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强
(天台县螺溪中学,浙江 天台 317200)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起点是教师与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和转换信息。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也就难以畅通。而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教得越多,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这样教学的活力和效果就受到影响。相反,如果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苏霍姆林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因此,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教学实效,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激发学生参与,推动有效预习。
教师启发,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备课性预习。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备课小组,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备课组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难点,然后通过查阅教学资料尝试解决其他组提出的或教师提出的教学疑问。教师在教学初始,要帮助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要点,然后围绕着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刚开始训练时,可由教师启发引导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直到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小组之间通过互动式学习,既能解决预习问题,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为了营造“组内互助合作、组间有效竞争”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确立个体化的发展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资源共享。
2.实施有效互动,落实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并保证学生浓厚持久的参与兴趣,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活动不少于30分钟,教师的讲析不多于15分钟。具体操作如下:(1)创设情境,引出学习内容与目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小品表演、质疑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全面参与课堂中。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备课阶段共同确定的,由指定的备课组成员提前写在黑板上。(2)初步感知学习内容,由教师指定的备课小组提出问题,其他各组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学生自读时,就可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3)教师点拨引导,提出新问题,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4)迁移训练,学生解决新问题。(5)师生共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6)反馈检测或巩固练习。以学习“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为例具体说明:①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甜甜和美美是好朋友,甜甜将日记给美美看,并要求为自己保密。但美美的性格很开朗,有时管不住自己的嘴,在同学聊天时,无意中告诉了大家,公开了甜甜是养女这个秘密。甜甜为美美不守信用很气愤,要求美美在班上公开赔礼道歉。但美美认为这是事实,并非她捏造出来的,再说自己也是无意泄露的。②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和讨论,提出问题。老师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疑问,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各抒己见。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问题:第一,你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第二,美美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第三,甜甜面对美美这种想法,她该怎么办?为什么?第四,假如你是老师,该如何处理此事?第五,在这件事上,甜甜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公民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④开展一个小小的辩论:“个别学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在教室安装监视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许多学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这种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表达中既学得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乃至道德品性,还可以培养个性,获取知识、情感、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惑”应该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既能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能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要注重启发,教师铺垫,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投入情境式课堂中,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在参与中尝试成功带来的乐趣。
3.指导学生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现实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潜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讲解,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好奇心与创造欲日渐减弱。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辩论或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比如当各小组学生发言完毕,其他同学可针对学生的发言或老师的回答提出质疑,教师不要把问题答案全盘托出,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作用,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先归纳出所学知识的精髓,让学生反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形成的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生问师答等各种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辩论,不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以免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质疑和创见要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地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探究“学会合理消费”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结合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的消费现象,展示以下材料:有一天,某班的一个女生买了一条很漂亮的星座石手链。其他同学看了都很喜欢,都争着买。第二天,班里很多人买了,就连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李某某同学也跟着去买了。看了这个例子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嘀咕,有的同学表现出不屑一顾,甚至有个别同学说:“不过几元钱嘛!”看到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看到别人买,自己也跟着去,这说明学生存在着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这种消费观念对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高兴,也参与了学生的辩论。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面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学生要学会合理消费,做理性的消费者。首先,我们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做只为了撑面子,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事情。其次,我们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有一些消费商品如果是随大流购买的,而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是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再次,我们要学会绿色消费,用环保的眼光选购商品。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后,更应该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可见,让学生积极辩论和自主归纳,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
4.开展反思评价,促进迁移应用。
学生的反思是通过评价进行的,而评价又包括自评和互评,教师不能让学生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而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就能深入理解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了新知识后,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反省,以使知识得到迁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通过展示拓展性材料,提供新的变化了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迁移应用能力。例如教学“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1)被人绑架或抢劫时怎么办?(2)被人跟踪(尾随)时怎么做?(3)发生火灾时怎么做?(4)发现煤气泄露时怎么办?(5)去做课间操或放学时,楼梯人多拥挤时怎么做?如果发现有人跌倒怎么办……学生交流总结出一些好的自我保护的办法,设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可能遇到的侵害,设计巧妙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而归纳总结出一些应对意外险情与伤害的好方法。
教师还可以深入启发:我们已经未雨绸缪,提高警惕,知道不法侵害发生时要运用智慧,但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权益还是会受到侵害,当不法侵害发生之后我们该如何处理?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未成年人初步学会一些法律知识,知道受到不法侵害时,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使邪恶得到惩处,让正义得到伸张。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心感受,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在复杂的环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可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反思与评价,可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教师实施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道德“难题”,讨论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讨论发言,不断内化学习内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1] 王升.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沈国华.论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