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健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云南景洪666100)
试论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历史分期与群体分类*
王军健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云南景洪666100)
西双版纳外来移民可划分为“自行流入”、“计划迁入”、“有序移入”3个时期和外国移民、国内移民,计划性移民、自主性移民等不同群体,并且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特点也有区别。
西双版纳;外来移民;历史分期;群体分类
历史上,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一直是内地通往东南亚诸国的重要门户和中转站,人口流动较为频繁,外来人口相对较多;再加上封建土司的户籍管理较为松散,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心理并不强烈。《贝叶文库·傣族的古规礼俗与处世之道》在《议事庭回复地方头人的文书》中明确提出:“要是有人来本地方居住,就给他们土地及各种奖赏。”《金殿王宫的政令》要求“原有的傣族百姓该爱护没有人住的地方,应该找人来建村立寨,倾心建设,在王恩洪福荫庇下,使人口增长,事业兴旺繁荣”。客观上,西双版纳人口流动较为频繁,户籍管理较为松散;主观上,虔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群众遵从贝叶经中的训示,接纳、认同外来人口的心理相对较强。这就形成了西双版纳外来移民较多,各种民族、各方人员杂居共处的格局。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记载,“清末,全境总人口不过16万余人”;“1949年末,车里、佛海、南峤、镇越4县总人口也才205564人。
1953年建州时的年末人口227853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年,西双版纳总人口370972人;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年,西双版纳的年末总人口648169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年,西双版纳的年末总人口787812人;1993年西双版纳自治州成立40周年,全州总人口达到798086人,比1949年末的总人口数增加592522人,增长2.88倍;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西双版纳的年末总人口为99.34万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西双版纳的年末总人口为113.35万人。以上统计数据表明,西双版纳人口总量呈迅速增加趋势,这当然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持续上升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口的迁移增长有着必然联系。应该承认,西双版纳总人口的构成中,外来移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西双版纳的外来移民,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外来移民的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作出理论分析和阐述,这将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实现边疆繁荣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范本。本文试从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历史分期、群体分类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意在为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后续研究构建基础平台。
根据人口迁移的形式和规模,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历史分期可粗略地划分为3个阶段。
(一)自行流入时期。
这一时期时间跨度非常大,由明清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外来人口迁入西双版纳主要以个体自行流入为主,主要构成为外来经商、从军、务工的人员,在规模和数量上呈现零星、分散的特点,很少有成批量大规模迁入的群体,因此很难对这一时期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数量作出准确的统计。初步的社会调查表明,建国前西双版纳外来移民中数量稍大的有两个群体:一是清末杜文秀起义失败后,部分官兵(多为回民)由滇西辗转流入西双版纳,他们在坚持信奉伊斯兰教的同时,深度融入傣族社会,被称为“回傣”,其后裔在今勐海县建有两个村寨(曼峦回、曼赛回),共155户780人;一是1946年6月入老挝接受日军投降返回车佛南驻防的国民党93师部分士兵和军官,因在西双版纳娶妻生子或其他原因,最终落籍西双版纳,被称为“在乡军人”(当地群众俗称“贺两广”即“两广”汉族),数量大约500人左右,今勐海县勐宋乡复兴寨均为“在乡军人”后裔,一共58户245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境内各地。
社会调查未发现这一时期存在由政府主导成批量迁入外来人口的史实。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拟定的《思普沿边开发方案》(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虽然列有“下列诸种人(‘邻近汉人’、‘华侨’、‘难胞’、‘退役军人’),均可设法使之移来本境开垦”的条文。但仅是纸上谈兵,目前未发现有实施的记载。
(二)计划迁入时期。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是西双版纳外来移民“计划迁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组织,大批量、成规模的内地人员迁入西双版纳。较为重要的有:上世纪50年代,“边纵”游击队、民工团、武工队进入西双版纳开展革命斗争,大部分转为常住人口;1955年,军队复员官兵1679人到勐遮创建黎明农场,继之又有350余名昆明支边青年、500余名思茅妇女志愿垦荒队到黎明农场落户;1958年1—12月,省、地级机关下放干部和退伍军人、13军转业军官共1501人到勐龙创建国营农场;1959年至1960年,先后有湖南省醴陵、祁东两县支边移民21939人到州内各农场;1961年至1972年,先后有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思茅、墨江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57184人到州内各农场和农村落户……
在以“计划迁入”为主的同时,本阶段也有为数不少的非计划流入人口,俗称为“盲流”、“黑人黑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称:“外地州和外省籍的人口每年自行流入西双版纳的都在万人以上。”这些非计划流入人员中的一部分后期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许可,落籍为西双版纳居民,今景洪市景讷乡的小黑箐、红沙河、小田坝等自然村就是早年“自行流入”西双版纳的墨江农民的聚居点。
(三)有序移入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是西双版纳外来人口有序移入时期。比期外来人口落籍西双版纳在制度上更为健全,在管理方面更加规范、有序,与“计划迁入”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有大批量、成规模的外来人口集中迁入西双版纳,更多的是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的工作调动迁入、分配录用迁入、婚姻迁入、家属随迁、务工经商迁入及投亲靠友迁入等。
本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改革开放以来,边境通行政策逐步放宽,社会流动性加大,人口的流转迁移更趋频繁,进入西双版纳做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1982年人口普查时,常住州内的外地人口就有13279人,但这类人员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大多数属于“暂住”性质,未获得国家的户籍认可,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外来移民”不完全等同。
整体上,西双版纳外来移民的群体构成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格局。为便于研究,我们根据原住地的不同和流入形式分为外国移民、国内移民和计划性移民、自主性移民。
(一)根据原住地的不同划分为外国移民和国内移民。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越南近邻,国境线长996公里,历史上,傣、哈尼、拉祜、瑶、布朗等民族跨境而居。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习俗相近,相互通婚,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社会环境,必然造成人口迁移流转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有流出,更有迁入。今天西双版纳境内的一些世居人口,应该是在建国前“自行流入时期”由境外迁居境内的。
建国后,国外人口迁入西双版纳受到严格的管制,外籍人员进入境内定居落籍在国家层面不被许可,但仍有老挝等国的边民迁入西双版纳。“据易武、勐腊、勐捧三地1956年统计,老挝边民迁入中国境内有18个村寨350余户1700余人,主要是爱伲族,其余是瑶、苗、拉祜、汉族。”(引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之后,又有多批老挝边民于1959年、1960年、1978年、1979年~1985年、1986年迁入西双版纳,累计约为237户1165人。这些迁入边民的落籍情况及其国家认同,将作为本课题后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移民既有成规模大批量的计划性移民,也有零星分散的自主性移民,他们迁入西双版纳后,分布在农村、农场、工厂、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党政部门等各行各业,分布面广,数量众多,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对象。
(二)根据流入形式的不同划分为计划性移民和自主性移民。
计划性移民主要集中出现在“计划迁入时期”,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这类移民群体的国家认同程度高,但地域认同则存在或深或浅的差异,经历了漫长艰难的历程。如湖南籍的支边移民,因为长期生产生活在自成一体的国营农场,其习俗、语言等均较好的保持了对祖籍地湖南的认同,尤其是第一代乃至第二代移民,其第三代的祖籍地认同则因社会发展等原因而大为减弱;同是知识青年,插队农村的要比落户农场的在地域认同程度上要稍高一些,比如一位上海知青在农村期间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傣语,并且能用傣文给傣族姑娘写情书。
自主性移民在3个阶段均有产生。他们的地域认同因迁入时间长短不同而存在差异。“自行流入时期”的移民整体上地域认同程度高,如勐海县的“回傣”既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同时也过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服饰与傣族同,操傣语,住傣族干栏式竹楼,实行傣族的“从妻居”,堪称西双版纳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地域认同程度高的一个典型例子。
[1]刀林荫.贝叶文库·傣族的古规礼俗与处世之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2]郑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杨泽宇,杨林兴.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薛玲)
Abstract:The immigration of Xishuangban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voluntary inflow”,“planned immigration”and“orderly move”.Its Immigra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reign immigrants,domestic immigrants,planned immigrants and self-moved immigrants.The regional identity of different groups in different stages makes a distinction with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Xishuangbanna,immigrants,historical division,group classification
On the Historic Division and the Group Classification of Outside Immigrants of Xishuangbanna
WANG Jun-jian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ghong,Yunnan,666100)
C922
A
1009-4814(2012)02-0039-03
2012-04-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840027)
王军健(1952-),男,云南墨江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