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彩华
(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常熟 215500)
近几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短期内再次妊娠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若不及时处理,再次妊娠期可发生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早期诊断并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短期内再次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该病累积诊治经验,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5年8月-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半年内再次妊娠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29.5±3.2)岁;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后再次妊娠发生的时间:2~6月,平均4.5月;孕产次情况:孕次1~5次,其中11例孕次大于2次,3例产次为2次,1例有2次剖宫产史;16例处于哺乳期,2例未哺乳。
2.1 临床表现
2.1.1 症状与体征 5例患者已转经并有停经史,至就诊时停经时间 31 ~87 d,平均(48.5 ±7.5)d。9例出现晨起厌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5例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均少于月经量。其余患者则因尿频,白带增多,下腹不适等来院就诊而发现。
2.1.2 辅助检查 血β-HCG:所有患者均有血β-HCG升高,血β-HCG值1356~158267 IU/L,血β-HCG值与正常妊娠相当,与对应的妊娠周数基本符合。超声检查:18例患者治疗前均行B型超声检查,其中3例首次B型超声宫腔内未见孕囊,1周后复查确诊。10例着床于宫底部及子宫后壁和侧壁。8例着床于子宫前壁,其中3例孕囊种植于子宫瘢痕部位,复查阴道超声均提示妊娠物与膀胱间的肌层变薄。其余5例,1例孕囊位于子宫瘢痕上方1 cm处,4例距瘢痕≥2 cm。
终止妊娠主要有以下两种常用的方法,分别为药物流产和甲氨蝶呤+清宫术。本组资料显示,两种方法首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0%和100%。药物流产失败有3例,行清宫补救措施后,预后较好。
3.1 药物流产 15例非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者均给予复方米非司酮(普通剂,每片含米非司酮30 mg,双缺失硫酯5 mg,1片/d,连续2 d,第3天予米索前列醇0.6 mg顿服,其中5例分别于服药后2 h和3 h各加服0.2 mg。观察2 ~6 h,见孕囊排出有12 例,平均3.6 h,平均出血量76 ml。11例阴道流血5~13 d净,平均8.6 d,1例阴道流血达20余天,予口服抗炎止血药后出血止。3例服药6 h后孕囊未排出,且其中有1例阴道流血超月经量,超声检查孕囊已移至子宫下段,均在超声监测下行清宫术,手术顺利,出血不多。
3.2 甲氨蝶呤+清宫术 3例CSP患者行甲氨蝶呤(MTX)保守治疗。MTX 20 mg肌注,1次/d,连用5 d,为1个疗程。待血β-HCG基本正常后在超声监测下行清宫术。其中2例出血少,1例出血较多,平均90 ml,未见其他严重副反应。
据报道,阴道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首选且最主要的方法(简便、安全),尤其对CSP的敏感度达86.4%[1]。本组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超声检查并确诊。其超声结果主要表现为:孕囊或不均质包块附着于子宫前壁峡部剖宫产瘢痕处,孕囊与膀胱间的肌层菲薄。因此应特别警惕出现以上情况以便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剖宫产术后短期内再次妊娠风险较高。本组病例妊娠发生时间为剖宫产后2~6月,子宫复旧时间短,且多为哺乳期子宫,较正常子宫小,质地软。盲目的清宫易造成子宫穿孔和脏器损伤,特别是CSP,清宫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或术后阴道流血时间长,增加病人的痛苦。我们认为:①对于非CSP者,首选药物流产,若流产失败,则于B型超声监测下行清宫术。本组15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②对于CSP患者,可行保守性药物治疗,首选MTX,待血β-HCG基本恢复正常后,在B型超声监视下行清宫术。此时,滋养细胞坏死,局部血液供应减少,降低了清宫术中大出血的风险。本组3例病人,药物治疗+清宫术,均获得了成功。
本资料表明,我院对于剖宫产术后短期内再次妊娠的治疗方案,方便、简单、危险性小,易于病人接受,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1]Rotas M A,Haberman S,Levgur M.Cesarean scar ectopic pregnancyes:et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Obstet Gynecol,2006,107(6):1373-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