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
《论语》的读法
杨朝明
作者介绍:杨朝明(1962-),男,山东梁山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孔子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兼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主编学术辑刊《孔子学刊》。
《论语》;读法;诵读;古代经典
博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467ae0100etnh.html文章编号:1673-2065(2012)05-0027-02
《论语》一书包括标点在内,仅仅2万多字,这部篇幅不大的典籍却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但是,我们现在思考《论语》的读法似乎并不合乎时宜,因为在有些人那里,有没有必要去读《论语》还未可知。而我们认为,《论语》该不该用力去读,本来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只是今天的人们,包括在古代也算是“士人”的一些学者(有的还是人文学者),他们的回答未必就是肯定的。
曾在某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篇文章赫然其上:《孔子孟子是什么东西》。该文作者署名“泪痕”,可能是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反省”之后基于“孤愤”而成文。对此君的“风度”,也有人表示佩服,却同时指出“但见旌旗飘扬,不知路在何方”,读此文再三,迷茫者依然迷茫。或许作者本人在抹去泪痕之后已经思得了更好的“东西”。不过,在他那里,看来《论语》是要不得了,只能远远抛弃,哪里还有再读的必要?
2 000多年了,怏怏中华芸芸众生,有无数的人自童蒙时期便开始了“子曰”一类的记诵。我们今天当然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皓首穷经”,不过,咱们还真没有从那场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的怪异中完全走出来。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洞察到中国古代经典历久弥新的价值,只有他们,才会对那些凝结着民族智慧的常理常道另眼相看。我敢说,这样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多起来,也只有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弘扬和继续培育,民族精神的长城才会更加坚固……
近年来,不少智者倡导诵读古代经典,《论语》自在必选之列。由此,人们也会思考现代社会《论语》的读法。
对不同的人,要求当然不同。我国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理念,为了将来“活用”,13岁以前的记忆黄金时期应当“死记”。他认为,经典的深奥难懂只是大人的理解,在儿童那里却没有难易之分,对于孩童,背诵“经典”与背诵“广告词”一样简单。
后来,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这一理念介绍到大陆,王财贵先生还在祖国各地巡回演讲,进行推广。不几年的功夫,居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许多家长和儿童的喜爱。如果长此以往,这种读经活动的综合功效会更加突显,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对于已经具备较好理解能力的人,静静记诵,便能体会出经典的韵味。宋代大儒朱熹撰《四书集注》,转述二程之意,有《读〈论语〉〈孟子〉法》,除了申论诵读二书的意义,其所谈到的具体方法对今人也仍有启发。略谓:
第一,晓知文意。没有读懂文字,当然谈不上理解文意,所以要先晓其文,再求其意。
第二,设身处地。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他认为,即使孔子复生,也“不过以此教人”。
第三,熟读深求。只有熟读,才可品味经书意蕴;最好通读,以便融会贯通,准确把握。
第四,自我对照。孔子言语都是答问,“句句是自然”,每一句都可斟酌体会。平心静气诵读思索,暂时不明之处保留疑问,然后对照自己,此乃程子所谓“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利于涵养个人气质。
董仲舒绝不是表达他对各种征兆的观点是试图解释他们的唯一的人。在记载这类事件的看法中,《汉书》收入了一些人的评论,他们对这些事情的作风和谈论略微不同。除了董仲舒本人外,还有其他几名官员如刘向、王音和龚遂专门论述说,应当把这些不吉利的实践解释为天对人的警告。刘歆甚至认为皇帝没有祭祀周代诸王的陵墓才导致了这种事情发生,或者说皇帝听不进去劝谏。
董仲舒采用对警戒的劝告性批判来解释高帝的宗庙着火时候写道:
《春秋》之道举往以明来,是故天下有物,视《春秋》所举与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伦类以贯其理,天地之变,国家之事,粲然皆见,亡所疑矣。
可以说董仲舒提高了历史研究的价值。通过对董仲舒的各种言论和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汉代,董仲舒等儒生通过对《春秋》学的研究操持了廷议和对皇帝的批评以及论断现世世界的权力,而儒家的经典《春秋》等成为评断事物是非长短的依据。儒家思想为汉室的政治提供了合法性,可是也相对地把知识分子提升到与政权抗衡的地位。由此以后,汉代的知识分子脱离了役属的成分,建立了对政权进行褒贬和评判的信念和自觉性。
[1]徐志刚.论语通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2]董仲舒.春秋繁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王铭铭.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J].社会学研究,2010(2):51-57.
[4]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5]崔瑞德,鲁惟一.剑桥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60.
(责任编校:魏彦红英文校对:安晓红)
Dong Zhong-shu and the Study of Chunqiu in Han Dynasty
NIU Qiu-sh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Henan 461000,China)
Dong Zhongshu inherits the approaches Chunqiu from Gongyang.In Han Dynasty,the Confucian scholar had the right to speak and comment on the society and the world from the study of Dong Zhongshu’s speech and act and the Confucianism becomes the basis of their comment.While it raised the legality of monarchy in Han Dynasty,it somehow upgrades stature of the intellectuals from their subordinated position,to contend confidently and consciously with the regime.
Dong zhong-shu;Gongyang Zhuan;Han Dynasty;Chunqiu;Reg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