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锡明
(平度市崔家集小学,山东 平度 266727)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人民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以阅读的习惯训练难度最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有的放矢,加强指导,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学识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让课堂充满情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要紧扣文章主题,加强对文章的意境的渲染,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脉动,品味语言独特的美,不可为美而美,脱离学生的生活。
其次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 “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QQ群,可以制订年度阅读计划,在群中、班级中及时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读书目录,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阅这些书籍,要求家长陪同孩子阅读同一本书。例如《哈利波特》、《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鲁冰花》等,读后还组织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老师,对课内文章的阅读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学完《丑小鸭》一文,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安徒生爷爷的其他童话;学完了《草船借箭》一文,组织一个“三国小故事”的讨论会,推荐学生去阅读少年版《三国演义》。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故事的背景是什么,这样认真思考,一定会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有所裨益。
其实阅读教学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这就要求各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当讲到《爬山虎》这篇课文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爬山虎的有关资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一下灯下的爬山虎是如何捕捉猎物的,学生一定也会兴趣盎然。
现代生活节奏极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把关注点放到阅读上呢?以下几种做法可以一试:
1.树立典型。孩子的模仿性强,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认真地阅读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获得体验。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产生的“蝴蝶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从我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作文是孩子最大的模仿对象,首先要为孩子身先垂范,要孩子“给我读”变成“跟我读”,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给他们带来深深地震撼。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投入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文本的乐趣,从而激发其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适时鼓励。生活中或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阅读点、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树立阅读典型,例如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对某一人物做出客观评论时,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其次要进行读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的方法来进行。不过课外阅读书籍的题材丰富,种类千差万别,再加上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要注重运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来进行指导。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小学一到六年级要根据年级不同,分别提出不同要求。例如低年级以摘抄词句、仿句为重点;中高年级侧重于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和写读后感,注重读与写相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清朝有个维新人物叫曾国藩的,他曾指出自己的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就是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在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加强仿写训练。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4.利用零碎时间坚持阅读。每周两节读书课是远远不够的,时间上要善于抓零取碎,方能积少成多。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人民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以阅读的习惯训练难度最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想方设法增加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午、课外活动、星期天每天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做到每天至少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读书,节假日、星期天每天至少读三小时书。其实可以给学生算了一笔账,以一小时读5000字计算,一本10万字的书,20天就可以读完,再加上假期,只要坚持不懈,收获将会是巨大的。
5.以活动为抓手,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①每节语文课前,举行课前演讲。学生将平日读到的精彩篇章或段落推荐给同学,或脱稿,或有感情地朗诵提前准备好的诗词歌赋都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收效明显。
②定期举办“追寻伟人的足迹”、“他(她)是我最崇拜的人”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将一句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名人名言介绍给全班同学,同时简要介绍这位名人的事迹,或者讲述这位伟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如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及他的事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伟人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推动了学生阅读名人传记风气的形成。
③不定期组织学生对当时热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钓鱼岛事件的背后”、“‘中国小康之我见”、“中国梦”、“正能量”等。这些活动需要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熟悉和了解,迫使学生广泛阅读报纸杂志,甚至把自己流连在电视动画片中的时间也挤出来留意新闻报道,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读书读报看新闻的习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中、教学中的有心人,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