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 谭美君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执行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关于企业执行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大多都是研究如何制定可执行的战略,有效执行的实施方案,配套的组织架构,及人才保障计划等。但企业是否具有执行力,归根结底,重要的是企业的员工是否具有执行力。企业的经营其实是一连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员工是否具有执行力,关键也在于员工是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王育琨所说“答案永远在现场”,企业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出现在现场,所以员工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在日本,“地头”原本只是咨询领域和人才招聘领域在评论人才时所使用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不依赖头脑中被灌输的知识,可以从零开始思考的能力”。细谷功在2007提出地头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地头力是以知性好奇心,逻辑思考力,直观力为基础的三种能力:抽象化思考力,框架式思考力以及假设思考力的总结。地头力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1]他致力研究如何锻炼人们的地头力,希望人们无论是在商业领还是日常的生活里,能更容易地解决各类简单或繁琐的问题。
在中国,王育琨受其母亲“头拱地往前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产生”的启发,最早提出了用“地头力”来概括企业经营理论。他和日本管理之父稻盛和夫有着同样的信仰,认为“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解决问题就要到产生问题的地方去,而不是等待各项数字化工具给的数据,员工的地头力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地头力就是在一个组织的特定坐标或场中,清空一切经验、教条、成见、束缚,用直觉力,对现实真问题作出反应,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地头力强调的是在问题出现的现场,人们对问题的瞬间反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个人的地头力可以推出规模组织的地头力,是在一个组织的特定坐标或场中,清空一切经验、教条、成见,全员能够用直觉力,把握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对现实真问题敏捷地作出反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一个组织的地头力就是其员工专业能力集合与组织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的总和。本文主要研究员工个人的地头力,因为组织的地头力归根结底都是要员工自身拥有地头力,而且这里所指的员工是企业里面所有的员工,不分层级、岗位。只有当企业里每个员工都“头拱地往前走”,企业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地发展。
企业的经营其实是一连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数据,开开会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深入一线,到现场,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
近年来,随着对西方管理理论的不断学习、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六西格玛、ERP等数字化工具,以为运用了这些就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但事实证明,真正成功的企业很少。 原因何在?因为这些数据都已经是“二手货”了。它们是经过“若干人的趋利避害而提炼出来的饱含错觉的信息”。而即使能保证这些数据是真实准确,但它们已经是滞后的信号了。发生在一线的问题,等到信息层层收集,已是过了解决的最佳时间。若能在问题一冒头就敲掉它,那无论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维持企业声誉的角度来讲都是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是员工,提高员工的地头力,让员工的关注点都回归到现场,回归到一线,不被所谓的数据信息束缚,才能知道企业最真实的状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所遇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企业起步阶段,创业者都是饱有激情,不论是否是先进理论、管理工具,只要能解决当前问题的都拿来为我所用,他们随时遇到问题,然后运用自身的地头力来寻找解决方法,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地头力一步步、一关关地走过来。当企业越做越大,管理层级不断增加,当初的创业者已经身居高位,离一线越来越远,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从当初的在一线观察、发现、分析、决策到如今的坐在办公室里听下级报告,然后决策。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已经不如以前那么行之有效了。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远离现场,这意味着远离问题的本质,也就远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道路。绝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地走过来的,但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却忘记了当初自己成功所秉持的地头力。让管理者重拾地头力,与地头力强的一线员工充分交流,把握现场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对现实真问题敏捷地作出反应,这样企业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
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是充足的资金?是创新的产品?还是完美的流程?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什么让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是什么创造出创新的产品,是什么不断改善流程?是人,是企业的一个个员工。无论企业要做什么,最终的执行者都是企业的员工,员工才是企业的关键。而地头力强的员工就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的每一个业务现场,都有一刻接一刻的问题,都需要有地头力强的员工在那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有改善的空间,都需要地头力强的员工在那里分分钟改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按指令操作的员工,真正需要的是在岗位上能独立思考、追求最佳的员工。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那些走向自我解放,从而富有创造力的员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比既定的方式方法、规程制度重要。
地头力是突破性思维方式和敢想、敢做、敢坚持行为的集合,是一种行动着的思想。
所谓突破性思维就是从结果出发、整体思考、单纯化思考。从结果出发就是思考问题时不是从已有的资源、能力出发,而是从我们想要的结果出发,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整体思考就是不把我们的问题单独地看待,而是放在整体环境中去看,去俯瞰我们的问题。单纯化思考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都投注在我们的目标上。这三点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中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惯性思维所束缚,或者只注重自己所处的局部问题,而忽略了大局,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其他无关重要的事情所牵绊,偏离原来的轨道。但这也不是说不能改变的,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做到这三点,让这种突破性思维成为我们的思考、行动的习惯,就能更好地把握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地头力除了是一种突破性思维以外,还是一种不找借口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一种在现场瞬间反应的力量,一种在行动中开辟道路的力量。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想不到原来我也可以做成这事”的情况。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在某些紧急或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潜能被激发,做到了我们平常所做不到的事。不少企业家创业的时候,都有着强大的地头力,面对那些看上去做不成的问题,他们坚持下去,居然一次次地成功。他们秉持着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的信念,即使问题堆积如山,也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不因问题太多,不知从何着手而停滞不前。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敢想、敢做、敢坚持的开拓能力。这开拓能力不仅创业者拥有,其实我们自身也可以做到,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没有把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而已。所以,当我们相信我们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敢于去思考,敢于去行动,敢于去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地头力就会不断增强,会发现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那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攻不可破,问题也会被一个一个地解决,目标也总会达到。当企业里每个员工都做到不断提高自己地头力的时候,企业又何必惧怕自己的执行力不足呢。
[1]细谷功.锻炼“地头力”:打造你的黄金思考力[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1.
[2]王育琨.答案永远在现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细谷功.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4]远藤功.现场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徐君,刘战豫,曾旗,卢晓峰.企业中层执行难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3).
[6]朱永跃,马志强.论企业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J].企业经济,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