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骥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云南昆明65022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反复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我校高职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的准绳和立校之本,高度凝炼和总结学校办学方向和策略,对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纲领性、指导性、现实性、导向性意义。从学校层面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统筹”、“协调”、“兼容”、“引领”等多种功能,同时具体指导校内各个差异化二级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制建设、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明确各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方向和原则。从生源实际状况看,高职学生呈现出起点低、基础薄、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和自信心不强等特点,只有通过有别于以往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从企业和生产经营的角度看,社会欢迎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性人才。即: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上手快,后劲足。就目前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统计资料显示:在合作企业中,对技师、高级工(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达到62.5%以上,远超过对低级技能人才的需求(<20%);企业把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工作主动性)放在首位,其次是毕业生的关键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而对于关键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二选一回答中,认为关键能力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占51.8%,认为专业技能比关键能力更重要的占48.2%,企业要求员工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高素质的培养,关键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构建和实践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也是学校高职教育和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它回答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办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人才培养模式也可具体体现为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主要方面。
从相关资料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BTEC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知识,发展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TAFE模式是建立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CBE模式理论支柱有三点:一是系统论和行为科学;二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希望达到的目标”;三是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90%的学生都能掌握规定的目标”。双元制是源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原则上是等值的,正如德国教育专家胡勃所说:“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之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教学工厂”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有英国的BTEC模式的影子,也有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的影子,既有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的影子,也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的影子。这也正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基础的融合性和发展的兼收并蓄。
为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省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秉承我校“企业化办学、开放式育人”的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实践并不断完善“多元合作构筑两大平台、产学结合实现三级贯通、理实一体推进三个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办学特色。
“多元合作构筑两大平台”就是从学校和高职教育层面上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国内、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合作培养人才的立交桥,以多元化合作办学、共同成立职教集团、共同组建职工在线培训学院等形式,构筑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应用性两大平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宗旨。
“产学结合实现三级贯通”就是从二级学院和专业办学层面上通过与产业的结合实现专业办学的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贯通;专业办学的质量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之间的贯通;专业办学的教师主导的教与学生主体的学之间的贯通。“贯”是从始至终、从头到尾的要求,“通”是改革的举措和方法。三级贯通体现的既是培养模式的目标、途径和质量保证,也是培养模式中的专业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要求贯穿始终。
“理实一体推进三个融合”就是从教师和课程层面上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实施,以及学分制、双师制、双证书制等,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的融合。三个融合体现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也确定了学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及培养模式的成效。
“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一是多元化合作构建的开放性和应用性高职教育平台,贯彻了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
二是立足国防工业和信息产业,以光电、机电、化工、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为特色专业,形成源于企业、依托企业,校企合作的,以工科为主、工管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办学优势。
三是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等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机构、国际教育组织建立校际合作协议,形成了共享国际化办学资源和职业标准的优势。
四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专业核心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建设等具体实践,取得成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职办学水平。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整体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在“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校高职专业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比如: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办学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确定出三年学制连贯、三个方面联动、一年一项重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年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年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在教师素质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基础教师,第二年是校企合作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第三年是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年既是导师制的学生、又是企业现代师徒制的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年参与生产加工和职业实践,顶岗实习成为合格的技师。
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已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和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密切合作,按其在全球实行的标准化模块式教学,不断创新和完善“国际化标准、多元化合作、一体化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标准”指借鉴国际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和经验,构建“重素质、强能力、精技能”的实用型课程体系;部分引入国际教学资源(教材、课程资源、国际化职业培训、国际化职业证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合作”指借助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外合作,多方参与,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资源、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一体化教学”指通过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组织和实施。
印刷技术专业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的主导下,联合云南省印刷行业协会、云南佳裕印刷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四方联动的机制,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合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四方联动、全程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更加注重实践,它通过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并以学生获得的岗位能力作为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评价标准。因此,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就要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以过程性知识和实践性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岗位技能,使其真正成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这种以特色专业为龙头,以主干专业为主线,以核心课程为单元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路,能较好地指导优化课程体系、精简总课时量、压缩传统课堂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提升单位课时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一体化教改的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先进性和示范性,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对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已经成为创建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引擎和催化剂。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及教学质量标准化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 -209.
[2]罗骥.创新发展我校全日制高职教育的若干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10,(1):9 -11.
[3]罗骥.模具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
[4]罗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J].云南电大学报,2011,(4):2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