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2-08-15 00:49谢小芬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手稿自然界

谢小芬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当代价值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谢小芬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当时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下人类的现实命运和历史前途做出判断、创立科学探索的最初系统,也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蕴含了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当代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批判性著作,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框架,为其思想奠定了基础。《手稿》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处处彰显着生态智慧之光,蕴含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思考的理论精华。本文试就《手稿》中“人-自然-社会”三者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分析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主客体思想的深入批判,实现了哲学发展的转向,进入到了实践贯彻始终的完备哲学体系。唯心主义以精神为世界的本源,把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试图把自然还原为精神,以人类的精神活动来解释和理解自然。唯心主义的生态观往往导致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立足于人的需要和满足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自然必须为人所服务,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是自然的主宰者。发展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虽提出保护自然理念,但是其保护自然的目的仍然是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

旧唯物主义以自然为世界的本源,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以自然解释人类精神活动,以“物的尺度”解释人类行为活动。近几十年随着西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主流思想领域涌现了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将自然界看作世界万物的根源,极力将主观性的精神作自然化的还原,用自然的视角阐释人类精神,比较典型的几种理论有: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非人类中心主义彰显自然在生态伦理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纠正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遮蔽了人的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

近代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探索本体论中介化的道理,黑格尔试图克服自然主体和精神主体的抽象对立,调和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不相容的矛盾,以概念为中介将主客体统一起来,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深入批判吸收,顺延着黑格尔本体论中介化的正确思路,但又将“实践”引入其中,作为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现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为中介统一主客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极端思想的辩证否定,是对两者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立足实践,革命性地克服了忽视自然或者忽视人的缺陷,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统一。

二、《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文明,即在主客两分思维的指导下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机械性地对立,简单突显人对自然的征服,实现所谓的人定胜天。在人类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异化,生态危机对目前人类的基本发展理念提出了挑战。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中应运而生的。马克思高度重视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重视现实的生态问题。在《手稿》中,他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效用:“自然资本”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进步提供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自然界首先是生活资料的仓库和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们获得各种生活资料的仓库。“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P56)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对象、材料和工具,这些对象、材料和工具也只有从自然界中才能获得,自然界是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必须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供应站。这正如安东尼奥所认为的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加工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第四种形式的资本——“自然资本”即由自然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构成。这明确确认了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自然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的资本,是人类的极大宝藏。

2、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历史性话题,它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问题,就如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样,任何人与自然的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首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出回答,这一基本问题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在《手稿》中,马克思虽未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名词,但是,他从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时,科学、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这一生态文明思想基本问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首先,自然的人化。人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具体形态的改造来满足人类的主体需要,使自然发生人化。“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1](P58)人通过生产实践,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的原本面貌和存在形态,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期望和需要发生变化,自然界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其次,人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受到自然的影响,从而不断地使人自然化。“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P87)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方式,这样,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定性就内化为人的主观规定性。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人依赖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的身体的延伸,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不断显现和生成,真正地将“人”的概念诠释出来。

3、中介:实践(劳动)

在《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提出:那些所谓的“原动力”并不是“绝对精神”,也并非“自我意识”,而是人本身,是人的劳动。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创造人本身”和“人猿相揖别”的标志。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主体与客体联系的中介,是主观性和物质性之间沟通的纽带。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才确认了人的类本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1](P57)一方面,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劳动创造了对象世界,也就产生了人的类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无非是意识到的对象世界。另一方面,人类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才和自然天然地统一起来。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进行各类生产活动。

4、准备:工业的发展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业的发展,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实现统一起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的解放做好了准备,“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P88)工业的发展为人的欲望的膨胀创造了条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本的被动和谐走向了对抗,“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实现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正像它现在已经——尽管以异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础一样;”[1](P89)。虽然当前的工业发展是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存在,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资本等诸多方面的异化,但不可否认,工业生产的产品体现了人的本质,既维持了人的生存,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终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仅是由于产业革命以来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不惜一切手段,不仅对工人进行残酷地压榨和剥削,而且大肆破坏自然。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手稿》中,通过对私有制和资本的深刻批判指出,私有制的存在是人与自然相互对抗关系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仍然在发挥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将通过消灭私有制,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P81)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等六大矛盾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1](P81)。

三、《手稿》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1、提高认识,摒弃极端错误思想

首先,重视自然,重视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本”,才能真正树立起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视自然资源为资本,注意其存量的使用和可持续性,节约消费、合理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人类注意规范自身的消费模式,在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来使用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资本(资源),实现生态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在反对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片面强调动物生物和生态为中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2、敬畏自然,优化资源配置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由人的不当活动造成的,我们必须改变这些不当的行为方式,努力去解决各种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要实现持续发展则需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在于人类采用何种方式去开发和利用。不可否认,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此,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应首先正确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双向互动。按自然规律来办事,我们不能走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经济资源与环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3、消除异化,发挥制度优越性

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关系的具体状况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劳动方式制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和自然激烈的对立和冲突,靠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调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只有借助社会的发展,劳动方式的改变,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共产主义社会使异化劳动得到扬弃,才能真正解决人和人的矛盾,从而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这种从现实的经济结构因素来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比起从文化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更有深度,所揭示的人类自身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为全人类指明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又企图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生态掠夺来转嫁和缓解其国内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就出现了“生态帝国主义”。在新的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尤为重要。

4、全面提高,构建和谐互动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想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实现各方的联动,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攻坚时期,必须实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合理利用。社会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正如《手稿》中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P58)这表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物质文明)还有美的感受(精神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建设是分不开的,需要其他几大文明的支撑,而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也就多种多样了,和谐社会构建就指日可望了。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A811.2

A

1672-4445(2012)06-0006-03

2012-04-01

谢小芬(1988-),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手稿自然界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