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节连枷
——双节棍渊源考

2012-08-15 00:50章舜娇林友标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连枷

章舜娇林友标

(1.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32;2.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击节连枷
——双节棍渊源考

章舜娇1林友标2

(1.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32;2.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章借助史籍对双节棍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结论为:“连枷”最早应用于军事作战的记载始于东周,至汉代已相当普及,祭祀用的“连枷舞”,已具备套路运动的雏形;宋代是“连枷”发展完善的时期,专门应用于军事上的“铁链夹棒”逐步代替了生产劳动工具的“连枷”,“夹棒”之类杂剧的盛行,推动了套路运动的发展;元代“夹棒”的演练更趋于艺术化,配乐形式的运动相继出现;明代的“夹棒”已真正成为武术的器械之一,并且出现了相应的武术流派;“连枷”之于清代,用以展现皇权的威仪,不论是“兵”或者是“农”,历史地位最高;另外,从军队的武器配备来看,汉人对“连枷”使用可能更加习惯和便利。

体育史 连枷 双节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武术明星李小龙的横空出世,借助武侠电影的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功夫”,也使“双节棍”这一武术软兵器风靡全球,并不断升温。但是,翻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在武术器械条目中却没有“双节棍”的录入。再检索有关“双节棍”历史源流方面的研究成果或文字记述,少有载述,或论述不周全。因而,对“双节棍”相关历史文化的考究,采用文化学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等作品所遗存的文化信息加以提炼,窥测这一器械的发展脉络,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补遗。

1 起源

在古代,形制上与现今流行的武术“双节棍”类似的器具,是一种名为“连挺”,或称“连枷”、“连耞”的农用器械,用于打禾脱麦。这种器具早在东周时期已经应用于军事上,《墨子》卷十四《备城门》:“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长十尺,辟长六尺。二步一答,广九尺,表十二尺。二步置连挺[梃]、长斧、长椎各一物。”作为守城御敌的主要器械,连枷以其巧妙的构造,用来遥击匿藏于墙壁之外的入侵者,是作战必备的军需物资。唐杜佑纂《通典》卷一百五十二《守拒法附》:“其什物、五榖、糗糒、鱼盐、布帛、医药、功巧、戎具、鍜冶、秸槁、茅荻、芦苇、灰沙、铁炭、松桦、蒿艾、脂麻、皮毡、荆棘、笓篱、釡镬、盆瓮、礨木、锹斧、锥凿、刀锯、长斧、长刀、长锥、长镰、长梯、短梯、大钩、连鏁、连枷、连棒、白棒、芦竹为稕,插以松桦,城上城下咸先蓄积,缘人间所要。”“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

在汉代,连枷在各地的使用相当普及,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产物。当然,由于地方方言不同,称谓迥异。汉扬雄撰《方言》:“佥,今连枷,所以打榖者。宋魏之闲谓之欇殳;或谓之度,今江东呼打为度;自关而西谓之棓,或谓之柫;齐楚江淮之闲谓之柍,或谓之桲。颜师古注云:拂,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是拂、柫亦。《通用说文》:柫,击禾连枷也。枷,柫也。淮南谓之柍。《广雅》棓、桲、柍、欇、殳、度、杖也。柫谓之枷,本此度打一声之转。《释名》曰: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说文解字》卷六上:“柫,击禾连枷也。”“连枷”既是农具,也用作军器。宋戴侗撰《六书故》卷二十一:“枷,古牙切接。折两木为连枷,以击落禾谷也。《齐语》曰耒、耜、枷、芟,军器亦用此。”

汉朝重视农桑,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就经常带着“连枷”,教民以农事。《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予之北廵,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师古曰:拂,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粟谓治粟。”借助农具编制各种舞蹈,“祭蜡以息老物,祈年以御田祖”。明朱载堉撰《乐律全书》卷四十一收录的《灵星小舞谱》,详细地描述了汉代祭祀舞蹈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可以窥视出“连耞”在当时的地位:“《灵星队赋》:灵星雅乐,汉朝制作。舞象教田、耕种、收获、击土、鼓吹、苇钥,时人皆不识,呼为村田乐。乐器不须多,却宜从简便。止用钟一口,鼓一面,鼗一柄,版一串,双管一两副,小曲七八遍。童男十六人,两两相对舞,手持各执事。从头次第数:第一对教芟除,手执镰舞;第二对教开垦,手执镢舞;第三对教栽种,手执锹舞;第四对教耘耨,手执锄舞;第五对教驱爵,手执竿舞;第六对教收获,手执杈舞;第七对教舂柫,手执连耞舞;第八对教簸扬,手执木杴舞。”“第七对,用童男二人,象教舂柫,执连耞。舞四转,共计三十二势。转初,转半,转周,转过,转留。伏睹仰瞻回顾。”“引舞持帗者,左班一人云:第七对教舂柫,执连耞舞。右班一人云:舞者就位,舞毕复位。舞者就位,播鼗三通,钟鼓乐作吹《豆叶黄》,曲终乐止,舞毕复位。”

2 发展

有宋一代对连枷的改造、利用和宣扬,促进了连枷的发展。在各种兵书中,多数延引唐代杜佑的说法,如宋许洞撰《虎钤经》卷六《守城具》“: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城上人。”宋叶庭珪撰《海录碎事》卷四上《城廓门》“:连挺,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由铁链连接于木棍两端而成的“铁连枷”,更大程度上增强了它的军事性能,便携、耐用和杀伤性将这一器具扩充到陆上和马上的交战。据记载“,铁连枷”的贡献者是北宋名臣杨偕。《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器甲之制》“:[庆历元年(1041)五月丙午]知并州杨偕遣曲阳主簿杨拯,献《龙虎八阵图》及所制神盾、劈阵刀、手刀、铁连枷槌、铁简,且言龙虎八阵有奇有正,有进有止,远则射,近则击之刀盾。彼蕃骑虽众,见神盾之异,必遽奔溃,然后以骁骑夹击,无不胜者。历代用兵,未有经虑及此。”旋即,军中比试武艺的内容和方法也随之修改,增加了使“连枷”等项目,考核标准与使“枪”相同。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庆历元年(1041)五月丙寅]凡马上使枪,左右十刺得五中木人为及等,马上铁鞭、铁简、棍子、双剑、大斧、连枷之类并是一法。”

北宋军事家曾公亮所编著的《武经总要》,是一本军事大成,其中有些条目与“连枷”有关,尤其在使用的时机和方法上有详尽的载述。如城营的布置和防守,都离不开“连枷”,《武经总要》前集卷六、卷十二、卷十三“凡筑城为营每百歩置一战楼五十步置旋风炮一具每三尺置连枷棒一具。“”若登者渐多,则御以狼牙、铁拍手。渐攀城,则以连枷棒击之,剉手斧断之。”新材料“铁”的引入,使这一工具的军事特征更加明显,被称为“铁链夹棒”。曾公亮还认为“铁连枷”是“舶来品”,只不过后来汉兵在使用方法上超越了“戎人”,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蕴。《武经总要》前集《器图》“: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耞,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该书还附有“铁链夹棒”的图式“,夹棒”的称谓也就在宋代开始。也是在其时“,双节棍”的技术演练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乃至官办的教坊也将“夹棒”以杂剧的形式,吸收为表演节目。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十上“:官本杂剧段数:闹夹棒爨。”《增补武林旧事》卷二“:大小全棚傀儡舞队:夹棒。”“爨”是剧的俗称“,杂剧”是有一定情节的情景化表演“,舞队”则是集体项目,不难想象,能够长期占有表演舞台上的一席之地,“夹棒”的技术已非同一般。

“铁连枷”还被誉为便于使用的短兵器之一,有使用兹种兵器而名闻遐迩的骁勇将军,一为吴逵,另一为狄青,他们成功的战例成为后世研究“连枷”的佐证。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神宗熙宁四年二月庚辰,庆州兵乱,邠宁广锐都虞候吴逵,尝与文谅争买马,文谅怨之。是役也,逵率众力战,用铁连枷杀贼。”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八“:先是,[狄]青己纵蕃落马二千出贼后,至是,前后合击。贼之标牌军为马军所冲突,皆不能驻。军士又纵马上铁连枷击之,遂皆披靡,相枕藉死,贼遂大败。智高果焚城遁去。”宋周密撰《癸辛杂识》后集“:连枷,今农家打稻之连枷。庆历初,知并州杨偕伏所制鉘[铁]连枷、鉘[铁]简藏秘府;狄武襄以鉘[铁]连枷破侬智高,非特治禾也。按《天官书》:棓,亦作柈及棒,又连枷也,见《玉篇》。此棓杖之棓,其字从木,本非止于击禾。又以铁为之,短兵之利便也。”

文人对“连枷”的渲染,引发人们对当时“连枷”使用情景联想,有五言,也有七律。宋沈与求撰《沈忠敏公龟溪集》卷三《即事》“:鹊噪空庭晓,霜明百尺楼。连耞响晴日,遗穗落平畴。黄菊疎篱晚,丹枫别岸秋。怡情有底计,开瓮玉蛆浮。竹树参差合,溪流半隐扉。雨昏鸠妇闹,风急鴈奴归。策杖循沙步,褰裳到石矶。游鱼吾共乐,身世自依违。”宋范成大撰《石湖居士集》卷二十八《秋日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趂霜晴。笑歌声里春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宋李石撰《方舟集》卷二《彭州行邑道中》:“四月少雨百草热,山中小麦皆干枯。溪水不流牛缺饮,连耞未动妻典襦。布榖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老夫枕书卧晚凉,农自忍饥官饱饭。”南宋画家李嵩的《持穗图》及题注,更为直观。李嵩《持穗》:“霜时天气佳,风劲木叶脱。持穗及此时,连耞声乱发。黄鸡啄遗粒,乌鸟喜聒聒。归家扫尘埃,夜窟烧榾柮。”“连枷响”预示丰收的喜悦,“连耞未动”意味失收和哀愁。

3 演变

延至元朝,民间“武备”受当局的压制,“连枷”这一亦农亦兵的器械,在遗存的史料中,多数是展现其“农”的一面。“连耞”的工艺制作有了清楚地记述,元王祯撰《农书》卷十四:“连耞,击禾器。其制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于长木柄头造为擐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这时期,文人对“连耞”的态度仅涉猎于“农”,少与“武”攀亲带故。元牟巘撰《陵阳先生集》卷六《四安道中所见》:“依约茅茨傍翠微,炊烟孤起半开扉。早禾趂日连耞闹,老荚争风拍板飞。”元杨公远撰《野趣有声画》卷下《次金东园农家杂咏》:“四郊·稏高低熟,几处连耞澎湃声。妇饷区区无寸暇,绩麻犹趂月华明。”舞台上的表演,虽然失却了前朝“夹棒”那种杂耍式的自由表达,配乐式的演练,提升了“夹棒”的艺术水准,俨然一本正经的舞蹈。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诸杂院爨》:“闹夹棒六么;闹夹棒法曲。”“六么”也称“绿腰”,是琵琶曲;“法曲”始于初隋,《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

朱氏统治时期,对民间习武的态度有所松动,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夹棒”自然成为武术必不可少器械,属“杂器”中的名流。明郑若曾撰《江南经略》卷八上:“使杂器之家凡十,曰铁鞭,曰夹棒,曰单手燥铁链子,曰蒺藜算头,曰金刚圏,曰镘掌铁尺,曰吕公拐子,曰刚叉,曰狼筅,曰镋。”高启那首脍炙人口的《打麦词》,用“连耞声拍拍”,简洁的修辞,给人以穿越时空的回荡感觉:“雉雏高飞夏风暖,行割黄云随手断。疏茎短若牛尾垂,去冬无雪不相宜。场头负归日色白,穗落连耞声拍拍。呼儿打晒当及晴,雨来怕有飞蛾生。卧驱鸟雀非爱惜,明年好收从尔食。”

皇朝的末世,一方面严格控制民间武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壮大国家军队。“连枷”是武库的必备器械,而且用来展现皇权的威仪,可见它在军械中占据了显着的地位。八旗军的武器配给,实行等额分配。《大清会典》卷九十六:“汉军毎佐领下,鹿角一,连耞棍四。”雍正六年奏准大阅官兵数目及营伍器械,或皇帝乘舆出宫时,都配备了带连耞棍的仪仗队。《大清会典则例》卷一○八:“前列汉军火器营,连耞棍二十。”“汉军鸟枪营,连耞棍一百六十。”“汉军骁骑火器营,连耞棍二十。”与此同时,军中还规定了“连耞棒”的规格,《礼器图式》卷十五《汉军连耞棒》:“本朝定制:汉军连耞棒,规木为之,左右双持,棒长一尺五寸八分,耞长七寸五分,围俱二寸五分,皆涂黄油,两端钻以铁首,各加环,以铁索相连为一具。”相对于“汉军”的“满洲军”,却甚少发现有“连耞棍”的配给,这是否说明“汉人”更习惯于对“连耞棍”的使用?

母凭子贵,作为生产劳动工具的“连枷”,地位也不断攀升,成为皇帝的“专宠”,为之赋诗,《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三集卷三十《连耞》:“村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丹青不是图山水,仿佛当年刻木情。”与“连枷”有关的作品,也是九五之尊的“专利”,《授时通考》卷五十《扈驾观麦,雨润郊原奉豫游勤民》:“御辇向西畴,摇空翠浪沄沄起,覆陇黄云冉冉浮。三白降穰占岁稔,两岐擢秀应农讴。伫看比屋连耞动,击壤声中麦有秋。”卷五十二《持穗》:“力田欣有岁,晒稻喜晴冬。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鼠衔犹畏懦,难啄自从容。幸值丰亨世,尧民比屋封。”“年康徧堆积,曝晒趁秋晴。铺穗如茵厚,碾场若掌平。连耞击穰秸,分粒择华英。恍见丰亨象,沿村打稻声。”缘于皇上老爷的特别青睐,普通的文人不敢轻易稽越,即便是斗胆的宫友鹿,出于对“连枷”的颂扬,也只能在他人的画作上谨慎地附和一笔。《藤阴酬倡集》《西陂先生题陈相国午亭山村图,有“小山丛桂,归梦跻攀”之句,敬和》:“铨衡日署吏文书,尚有闲心说遂初。最忆西陂田一棱,连耞打麦网收鱼。”

4 结论

在冷兵器时代,大量的军事武器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工具,考察“连枷”的发展脉络,同样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古代生产劳动和军事战争的复合关系。“连枷”的历史演变,其结论,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连枷”最早应用于军事作战的记载始于东周,至汉代已相当普及,祭祀用的“连枷舞”,已具备套路运动的雏形。二,宋代是“连枷”发展完善的时期,专门应用于军事上的“铁链夹棒”逐步代替了生产劳动工具的“连枷”,“夹棒”之类杂剧的盛行,推动了套路运动的发展。三,元代“夹棒”的演练更趋于艺术化,配乐形式的运动相继出现。四,明代的“夹棒”已真正成为武术的器械之一,并且出现了相应的武术流派。五,“连枷”之于清代,用以展现皇权的威仪,遑论“兵”或“农”,历史地位最高;另外,从军队的武器配备来看,汉人对“连枷”使用可能更加习惯和便利。

[1]清傅山校.墨子大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0):381.

[2]唐杜佑纂.通典[M].宁波: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800上、下.

[3]汉扬雄记,晋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

[4]汉许慎撰,宋徐铉增释.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78(3):22 上.

[5]宋戴侗撰.六书故[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47.

[6]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6):4133.

[7]明朱载堉撰. 乐律全书 [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2,9,10.

[8]宋许洞撰.虎钤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

[9]宋叶庭珪撰.海录碎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5):136、137.

[10]元脱脱撰.宋史[M].上海:中华书局,1977(7):4911.

[1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207 上.

[12]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1996(12):256;81.

[13]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1996(12):392.

[14]宋周密撰.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48.

[15]宋周密原本,明朱廷焕补.增补武林旧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 25.

[16]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2054 上.

[17]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261.

[18]宋周密撰.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91:189、190.

[19]宋沈与求撰.沈忠敏公龟溪集[M].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页251下、252上.

[20]宋范成大撰.石湖居士集[M].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明弘治活字印本,页481上.

[21]宋李石撰.方舟集[M].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清钞本,页399上.

[22]清厉鹗撰.南宋院画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中华美术丛书》汉南叶氏写本刊,1998(1):151.

[23]元王祯撰.农书[M].上海:中华书局,1956:233.

[24]元牟巘撰.陵阳先生集[M].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页493上.

[25]元杨公远撰.野趣有声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46.

[26]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3):309.

[27]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2):476.

[28]明郑若曾撰.江南经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3.

[29]明高启撰.大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2.

[30]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10795.

[31]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25;226.[32]清禄等编撰.礼器图式[M].扬州:广陵书社,2004:205.

[33]清弘历着.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88.

[34]授时通考[M].台湾:鼎文书局《古今图书集成续编初稿》,1977:21;39;40.

[35]清宋荦撰.西陂类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32.

Study of Nunchaku's Origin

Zhang Shunjiao1 Lin Youbiao2
(1.P.E.Department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nunchaku by historical records,conclusions were drawn:(1)The earliest records in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ofquot;Lianjiaquot;(the origin of nunchaku)began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became popular in Han Dynasty.Dance ofquot;Lianjiaquot;in worship had the prototype of nunchaku's routine in Han Dynasty.(2)Song Dynasty is the developed period ofquot;Lianjiaquot;,chains and sticks were widely used in Military instead ofquot;Lianjiaquot;in agriculture at that time.The acrobatics,such asquot;Folder Sticksquo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unchaku's routine.(3)The development ofquot;Folder Sticksquot;in Yuan Dynasty focused more on arts,quot;Folder Sticksquot;with music appeared at that time.(4)quot;Folder Sticksquot;in Ming Dynasty became one of the martial arts equipment.The school ofquot;Folder Sticksquot;appeared in Ming Dynasty.(5)quot;Lianjiaquot;in Qing Dynasty was used to show the authority of the emperor.The status ofquot;Lianjiaquot;was the highest both in the military and in agriculture.In addition,Han may be more convenient and easy to use nunchaku due to the equipment of army.

Sports History Lianjia Nunchaku

G85

A

1004—5643(2012)02—0029—03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08G-01。

1.章舜娇(196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作者简介:2.林友标(196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连枷
打连枷的姑娘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卖连枷的熊人
夜忆儿时打豆感怀
连枷如歌
河水总在回忆(外一首)
河水总在回忆(外一首)
魏晋隋唐时期河西地区连枷和木杈演变述论
51例连枷胸院前救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