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减 负” 的 几 点 建 议

2012-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考试改革

朱 颜

(河南省潢川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潢川 465150)

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却又久未解决的问题。知难行易,“减负”最关键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更新有赖于社会环境的改造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减负”意味着一场教育的革命,需要妥善解决观念、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的问题,笔者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在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目的的支配下,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考试在检测和选拔人才方面,既有相对公平的一面,又有难以克服的弊端。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考试成为“挟持”学生“就范”的手段;考试方式单一,内容机械刻板,误导学生走向“科学主义”的极端;考试的规格化和评分的精细化与对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实际特点不符,本来最客观的考题,往往造成最不讲理的专横;分数打得越细,往往越荒谬。

根据我国的实际,考试仍可能是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最好选择。为了健全考试的检测、评价、选拔功能,为了使考试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应考虑对传统的考试进行以下改革:改革考试思想,最大限度地克服考试分数功能的绝对化,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淡化不必要的竞争功能;改变中考和高考全省或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考试制度,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以解除高考和中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改革考试方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实际操作与答辩相结合,改变考试结果失真现象,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改革考试内容,以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全面考查学生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又能淡化高考对学生的压力,缓解升学竞争的压力。

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改革。

学生负担过重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思想陈旧落后,视学生为被动承受对象;教育能力差,教学方法单纯依靠传授和灌输;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通常依靠“满堂灌”和加大学生作业量的方式予以弥补;师德不高,对学生缺乏关爱,体罚和侮辱学生的现象普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类,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主动学习者比被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好。因此,改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承受的地位,使其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既可减轻学习负担,又可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转变观念,对教师的职责和师生关系重新定位,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学校及教育者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和帮助。现代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身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

教师的职责由直接“传道、授业、解惑”到侧重激励学生思考和认知,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挖掘未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潜能。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

(二)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因为教师的职责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而不是塑造他们,所以教师的权威也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这样,师生关系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而逐渐被“教师—传播媒介—学生”这种三角关系所取代,使教师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好地致力于一个教育家的工作。教师的威信不再是简单地看他是否博学,而且要看他是否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外,建立在纯粹知识传授基础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将由于师生精神的相互作用而转变为真正的“教育性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也应该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师生双边活动超越了纯粹的认知内容而具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发挥教人以生命的智慧、给人以心灵教化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由“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

以往学生品德培养是由教师这一“人之楷模”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进行复制的,是一种把美德“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洞穴中去的方法”,然而这种“美德袋”式的培养模式却将学生置于被动服从的位置上,教师则从外部进行灌输、规劝、训诫。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个性发展,因而,学生品德培养不应按照传统的模式复制出千篇一律的人,而是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中产生道德需要,并依此造就出各具特色的人。首先,教师在学生身上培养的美德须源于现实生活,这是学生所处具体环境的实际需要,是社会发展内在本质的反映,是学生自身的道德要求;其次,品德的培养过程必须是学生“按照某种始终如一的基本原则”把自己的习惯或品德有机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是学生经过选择、认同并内化于身心的统一,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复制”,而是“生产”。

三、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计编排有关。课程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其性质、结构、内容和层次的变化对教育活动质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有教条主义倾向,容易造成知识权威,导向灌输;重知识,轻个性、能力;强调学科体系,有唯科学主义倾向;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统一,缺乏灵活性和层次性,难免不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精神。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力促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把人文精神贯穿于科学教育之中。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基础教育课程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同人文教育的不得法已形成鲜明对照。脱离人文导向的科学教育并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性和坚定的信仰,甚至会导致学生人格的重大缺陷,科学的“理性”与人类自我关怀的“理性”统一,才会使人类走向光明和幸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发展,走出知识中心主义的误区,才会使学生摆脱生命的“重负”,提升生命的意义,焕发生命的活力。俞吾金先生在评论人们对科学技术盲目乐观的态度时说:“随着知识不断增长和积累,一切都颠倒过来了。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欲求和意志则成了认识的仆从。仿佛人一诞生下来,他的全部生命就是认识世界……他们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

(三)注重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

中小学学科设置在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基础教育课程总体上有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这首先是对基础教育是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认识不足,学科课程专家把出发点放在为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打基础上造成的;其次与课程编制者没有切实认识到实践和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把实践和生活当做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和源泉”有关,因此,课程改革应把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适度融合起来。

(四)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材施教作为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原则,很多时候仍然停留在理论原则上。目前,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能够为不同特色的学校和特点鲜明的学生开发和提供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以促进因材施教的落实。

课程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市场条件下通过竞争促精品的现实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地方和学校课程为补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鼓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适合本省和本校的特色课程,同时,在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实行编审分离制度,鼓励各有关单位、团体和个人申报编写通用教材,为课程多样化提供制度保证。

[1]范国睿,历史地全面地审视“减负”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0,(6).

[2]姚春林,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与减轻学生负担[J].时代教育,2012,(8).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考试改革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