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探微

2012-08-15 00:49董晓飞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学社会性恩格斯

董晓飞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探微

董晓飞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人学;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学理论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每个时代的哲学家们都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马克思、恩格斯在西方人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和全面的理解,这对于现阶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人学的发展轨迹上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人学思想,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分析了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为构建科学的人学思想找到了一把“解剖猴子”的钥匙。

(一)人的需要是人学问题的出发点。

需要是每个时代的哲学家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在古希腊时代,受当时的局限,对需要问题的研究不太深入,到了近代之后,霍布斯、爱尔维修等人对需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但是,他们只是从人的自然性的角度来分析需要问题,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不知道人的需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问题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人,从个人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关系的维度出发,来分析个人的价值问题。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个人的需要是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8-79)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2](P47)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匮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3](P51)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自由的实现程度表现为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其次,人的需要由生产决定,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P67-68)这说明,“人的需要则在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生变化。”[3](P52)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可见,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它是由社会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满足并进而产生新的需要”。[3](P150)

总之,生产与需要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的需要的产生由生产决定,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需求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的丰富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二)人的本质是人学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人的本质?这是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热点问题。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都谈论人的本质,但是,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为自然的产物或者理性,忽视了人的实践性,不知道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层含义。

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60)这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费尔巴哈也论述过人的本质,但是他只是注意到了人的自然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事实上,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指人的天生自然本能,如每个人都具有吃、喝、睡的自然习性,动物也一样具有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性是指现实的人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只有社会性才能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它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从而使人的自然属性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化的印记。

其次,人的本质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人的本质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来概括人的本质,那么,这只能是观念的抽象,这个“人”也不过是观念的代号而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P56)

再次,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辩证的。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哲学家对人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只停留在抽象的‘人’的分析上,“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P54)他们没有看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动性。他们要么把人局限在人的主观领域,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人学思想;要么是费尔巴哈式的——在感情范围内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在强调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们在社会关系面前的主体能动性,人的实践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54)人正是在与社会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着人的现实本质。因此,应当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上辩证地理解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

最后,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变化的。人本主义者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历史的、变化的。一方面,现实的人生活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现实的人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关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现实本质也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现实的人在社会关系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积极主动的。现实的人在创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他本身的对象、现实和感性也在发生变化,从而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人与社会关系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观点定义为一贯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它既避免了唯心主义也避免了唯物主义”。[4](P28)这也正是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人的本质的原因所在。

(三)人的自由是人学理论的最高目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依赖于城邦,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自我。但是,他过于强调城邦的作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不仅依赖于集体,而且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因此,人的自由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个人是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前提,“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5)个人自由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尺度,社会发展的进步水平是以个人自由水平为标志的,个人自由不仅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67)因此,在人类社会中,“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P294)另一方面,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集体)而独立存在,集体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P67)但是,这种共同体是指社会主义的共同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共同体是真实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共同体是虚假的,因为“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P119)与之对应,消灭压迫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P119)“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P119)“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1](P42)

总之,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个人正是在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创造,人的本质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最终,个体在真实的集体中获得真实的自由。

二、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所揭示的把握人的全新思路,为我们全面、科学、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途径。这条思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契合的典范。毋庸置疑,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改变现实世界时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最高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使人的个性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些方面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升华。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人学是“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人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方面,人虽然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但是,人终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P121)现实的人受制于自然规律,表征了人的自然性。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真实的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个体参加的。这个集体是各个人的一种自由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P86)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把人的伦理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改善民生问题入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好、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制度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发展,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有效地协调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生活中个体与社会的矛盾,进而构建一个尊重个性、多元共存的和谐社会。

(三)有助于关注人的合理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不仅是马克思人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实现程度表现为需要的满足程度,但是,人的需要和自由的实现受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目前,我们国家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合理需求,为实现个人自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一,在经济上,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需求和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85)其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消除异化和分工,使人们自由地选择有意义的工作。“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1](P85)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5](P456),从而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其二,在政治上,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变好,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变坏。因此,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6](P348)同样,罗尔斯强调,“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7](P54)在他看来,社会制度是正义的主题。也就是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会受到一定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体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三,在文化上,建立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引人的前进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在展示其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其负面的影响。如个体的虚假需求上涨,过于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人的虚假需要,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为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现代意蕴,是世界人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壮丽的日出。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马克思思想导论[M].郑一明、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On Marx's human theory

DONG Xiao-fei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

Marx's human theory is derived from western ideology of human which separates from human reality and practicality thus falling into a fantasy though with abundant contents.Marx and Engels established the optimum value goal for human freedom after studying sociality of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starting from what humankind needs thus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our country in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realization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under guidance of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arx's study on human,man's need,essence of humanity,human freedom,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harmonious society,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81

A

1672-4445(2012)06-0002-04

2012-04-24

董晓飞(1979-),河南宝丰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2010级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及价值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学社会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the Walking Dead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