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校项目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性方面的探析

2012-08-15 00:51◆徐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国际性中国人民大学层面

◆徐 佳

(中国人民大学)

暑期学校项目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性方面的探析

◆徐 佳

(中国人民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每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各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暑期学校项目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暑期学校项目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在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比如“国际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际性”是两个稍有区别的概念。“国际性”强调的是一种属性,或是特点,“国际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或是趋势,同时,“国际化”会使人联想到“西方化”“全盘西化”,因此会越来越避免使用“化”这样的词。但是二者也有共同之处,都是关注本土文化之外的文化,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本文所采用的是“国际化”与“国际性”,只是在构句方面有差别,没有太多词义上的差别。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率先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也为了提高本国教育水平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背景下,每所高校都希望能够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开展各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其中,暑期学校项目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暑期学校项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每所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各种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暑期学校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何谓暑期学校,不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涉及的暑期学校项目是指高校在暑期时间(通常为期一个月),聘请优秀的师资,为本校学生或者是外校学生(或社会其他人员)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并开展课堂管理、成绩考核、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活动等环节,同时予以学分互换认定的项目。

国外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历史悠久,早在1871年,哈佛大学就开办暑期学校,目的是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向社会开放。这一制度受到了美国其他高校的推崇,比如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相继举办暑期学校,因此暑期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在美国高校中保留至今。同时,欧洲各高校也借鉴这一模式,先后举办暑期学校,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暑期学校。国外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第一,生源广泛。比如康奈尔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等均招收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社会人员,打破了最初只招收在校学生的做法,使得在校学生在真正毕业进入社会之前可以有机会和“社会人”进行沟通,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第二,课程设置新颖多样。康奈尔大学的暑期学校项目的课堂不仅设在校内,也提供在校园外的体验式教学,同时,暑期学校是由远程教育和暑期学校学院共同主办,在课程的提供方式方面,引入远程教育。第三,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很多国外的高校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也会组织学生去参加学校在暑期开设的讲座、论坛。第四,宣传手段信息化、便捷化、人性化。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学校项目采用了RSS(“Rich site summary”or“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当网络使用者经常浏览的网页有更新的时候,它会自动提醒网络使用者。

和国外暑期学校项目的发展不同,暑期学校项目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暑期学校,社会反响良好。随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尝试举办暑期学校。这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项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积极开展改革和建设,初步实现了“固本强基、重塑形象”的阶段性目标。近几年,中国人民大学把全面提升国际性、扩大国际影响、实现“十年腾飞”作为新的阶段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各个方面的国际性,采取了多项切实措施。其中,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取得了初步成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为中国人民大学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一个新途径。

对于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措施,从国际交流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学生项目、教师项目、学校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项目。从是否获得学位或者学分来看,有长期的出国攻读学位的项目,或者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也有短期的交换项目或学习项目(春季、秋季、暑期、寒假)交换项目,还有出国实习等项目。从项目的性质来说,有时间相对比较短,影响力广泛的国际会议或论坛,这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团聚一堂,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机会。

相对于其他的国际交流形式,暑期学校更加具有完整性,虽然项目时间短,但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聘请、学生申请、住宿安排、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反馈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的缩影。

三、暑期学校项目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性方面的作用

1.暑期学校项目的理念丰富了人才培养概念的内涵

人才培养概念的提出起源于高校的职能。传统意义上高校的职能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我国高等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论及高等教育主要的三大职能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时指出:“高等学校三个职能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先有培养人才,再有发展科学,再有直接为社会服务。它的重要性也跟产生的顺序一般,产生的顺序也就是它的重要性的顺序。应该说,第一,培养人才;第二,发展科学;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不能颠倒过来,把直接为社会服务摆在第一位,把教学或者科研摆在第二位、第三位。”同时,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职能中的中心地位。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活动,以及人才培养评估等。国内外暑期学校项目的开展,都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比如哈佛大学提到“暑期学校旨在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国籍,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的人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表明学术资源的共享化或国际化;香港大学暑期学校项目旨在“提高世界学生对于亚洲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港大校园生活的体验”,从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认知层面来阐述学术国际化或文化国际化。以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的暑期学校安排在每年7月份,为期4周。在实施过程中,暑期学校以课程、师资、学生、校园文化等几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为重点,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提升办学的国际性。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一起成为了高校的四大职能。国际交流这项学校职能的产生,并没有削弱人才培养在高校职能中的地位,而是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国际性的理念贯穿其中,其作为行动目标具有指导性,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的背景与趋势,必定影响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暑期学校项目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层面,由点及面,自下而上提升国际性

在“人才培养”概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也随之不断发展。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词组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中。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范围包括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一个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层面指的是某一层次或者是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是指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组织运行的相关项目。暑期学校项目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层面,由点及面,将人才培养理念更好地实践层面进行操作,推进国际性发展。不但能够最直接的反映遇到的问题,而且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暑期学校项目在国外有很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兴起不到10年却发展迅速的暑期学校项目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性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它必将能够推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暑期学校项目拓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路

随着学术界以及实践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多,国内外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综合评价即可发现,各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是关注的重点,比如分为通才模式与专才模式,也可分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与复合型。基本研究思路为:将作者所在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类型的划分,然后着重在这一类型进行探讨。其次,先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再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在这样的研究中,往往个案研究的角度过于宽泛,远远超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再次,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基本选择的是以学校为论述的主体,缺少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一个项目。

三、结语

暑期学校项目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策略,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通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暑期学校也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和经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因为暑期学校项目在我国高校中实行的时间不长,推广范围也不是很广,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是随着学校对于暑期学校项目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相信暑期学校项目会运行更加常规化、科学化、人性化,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1]吴言荪.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3]柳丽华,马勇.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6):78.

[4]潘懋元.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

[5]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实际需要的高质量人才[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科学基金项目(10XNE025)。

猜你喜欢
国际性中国人民大学层面
小剪纸 大收获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A Proposed Quantitative ESG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Companies
——Tak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s an Example
全球变暖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CEO的形象管理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