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轨迹

2012-08-15 00:49阮黄南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理论建设

阮黄南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轨迹

阮黄南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理论发展开端于党的八大;曲折徘徊于九、十、十一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十二、十三、十四大是飞跃时期;进入世纪之交的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在十五、十六、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即继承性、时代性、曲折性。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全国党代会;发展轨迹

一、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对执政党问题的理论思考十分强烈,并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1954年,周恩来在解决“高饶事件”的七届四中全会上的发言中,从党的地位的变化来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及危害,最先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苏共20大后,毛泽东以苏联的教训为鉴,进一步放眼世界,提出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现象在英美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发生的问题”。这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执政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这一时期,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系统总结和概括主要体现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毛泽东的开幕词、刘少奇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做的修改党章报告,都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八大的最主要贡献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在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确定了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八大虽然没有提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到执政党,但工作重心的转移、历史任务的变化表明党对自己的历史方位有了新的认识。

八大还阐述了执政条件下的群众路线和克服官僚主义问题。邓小平在八大做修改党章报告时,提出了“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习气。……执政党的地位还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根据执政党面临的新情况,系统地论述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的观点。并把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执政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历史任务。鉴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教训和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的缺点,八大强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为了力求党的领导工作符合于客观实际,便利于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意见,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必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无例外地贯彻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都要在适当的集体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容许不同观点的无拘束的争论,以便比较全面地反映党内外群众的各种意见,也就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侧面”,……“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而不是形式的集体领导,才会有真正的而不是形式的党内团结,党的组织和事业也才会日益兴旺。”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还对加强党内外监督问题做了说明;同时还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问题。即使站在今天的高度看,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方向无疑也是正确的。这一思考既有自己7年执政的经验总结,也有苏联共产党执政教训的吸取,还有大胆地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民主制度和形式。因此,八大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探索可以视为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问题的重要成果和良好开端。

二、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新飞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发生历史性转折之后,面对国内外新的时代背景,经过充分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拨乱反正,促使了全党的思想解放,迎来了改革的进程。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也有了理论上的飞跃。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自身建设这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党代会。这次大会对执政党的建设做了全新的理论概括。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是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胡耀邦在大会做的政治报告系统清算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全面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初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即,“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并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十二大强调,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针对实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大会严肃地提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大会确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大会制定的新党章,彻底清除了从九大到十一大所制定的党章中的错误,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并且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重新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方向、任务和组织原则等。新党章进一步明确全国党代会的职权,规定召开全国党代会的程序、规则,确定了它与党中央委员会的关系,同时改革了中央机构的设置。新党章还规定党中央只设总书记而不设主席,规定在中央和省一级设顾问委员会作为新老干部交替的过渡性机构,以发挥许多老同志的作用。十二大及其制定的新党章,奠定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基础。

十二大以后,党的各次全国代表大会始终按期召开,及时研究和决定党的事业中的最重要问题。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召开的。这次大会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会的政治报告里,强调“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当体现这个指导思想。”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大会强调执政党要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两大考验。要做好经常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更加重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十三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突破。

面对变幻的国际风云,回眸改革开放14年的征程,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召开。江泽民在大会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案体现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精神,并对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三大问题做出了回答:一是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执政党建设上,十四大标志着我们开始具有自觉的执政意识,并在理论上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大致的框架。报告在明确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前提下,阐述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五个方面任务。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中,如何坚持“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质”?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在执政党建设上做出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新的成果。世纪之交的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召开。十五大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还从党的历史任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对腐败、从严治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十五大报告中党的建设这一部分的论述不仅吸纳和包容了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而且从面向新世纪的大视角,总结多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的新鲜经验,表达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这一主题,对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做出了战略性部署。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全面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力求符合工人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内容。主要特点是,以对党的性质的概括为核心,以执政为民为出发点,包含有党的功能、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党与法的关系、党与政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不仅涉及到一般政党建设的基本点,而且更具浓厚的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报告里提出的“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思想,被写进党章,后来还写进了宪法。执政党建设理论有了新的突破,中国共产党扩大了执政基础,强化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十六大还正常履行党的最高领导集体的交替程序,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没有解决好的接班制度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召开。十七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写进党章。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指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导向,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党章总纲还增写了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这一切使执政党建设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七大在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适应进入二十一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形成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执政党建设总体思路和总体布局。

综上所述,执政党建设60年的探索及其发展轨迹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有着显著的中国印记,简单说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的。二是时代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又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三是曲折性。执政党建设规律及其理论的探索本来就不容易,由于有认识上的差距,制度上的欠缺及实践的不足,有时会出现曲折。可是曲折性不能够阻挡历史发展大的规律,不可能阻止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要防止实践走进岔路、防止理论走进误区,避免重走历史错误的曲折的道路,必须依赖于思想路线的正确,依赖于组织路线的正确。

[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 中国共产党执政4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第1—5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D26

A

1672-4445(2012)06-0027-03

2012-04-25

阮黄南(1958-),福建南安人,中共漳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政党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执政党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