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玲 杨琳静 李世春 杨文立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传播浅析
张美玲 杨琳静 李世春 杨文立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从武术传播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入手,在充分了解中华武术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林风》栏目的成功运作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进行分析,且剖析韩国跆拳道迅速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的传播途径及方法,并对两者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现代媒体与中国武术文化相结合,势必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相关启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借鉴跆拳道传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武术传播和普及大有裨益。
中华武术 武术传播 跆拳道 媒介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传播与发展形影相随。可以说,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中华武术只有在传播中不断蜕变,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要想使武术跟上时代需求,改革创新,加强传播与交流很是必要。跆拳道在短短十几年里,从韩国传统花郎道转变成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并借助1988年举办奥运会之机,成功地将其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其有效的传播方法与途径非常值得借鉴。另外,目前电视媒体已成为中华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家可以通过对政策的调整和体育资源的调配,逐渐加大对武术传播的支持力度,实现武术传媒化与传媒武术化的有机结合。
根据“传播”一词的内涵,武术传播的内容也同样是以信息流动的方式来传播的,即武术的文字信息、语言信息、图像信息、动作信息等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同时武术传播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且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基于对“传播”概念的理解,郭玉成将武术传播界定为: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与武术有关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流动过程。[1]当然,武术的传播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又有所差异,武术的传播者在不同的年代也会不同。
武术传播的内容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技术传播包括竞技武术的技术传播和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播,而武术文化传播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武德的传播、武术美学的传播、武术技击理论的传播、武术谚语的传播、武术影视的传播、武术文学的传播、武术医学的传播、武术哲学的传播、武术史事的传播等。[2]虽然武术技术属于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内容较之更丰富,但是当今社会在武术传播过程中较重视武术技术,忽略武术文化的传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点。
一般而言,武术传播分为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直接和间接相融传播。直接传播是传播者和传播对象面对面的传承与交流活动,如人际传播。间接传播是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不能面对面的传播活动,如各种媒介传播。直接和间接相融传播,是传播者和传播对象既有面对面的传承和交流,也有利用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因此,武术传播的方式又可划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媒介传播三类。
武术人际传播包括师徒传承和人与人之间的互教互学的过程。师徒传承是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师傅根据自己的练武经验,将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将武术的道德,技术传给本门徒弟,而师傅在这方面往往存在自私的一面,留一两招用作保命吃饭,所以徒弟往往学不到全部技术而使得徒弟超越不了师傅。而人与人的武术学习包括学校师生,社会上的武术培训机构等。教授内容更为随意些,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
组织传播是以组织协会,社会的形式传播武术,具有团体性,包括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传播。由政府主持或参与的协会均成为官方组织。民间组织包括各种武术社团、武术俱乐部等等。在单项武术拳种的传播中很有好处,但是许多拳种恰恰又缺少这种传播方式,民间武术很多都停留在师徒传承的基础上。
媒介传播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结构模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的模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媒介传播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扩大武术的影响领域更进一步体现了武术的社会价值。武术媒介传播包括武术影视的传播、武术网络的传播、武术赛事视频的传播、武术书籍杂志、武术报纸、武术音像等。其中,武术影视的传播具有娱乐性强的特点,是受大众普遍欢迎的一种方式;网络作为一种当代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介,对于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武术赛事视频的传播是武术赛事与电视。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商业化传播方式,书籍杂志以及音像的传播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武术媒介传播是人们了解武术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当今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网络、收音机、广播等等,是武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作用越来越大。
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媒介——网络、电视媒体,为武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保障。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互的最先进手段,它全面、迅捷等优点,对于武术理论学者的工作也大有裨益,促进武术学科的发展。例如,对于当今红遍全国的河南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武林风》的研究,可以说开创了“武术与媒介”个案研究的先河。它开发本土资源,开辟新的电视文化领域,强化栏目娱乐属性,顺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3]其中,汪振军、李富刚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均认为现代传媒与武术的结合有利于中华武术传播、继承、发展和推广。《武林风》栏目的开播使电视与传统武术的结合上有了新的探索,新的拓展。尤其是“百姓擂台”板块的设置。[4]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在全国成千上万个栏目中独辟蹊径,将现代传媒与中国传统武术相结合,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个栏目的成功运作无疑对今后中国武术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影视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扮演重要角色,对传播活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使武术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和发展空间。影视演员通过在影视中独特的武术表演和自身高超的技艺,用武术征服了观众,并借助于声音、图像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将武术的魅力和精神传遍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武术,也使武术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和发展空间。
其次,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所传播的武术文化信息,使武术传播克服了种种障碍,向世界发出武术的声音。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武术家、电影明星李小龙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不仅将中国武术让世界人民认识,也将中国武术文化传遍大江南北。因此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更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和传播者。
第三,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和武术信息容易被受众所关注和接受。信息能否为广大受众所喜爱、所接受,关键问题在于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如何。李连杰是全国武术比赛全能冠军;成龙从小随戏班习武;吴京、赵文卓是北京体育大学高才生、全国武术冠军;甑子丹出身于武术世家。这些优秀的影视传播者既是电影明星同时又是武术明星,在这种双重身份下,他们传播武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5]使得他们在传播武术时,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同。
此外,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作用的提高,我国上网人数持续增加,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为武术的网络传播奠定了基础,且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上网人数的1.37亿之中,包含着武术工作者和大量的武术爱好者,网络已成为传播和发展武术的一个最佳的平台。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个过程也就是武术传播的过程。“新闻上网”使新闻传播品牌的获得成本相对降低,而传播的效果却有所放大,当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连手,更是增加了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从而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肯定。[6]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越来越受大众喜欢的传媒形式,结合武术的与网络的共同特点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仅十几年,跆拳道从韩国传统花郎道转变成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并在1988年举办奥运会之中,成功地将其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于2000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其传播方法与途径非常值得借鉴。林小美指出,鉴于武术与跆拳道同根同源,同质异构,我们应积极吸取韩国跆拳道的传播经验,为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有益的参考。[7]跆拳道成功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主要有:
首先,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制定跆拳道推广计划。跆拳道本身在韩国相当普及,学习跆拳道的人,占全国总人口8%左右。政府特地派遣表演团在各国巡回表演,在推动跆拳道国际传播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跆拳道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礼仪的传播与普及;韩国成立了专门的跆拳道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国技院”。其研究建立的竞技跆拳道体系在世界上广为传播;“道馆”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学练的场所进行系统的练习。
其次,生存环境。竞技跆拳道在传统中诞生,其根系深深插在了传统文化中,需要在传统跆拳道中不断吸收养料,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方面注重教育功能的宣传。另一方面讲求名人效应,注重跆拳道的宣传,如世界跆拳道联盟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金云龙对跆拳道的大力倡导,有识之士提出对套路的简化,统一跆拳道的各个派系,提倡长期免费向国外输送教练员,从而加速其发展。其毕生致力于跆拳道的改革和创新,创意性的把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流行歌曲糅进跆拳道套路演练中,使选手的动作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调节,而且击拳、踢腿仍可感到威猛有力。
再次,媒体传播。韩国新闻业发达,为跆拳道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2年,共有新闻机构260家,报社60家,其中3家体育报纸,目前有10家全国性广播公司;出版业发达,注册出版社共有19135家,杂志种类繁多。
最后,规范化程度。跆拳道在竞赛规则、技术特点、等级分类上的不断改进使其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间接作用。自1972年至今,竞技跆拳道比赛规则进行12次重大修改,每一次的新规则促使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高,最大限度地表现技术能力,使每一场都能达到理想化的境地;针对奥运项目进行积极改革,在传统的跆拳道基础上突出竞技跆拳道的腿法特点,对传统跆拳道的技术进行限制,在技术上去掉了部分危险动作。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句话叫“和而不同”,用在中国武术身上就是说,我们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方面,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我们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立性,[8]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秉承几千年来的积淀,采取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期盼的,也是应该为之不懈努力的。
(1)电视媒体是中华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生产适合中国大众口味的,结合名人效应,制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武术节目、武术比赛,从而带动武术的全面发展,提高武术传播工作者的网络知识水平与操作技巧。
(2)鉴于跆拳道短短十几年的成功发展,我们应积极吸取其传播经验,为我国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有益的参考。如,应借鉴跆拳道对教育功能的传播,在武术教育中加强教育功用。
(3)国家也可以通过对政策的调整和体育资源的调配,逐渐加大对武术传播的支持力度,积极派遣武术专家在各国进行武术推广工作;要培养和寻找合格的“把关人”,这部分人要把中西文化的融合点拿捏得恰到好处;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开办武馆。
(4)中国武术既然要在全球得以发展,务必要培养中国武术的“国际受众”。需要通过营造适宜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的,促使受众群体自然地了解、热爱中国文化,逐渐对中国武术产生浓厚兴趣,使学习中国武术者在无意识中获得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
另外,应该对传统武术的传播进行适当的转型。摒弃传统武术中封建的保守意识,改变传统门派传承的局限性,向以门派为基础的俱乐部模式转型;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建立一套适应传统武术的竞赛规则。
总之,武术的传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协力、统筹兼顾。在加强武术传播与交流的同时,既要使其跟上时代需求,又要借鉴相关先见之道。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借鉴跆拳道的成功之道,摒弃我们武术发展中的糟粕,取其精华。最大程度的发挥武术的功能与作用,服务于民,从而实现武术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2]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8.
[3]吴立新.传媒与武术文化的有益结合评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栏目的创办与改版[N].中华新闻报,2005-8-31(B03).
[4]李富刚.试论“武林风”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作用——以“百姓擂台”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4-15.
[5]杜君鹏.优秀武术影视传播者在武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7-8.
[6]薛文忠,李 蕾.论网络媒体与武术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117-118.
[7]林小美等.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5(4):91-93.
[8]凌 昆.中国武术传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大众体育,2010(15):132-133.
Analysi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Zhang Meiling Yang Linjing Li Shichun Yang Wenli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200438)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duc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begins with wushu spread related concepts and content.I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basi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of Wu lin column and then realizing the social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ir unity to research the spread of sports way and method of South Korea taekwondo quickly became a worldwide sport event.Discussed deeply them,the writer think modern media combined with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which certainly will provide import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lated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It will have benefits for our wushu spread and popularization greatly to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aekwondo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wushu spread.
Chinese wushu wushu spread Taekwondo Medium
G85
A
1004—5643(2012)02—0015—03
1.张美玲(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