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课堂带来的思考

2012-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2年24期
关键词:愚公课堂气氛教室

饶 娟

情景一:

语文课堂上,讲台上老师正滔滔不绝地讲授《岳阳楼记》,老师自行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品味骈文的语言气势,赞赏于范仲淹的的人格操守,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挥汗如雨。再把镜头推向教室,全班五六十人,后面却一溜一二十人趴在桌上昏昏欲睡,其中一人发出了鼾声,结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情景二:

教学内容《陌上桑》,其中第一节中写到了行者、耕者、锄者,因只顾看罗敷而放下手中担,停下手中活,故意脱帽戴帩头的种种反应,以衬罗敷容貌的美丽和气质的不凡,这是用烘托的方法来突出罗敷的美,情节稍许有点“过”但并不重。语文老师在此处设计一段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他用投影仪打出一幅仕女的画像,然后叫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走上讲台按诗句所写在美女像前做出种种动作,引得教室里嘻嘻哈哈,指指点点,嘁嘁喳喳。一时教室里人头晃动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以上两幅情景,也许是我们无数次课堂的缩影。

对策一:遵循韩愈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这就是“一言堂”、“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认为知识是教师的“专利”,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没有教师的给予,学生永远也长不大,因而理直气壮地把学生当容器,不断用知识去填充他们,就这样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与“学”分离,成为两张皮,教师即使讲得如何的精彩,陶醉其中,但学生一点儿都不配合,尽管中考临近,却没有临阵磨枪的紧张。弄得教者费力,听者无趣,对于学生还是意义不大。我们成人都有类似体验,如我们在开会听报告时,如果对内容不感兴趣,坐在那里简直像在受刑,更何况那些活生生的学生呢?

对策二:采用表演方式,教法灵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动了起来。

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曲解了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想方设法出奇招,变新法。其实这犹如某些演员的故作姿态,是一种教育的“作秀”,是一种假课、空课、虚课,课堂教学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

那么,新的课程标准,有着什么样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怎样公正评价课堂?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新课改所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有很多弊端),那么是不是越新法越好,越出格越高,越热闹越奇呢?我看也未必。一段时间来,经常听青年语文老师上课,包括竞赛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我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三滥”现象,恐怕与三个维度的评价标准有悖的。

一、表演“滥”

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老师为了上好观摩课、公开课,为了迎合听课的领导和评委,图个热闹,得个好评,于是按照早已设计好的程序,老师亲自挂帅,带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演了一次又一次,从这个班又演到另一个班,表面看来,老师全身心投入,学生也很有表演天才,与老师密切配合,整堂课好戏连台,其次这只不过是一次不知演了多少遍的“戏”罢了,是一种高级的“作秀”。一是课文拿到手,只要发现文中有一点情节就非得叫学生上台或在台下表演一番不可,开头情景二便是。再举一例,教《周处》一课,文中有杀虎斩蛟的情节,执教者让每一组派上几位同学,有演周处的、有演虎、蛟的,有演众乡邻的,然后一组一组演过去再请同学评比,看哪一组演得最好。在一番“你刚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后,课也结束了,至于这篇课文给学生的文言语感和知识有多少,这篇课文的思想价值在哪里,则根本不去涉及。

二、讨论“滥”

新课标中有学生能主动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本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过滥的讨论反而适得其反,离语文学习将更远。如有教师教《愚公移山》,课文教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探究精神,于是出题讨论,曰“愚公愚不愚?你怎么看?”题目一出,学生四人一组,教室里人声鼎沸,一会教师让大家静下来,然后有各个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有说愚公不必要搬山,应该成立太行王屋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事业;有说愚公应该有更聪明的做法,可以开隧道、搬家,不必千里迢迢地搬山倒土;有说愚公可以利用太行王屋二山种果树、搞三产;还有说愚公不该搬山,既浪费了精力、财力、物力,又耽误子孙后代的婚姻大事,一时问教室里砸开了锅,众说纷纭,热闹非凡。而教师根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论,一概给以肯定,并表扬了大家的创新精神。呜呼!愚公精神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荡然无存。还有在讨论中如果出现敏感词语如涉及 “早恋”、“爱”、“勾引”等词,有的学生故意喧闹,引得满堂“喝彩”。

三、阅读“滥”

新课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针对情节较强的文本,老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采取多种阅读方法,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但运用不当,引导不好,也会造成课堂热闹非凡,效率不高。如分角色朗读《鞋子夫妻》人物较多,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动起来,一人分配一个角色,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情况:有的同学没搞清自己扮演的角色,抢着读人家的,有的同学不认真,该他读时他接不上,读到鞋夫妻的对话时,“我亲爱的尼古拉,一天都见不到你,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可是太喜欢你了……舍不得离开你……永远不分开”之类的语句,有的学生故意笑成一团。

以上列举的这些虚假的“繁荣”现象,还有一些这里不再一一罗列,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也不是新课改的宗旨和理念。出现课堂教学“三滥”的原因有许多,这里我依据我的理解,概言之则不外以下几点:

1.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片面以为学生的一表演、一讨论、一朗读就成为课堂的主体了。表演、讨论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以致出现小问需要不需要,恰当不恰当都用上一番表演、讨论的做法。教室里欢声笑语,学生坐不住板凳,自然静不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大打折扣,语言的学习,文学的欣赏,人生的感悟也就被热热闹闹的场面蒙混过去了。

2.片面理解学生的活动。以为学生只有在表面上、形式上动起来,才算是学习活动,于是学生川流不息便成了充分活动,离开课文不着边际地乱侃也是充分活动,殊不知学生的紧张思考,有滋有味地朗读,对语言的咀嚼品味,才是活动,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活动。当然,课外的排课本剧、参观调查、搞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品讨论会等,那也是货真价实的活动,是课堂语文活动的延伸与发展。

3.片面理解多种阅读方法和独立阅读能力。以为只要把角色分给学生,学生热闹起来了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是一种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就可读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读出自己的情感意志,人生的价值取向的。教师的示范、引导,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预习,熟悉课文,课堂上适当疏导,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呈现出“严肃活泼”的局面,实现语文阅读的真正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了的知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努力而创造的“佳作”,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开心辞典,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奇葩。

猜你喜欢
愚公课堂气氛教室
“313”教室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