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晶 罗 辑
(1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2重庆市双桥区双桥中学,重庆 400900)
汉语在古代是没有现在所定义的基本框架的,只有小学之称(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现代汉语三分法(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框架完全是依据西方理论划分的,语法学也是在《马氏文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划分忽视了汉语本身字的特征,为此本文将从汉语语法方面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汉语语法的特点,从普通话的角度可以总结为四点: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词的多功能性;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1.体用一源
在汉语当中,汉字字体和用法是同出一辙的,也就是说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不同而改变,然而却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
(1)你别惹我,否则我把你一拳打得很抽象。
抽象这个词外国人是很难理解的,只有中国人才可以理解。
(2)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一次,有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拿给纪晓岚修改,纪晓岚看后只写了三个字:放狗屁!这个人认为自己的文章被纪晓岚批评得一无是处,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说,放狗屁三个字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写得再差点的话,那就是放屁狗;写得更差一些的话呢,就变为狗放屁了。
(3)一位书法大家的字很难求得,有一次他写了不可随处小便这几个字,结果这几个字就被他的一位慕名者所求得,并且将这些字装裱,——小处不可随便。
(4)“你这是什么意思呀?”“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你这样做,很没有意思。”“有意思。”“这样说来,那我就不好意思了。”“是我不好意思。”
(5)顶峰红旗飘 红旗顶峰飘 红旗飘顶峰 顶峰飘红旗 旗红飘顶峰 峰顶飘红旗 峰顶红旗飘 红峰顶飘旗
……
这些例子均说明了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而改变,是体用一源的。在英语当中,每个词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6种),它是随着句式时态的不同而变化的。不仅如此,而且英语中类似例子5的形式几乎没有,这也是汉语不同于英语的一个方面。
2.虚实相间
汉语语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虽说虚词是主要手段,但实词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1)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一个例子。
这句话,很明显不是中国人讲的,听起来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如果让中国人来讲的话,那就是:他很少表露感情,那是难得的一次。
(2)“提不动你就滚吧”
这句话,乍看是在骂人,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个高年级同学在接待新生的过程中,帮忙提箱子,箱子很沉,这位新同学就说了这句话,说明箱子下面有轮子,是让轮子来滚动。
(3)“谁的肠子? ”
这是去饭馆吃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多繁忙时。一次,点了一份肥肠,服务员端着那份肥肠就在大声地喊:“这是谁的肠子?”我左看右看,没有人理会,恍然大悟:是我的。只好硬着头皮喊道:是我的。
(4)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一所高中有两家食堂:一是教师食堂,一是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饭菜不是特别可口,很多学生就跑到教师食堂去打饭,就使得教师食堂很挤,教师也很难打到饭。教师食堂为了避免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写了一个告示: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教师食堂就餐,但是为了防止拥挤现象发生以免教师打不到饭,我食堂现决定: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看了这个告示后,我们忍俊不禁,这个学校的师生就这样被食堂卖完了,还要卖完即止。
(5)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句话,我们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来加标点符号,男生的是一样的,女生的是一样的。
即:“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6)一位教授有两位学生,其中一个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是他特别厌恶的。一次,这两位同学在课堂上都睡着了。这个教授看到那个他所厌恶的学生就说:你看你,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他,睡觉都拿着书。
从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句义是要体现在语境当中的,如果没有了语境这一范围,句义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令人哭笑不得,闹出许多笑话来。不仅体现在语境当中,而且句义和汉语的虚词、语法、句读都有密切的关系。
汉语虽然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有了语法这一概念,但是汉语的语法形态和外语有明显的不同:汉语主要是通过语序和虚词的变化来完成语法之间的转化的,外语主要是词形变化和语态变化来完成的。如:
(1)If he is my friend,things is different.
如果将这句话译成汉语,多数中国人都会译成:如果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不同了。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为英语有虚拟语态,汉语没有。正确的译文是:他是我的朋友,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2)Her father asked, “You don’t want to lose me,do you? ”She shook her head.
译成汉语则为:她的父亲问:“你不想失去我,是吗?”她点了点头。
(3)I love you,so do I.
如果某人向你告白说,我爱你。但是你想婉转地拒绝,该如何回答:so do I(我也爱我自己)。
(4)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 you.
这句话有两种翻译:不要自找麻烦/要找麻烦。用汉语来翻译英语,Don’t只否定两个trouble; 而其实英语Don’t要否定到句尾。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即是:要找麻烦。
(5)I don’t marry her because I love her.
这句话如果让中国人来翻译的话,肯定是:因为我爱她,所以我决定不娶她。(可能是得了不治之症)。但是,在西方就要译为:我不是因为爱她才和她结婚的。
从上述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语言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二者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字经过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的语言框架的语言系统。因而,我们不能用西方的语言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本土文化。
西方人认为,自人从世界当中分离出来后,人就和世界成了平行面,人看待世界就是从视觉平面的角度来进行的,那么人认识到的世界就要通过确证性和形式化来实现。
中国人则认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将人和世界分离,始终提倡“万物与我为一,世界在我心中”,人们认识世界则是通过感悟、意会,自古有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即是如此。汉语是靠语境、暗示来认识世界的。在中国古代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可以言论者,物之祖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在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很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吉兴东.论语言与思维的多重意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4).
[2]陶立波.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血肉关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3]Steve Kulich,卢广忠.跨文化交际概述[J].英语沙龙,2002,(01).
[4]潘小松.从旧籍到新编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几本书[J].博览群书,2003,(04).
[5]梁书轩.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3).
[6]杨卫红.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差异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7]吴昕.文化差异(英文)[J].师范教育,2004,(02).
[8]任付标.漫谈文化差异与语言表达的障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04).
[9]应冬兰,王裕芳.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