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的阴阳思想探析

2012-08-15 00:49陈伟华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道教太极阴阳

陈伟华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刘一明的阴阳思想探析

陈伟华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思想十分丰富,渗透到伦理学、养生学、宗教学等方方面面。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的封建社会整体走向衰落。为了提高“阴阳”思想在道教发展中的作用,推动道教的传播,全真教龙门派十一代传人刘一明从“阴阳”的含义、与“道”的关系等方面对“阴阳”思想作了细致的解读,不但使“阴阳”思想更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阴阳; 道教; 刘一明

一、古代的阴阳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阴阳”思想十分丰富。春秋时期的《老子》和《易传》都提到了“阴阳”思想。当初“阴阳”表示一种自然观。“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本水南,日所不及”;“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曰:“高明也,对阴言也”。“阴阳”最初只表示一种自然现象,如太阳的向背、气候的寒暖等。后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把“阴阳”思想上升为哲学范畴,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看作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表示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阳”表示刚健;“阴”表示柔弱。“阴阳”变化表示它们的此消彼长。如魏伯阳在《国语周语上》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他用“阴阳”表示地壳能量的涌动,以此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在《易传》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用“阴阳”来解释宇宙间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既然“阴阳”变化制约着事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那么人类生命变化的规律肯定也受到“阴阳”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都和它们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黄帝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母也,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把“阴阳”看作生命的母亲,掌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淮南子》也认为“其生万物,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万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

在道家文化中,贵生、养生、卫生等“养生”思想非常突出,体现生命关怀、注重生命质量的好坏和生命时间的超越。在内丹思想中,“阴阳”思想非常突出,主张通过修炼“阴阳”二气达到“性命双修”的境界,从而使肉体得道成仙,精神超尘脱俗。道家非常重视“阴阳”思想,并认为“修真之道也,阴阳之道也”。因此,修道者大都对阴阳思想进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二、刘一明的阴阳思想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年间的著名道人,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幼学习儒学,后来因病学习道学,喜欢医卜星相之术,先后拜龛谷老人和仙留丈人等为师,从而对玄学、医学、儒学、道学等多家思想都建树颇多。他晚年一直住在甘肃榆中县,并在兴隆山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他一生成就斐然,著作和注解甚多,如《悟真直指》、《会心集》、《修真辨难》等。在这些著作中,“阴阳”思想尤为突出。在《修真九要》中,他指出:“修真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阴阳之道也。”[1]407在总结前人“阴阳”思想的基础上,刘一明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内丹“阴阳”修炼理论。

刘一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整体走向衰落的时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道教也伴随着封建政治制度的衰落走向了衰落。作为道教的一个派系,全真教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教团素质日下,实践功行者甚少,靠香火营生者增多,个别上层道士骄奢腐化,为社会正直人士所不齿”。[2]115通俗化,成为了全真教的一种发展趋势。为了向大众推广道教知识,刘一明解读全真教经文,使教义和教理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适合民众。由于“道教修炼的所有概念几乎无不和阴阳问题相关”,[3]154刘一明着重诠释了“阴阳”思想,从而使刘一明的“阴阳”思想具有了时代特色。

“阴阳”交感而生万事万物。因此,弄懂“阴阳”的类别和含义对修道者来说非常重要。刘一明在《无根树解》中说:“修真之道,须要阴阳得类,方能成全一个真灵之宝。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是谓花孤无类,真灵不成。”[1]422在此,刘一明指出了金丹之道就是“阴阳”之道,警示人们注重“阴阳”的重要性。由于阴阳思想种类繁多,对于如何辨别“阴阳”,区分先天阴阳和后天阴阳、内阴阳和外阴阳、真阴阳和假阴阳,掌握“阴阳”的性质和特征等问题非常重要。对这些问题,刘一明阐释到:“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先天阴阳,太极中所含之阴阳;后天阴阳,太极中生出之阴阳。金丹大道取其气,而不取其质。”[4]471“真阴阳出于先天,在太极中运用;假阴阳出于后天,在一身内存藏。假阴阳身存则存,身亡则亡而有坏;真阴阳出于无形,运于五象而不朽。”[4]499“内之阴阳,顺行之阴阳,生身之后之事,后天也,人道也;外之阴阳,逆运之阴阳,生身以前之事,先天也,仙道也。”[1]408

对“阴阳”的认知问题,刘一明以“太极”为标准。把“太极”中包含的“阴阳”称为“先天阴阳”,把“太极”中出生的“阴阳”称为“后天阴阳”;把“太极”中运用的“阴阳”称为真阴阳,把人身中储藏的阴阳称为假阴阳。为了避免混淆,他详细地阐释了内外阴阳。内阴阳是人道,人道的是假阴阳;外阴阳是仙道,仙道的是真阴阳。从生成关系看,内阴阳其实就是后天阴阳,即假阴阳;外阴阳其实就是先天阴阳,即真阴阳。因此,刘一明理清了“阴阳”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给出了详细的判断标准。他的“阴阳”思想,在语言修辞方面,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思想认识方面,不仅关注天道的运行,而且更加注重人世的变化。这种观点糅合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呈现了道家注重生命关怀,也体现了晚清时期 “经世致用”的学术特征。

此外,刘一明还对“阴阳”与“道”和“太极”的关系做了深入的阐述。他说:“太极未分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以后,阴阳生道……所谓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太极,一而二,二而一也。”[4]471

在中国哲学中,“太极”是万物的本源,反映着万事万物变化的动因和发展的规律。周敦颐认为“太极”来源于“无极”。《太极图说》言:“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德经》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刘一明认为:“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本无名字,强名曰道,拟之则非,议之则失,无形无象,不色不空,不有不无。”[4]470

对“阴阳”和“道”的关系,刘一明认为“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是阴阳二气的表征之物;对“阴阳”和“太极”的关系,刘一明认为“阴阳”是“太极”分化出来的,“太极”中包含着“阴阳”,“阴阳”和“太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对“太极”和“道”的关系,刘一明认为“太极”和“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宗教派别的称谓不同罢了。

三、刘一明阴阳思想的特点

“阴阳”交感生成万物,“道”和“太极”都是生成“阴阳”的本源。对“阴阳”、“道”和“太极”三者关系的认识,刘一明从“三教合一”的观点阐发了“道”和“太极”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抓住了“阴阳”的本质,从生成论上解释了阴阳二气的来源。此外,刘一明用通俗易懂的宗教语言,厘清了“阴阳”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顺应了道教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有助于道教的传播和复兴。他的“阴阳”思想处处闪现着儒家的伦理性、佛家的救世性和道家的生命关怀等特征,也符合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1](清)刘一明.道书十二种[M].羽者.等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王卡.道教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戈国龙.道教内丹学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5.

[4](清)刘一明.修真辨难·道藏(第8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An Analysis of Liu Yiming’s “Yin Yang” Idea

CHEN Wei-hua
(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rich in "Yin Yang" idea, which has penetrated into many aspects of ethics, health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the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as a whole decl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ole of "Yin Yang" thoughts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and promote the spread of Taoism, Liu Yiming, the 10thgeneration descendant of dragon clan of Quanzhen Taoism, mad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idea of “Yin Yang” from the aspects like the meaning of “Yin Ya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 and "Yin Yang", making not only the idea of "Yin Yang" reflect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Yin Yang; Taoism; Liu Yiming

(责任校对 印有家)

B223

A

1673-9639 (2012) 04-0011-03

2012-05-12

陈伟华(1979-),男,河南漯河人,铜仁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

(责任编辑 黎 帅)

猜你喜欢
道教太极阴阳
游太极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西夏道教补议
服药先分阴阳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