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四川省高教局组织出版第一本《大学体育》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有百余版本,且有不断增加之势,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竞技教材”、“体质教材”到“健康教材”设计理念及方法的渐进转变,标志着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设计的多样化、灵活化,推动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设计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但是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尽管全国有很多家出版社参与出版、发行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参与编写的学校和作者阵容庞大,但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设计现状仍不容乐观,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编写还处于经验的、感性的、直觉层次,功能定位仍不明确,多以施教者的眼光处理体育教学内容,重“教法”轻“学法”,很少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设计,版式风格不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助学功能普遍欠缺,离开教师的讲授,缺乏运动经验的普通大学生很难独自阅读这种“介绍式”的教材,除了应对体育理论考试,大学生很少翻阅,这与大学生积极购买课外体育读物、渴求体育知识的事实不相符合的。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确认,为学生服务、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仅教育领域发生了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而且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并确立了以学生为首要服务对象的现代教材编制理念,许多国家都把教材当成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实现由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转变”。
日本是最早研究教材如何面向学生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针对“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场所”这一学校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提出了“学材”概念,强调教材作为学生使用的‘学材’的性质胜于作为教师为教学而使用的性质。”将教科书的使用对象确定为学生,要求编写教科书时要特别注重从学生视角选择和排列教学内容,以编写出学生愿意读、能理解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材。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前把教材的使用对象定位在“教学用书”,8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上教育理念的变化,将教科书的服务对象改为“学生用书”。今天,俄罗斯教材改革已经完全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增强,出现了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
德国出版的教材非常注重体现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编写,图文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呈现形式方面要求使用简单明了,不过分雕琢,容易为学生所理解的语言;在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阐述方面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尤其在技能学习方面,其“任务驱动”式教科书享誉全球。
美国的教材编制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虽然七十年代的结构教学对其有一定冲击,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又重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教材编写体现了学生的体育需求。
韩国第五次课程改革中规定“教材要提供便于自主学习的材料,便于学生利用其进行自主学习”,表明韩国教材改革关注的焦点已经学生。
台湾近年的教材编写理念及设计指导思想发生明显变化,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学生,明确指出教科书是写给学生的读物,实现了“教本”向“学本”的转变。
香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教科书“学本化”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提出“以学生为本”的优质课本,除了涵盖各科目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要提供有助学生研习该科的学习策略,以指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方法及途径进行学习。
建国后,我国全面学习借鉴苏联的教材编制经验,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体育教科书的编制突出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重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随着对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我国的教材编写理念发生变化,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编制出发点和立足点,相关的研究也相应增多,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学位论文和文章。
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提出教科书编制设计面临从“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向“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的转型;白月桥提出教科书具有六大功能:教科书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提供有效评价工具;便于学生自我检测;巩固已有学习成果;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高勃提出教材编制应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材”和“学材”的统一;张利娟提出在信息化时代,教科书应由教师用的“教材”向学生使用的“学材”转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蔡慧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普通高等学校自学教材的编制设计原则和方法;王恩娟提出“学材”教科书编制的理论基础和原则;谢小芸对教科书的“学材”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学材化”教科书的特征、功能;吴瑞祥对“学材化”教材的表达系统和作业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教材文字表达要简洁、通俗易懂,作业除了反映课堂所学内容外,要具有可操作性;毛振明明确指出体育教材的使用及服务对象是学生,体育教材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用途,其重点在于课后辅导。
可见,尽管人们对学生用教材的相关概念界定还不尽相同,但均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编撰趋势,体育教材也必然由服务于体育教师转向服务于学生,实现编写重心的转移。
2.1、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设计的对象性问题
不言自明,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的使用及消费群体主要是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学生体育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一方面应该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知识上的线索,同时为体育学习活动提供方法上的导引和支持,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水平及生活方式较高中阶段有显著不同,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对体育知识需求扩大,这需要教材发挥工具书的功能,供其随时查阅。
长期以来,我国师生双方缺乏针对体育教材的有效交流,在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学信息是单向传递的,造成内容艰涩,学生难以理解。
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人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发生改变,认为教材是师生之间一种动态的双向信息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体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教材关注如何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知识本身,此时,学生借助教材和体育教师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
2.2、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的设计的使用规律问题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几乎不使用教材,教材主要用于学生课后查阅,起到辅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提高体育知识、技能水平的工具书作用,因而,作为大学生体育学习资源,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体育理论性知识及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可操作的具体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3.1、实现服务主体的转变,改变教材编写的功能定位
服务主体问题是编著任何教材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使用对象不同,教材的编写体例及其选材范围必然有所差异,事实表明,大学生很少翻阅体育教材的原因和其功能定位直接相关的,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的设计与组织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编写,在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方面,重点描写运动技术的一招一式,不适合学生阅读。
因此,编写理念层次上,必须明确教科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重视“学本”功能的发挥,实现由过分注重为教师的“教”服务转向方便学生的“学”,提高教科书的使用效率及效果,真正实现教科书促进学习的功能。
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生活性、趣味性,选例恰当,体育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体育教学在于教会学生生活中的运动知识及技能,因此,体育教科书选用内容及事例也必然具有范例性,能够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在呈现方式上,注重身心发展特点、接受能力等方面,语言表达富有启发性、亲和性,栏目设置科学性,图表功能适切;在结构安排方面,注重知识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的完整统一。
在使用规律上,将其使用定位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效指导学生课后自我练习,巩固已有的教学成果。
学习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及时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结果对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后继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因此,在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的特殊内容,如:技术标准,自我检测的方法等,方便学生自学。同时配合体育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一些课外读物和各种媒体中难以系统获得的体育知识和原理编进体育教科书,使其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拓展材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体育教科书系列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整套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置注意事项、评价手段和方法、运动处方(练习方法、练习数量)、思考题、练习小结等栏目帮助学生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及时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采用有效的补救练习来纠正调整、改进、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学生完全可以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自我锻炼。开创了体育教材的编写新模式,便于学生课后体育活动使用。
3.2、充分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改进教材的呈现效果
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精美的教材能够给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心理,提高使用效果。
提高教科书设计与开发的科学化水平,发挥教科书的助学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崭新的体育教材设计蓝图才能得以描绘直至化为现实然。
4.1、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设计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转变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体育教材设计领域的具体反应,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诉求,这既是体育教材自身本质特性的必然,也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切实需要,是我国体育教材编制历史探索的趋势所向,改变目前教科书服务对象错位现状,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教材的设计要求对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材设计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改革传统的教材设计模式,编写出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尽快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实现非常必要,是减少教科书编写中的纯经验性、随意性,其至盲目性的最佳途径。
4.2、体育教材的选编内容和编排体例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对体育的影响,编纂者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设计理念决定着教材的功能定位,其中教材编制设计理念对教材结构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即人们对教材功能认识的差异必然导致教材结构设计的差异。“教育的一切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置于教材结构观设计的核心位置,这关乎体育教科书的生存命运。
4.3、当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当学生成为我们的产品—教材的消费者时,当代体育教材的发展趋势也必须从便利“教”向便利“学”的工作方式转变;由“计划—供应”模式向“用户—服务”模式转变,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变。我们必须改变服务理念,研究学生的主体需要,无视学生的主体需求无异于慢性自杀、自取绝路。
4.4、当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编写需要体现主体化、生活化,情境化、兴趣化、实用化、学法突出、便于自学的特点,其关键特征是助学功能突出,使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连成一线,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
[1]张利娟.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226页.
[3]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页.
[4]高勃.生物新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