066-04

2011-12-22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王符、徐干、仲长统等汉末魏初政论散文群体作家研究”(2006jqw175)。

杨霞(1978—),女,安徽庐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士人
石峡书院与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认同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题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