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李 红,吴 迪,陈景源
(同济大学 体育教学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上海200091)
亚健康状态又称机体的“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无明确病因,但生理状态呈不同程度减退。亚健康往往是疾病的一种前期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处于亚健康的人,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人体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如不注意调理,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出现健康问题。亚健康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但是近年来也有低龄化的趋势,尤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究其原因,多与其学习压力大,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习惯,缺少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等有关。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优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所占比例一般不会很高,但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令人堪忧。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生力量,其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就不同群体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科学制定学生“亚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选取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六所高校共1 01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不同群体大学生人数分布表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亚健康等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访问相关领域专家,征求开展课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等意见;
1.2.3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运用统计结果,对现状进行逻辑分析,并提出对策;
1.2.5 调查问卷法。通过对1 200名大学生进行“康奈尔医学指数(Control Medical Index,CMI)”问卷调查,回收1 012份,回收率84.3%。
“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问卷”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 H.G.Wolff和R.Brodman等编制,CMI全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排序,共有195个问题。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①躯体症状,②家族史和既往史,③一般健康和习惯,④精神症状。男女问卷除生殖系统的有关问题不同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M-R部分有51个项目,是关于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交叉分析(见表2)可见,大一男生出现亚健康状况的比率为10%,是四个年级男生中,发现亚健康生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一现象可能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有关,因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学业繁忙,体育锻炼少,进入大学后又要适应新的学习节奏、生活环境、作息制度等,因此大一男生的体质较差,容易出现亚健康的状况。大二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12%,是四个年级女生中发生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个可能是因为女生进入大学后,比高中更重视体形,通过少吃等方式来达到“以瘦为美”的目标,因此体质健康有所下滑;另外,大一、大二基本都是基础课程,课时多、课程难,女生(尤其是理工科)在学业的压力普遍比男生大,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多,而参加体育锻炼也比较少,因此出现亚健康的现象较多。
在三个学科群中,理工科男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9.0%,而医科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20%,是三个学科中发生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个可能是由于医科学生的学业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的原因造成。
在七个生源地区中,华中和东北的男生,出现亚健康的比率均为11.8%,位居七个生源地男生群体发生率第一位;而来自华南地区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达到了30%,是所有群体中,亚健康发生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表2 不同群体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表(%)
对男女生亚健康各维度的均值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3),发现女生在亚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比男生的均值高;而且除了在既往病史方面,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在躯体症状、生活习惯、心理症状以及亚健康状况四个维度中,两者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女生的健康状况比男生差。这一结果与之前体质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即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而参加体育锻炼较少的原因有关。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亚健康均值比较分析表
对男女生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和生活习惯三个维度的二级因子的均值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发现除了呼吸系统因子之外,女生在其他因子的均值分均高于男生;两个群体只有在神经系统和焦虑两个因子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的十二个因子中,两者的均值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躯体、心理、生活习惯二级子项目均值分析表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亚健康均值差比较分析表
通过对四个年级大学生亚健康各维度的均值差进行两两对比(详见表5),发现在躯体症状维度,大一年级的均值最高,之后分别是大四、大三和大二;且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这一结果与之前体质测试的结果相一致。在心理症状方面,均值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大一、大二、大四、大三,其中大一和大三年级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个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新环境,适应过程的一个心理反应;而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和毕业的压力,心理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等症状,这一结果也符合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对两个存在显著性差异维度的二级因子和年级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大一学生在躯体症状的各因子均值分均高于大二学生,其中在眼和耳、消化系统两个因子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发现大一学生在心理症状维度的各因子均值分都高于大三学生,其中,在不适应和敏感因子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对不同学科大学生亚健康各维度的均值进行统计(见表6),发现医科学生的躯体症状和亚健康状况均值分最高,文科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症状维度的均值分最高。
表6 不同学科大学生亚健康均值表
通过对各学科大学生躯体和心理症状的二级因子的均值统计(见表7),发现医科学生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三个维度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学科的学生。文科生在抑郁、焦虑和愤怒三个维度的得分要高于其他两个学科的学生。
表7 不同学科大学生躯体、心理症状二级因子均值表____
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亚健康各维度的均值进行统计分析(表8),发现来自西南地区大学生在躯体症状维度的得分最高,而来自西北地区学生的均值分最低;通过单因素两两对比分析发现,来自西北地区大学生在躯体症状维度,与来自华中和西南地区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生活习惯维度,来自华中地区学生的均值分最高,华南地区学生的均值分最低,通过分析发现这两个地区大学生在此维度中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心理症状维度,来自华中地区大学生的均值分最高,而来自西北地区大学生在该维度的得分最低;在整体亚健康的维度,来自华中和西南地区大学生的均值分较高,而来自西北大学生的均值分中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大学生,通过两两对比,来自华中地区学生和西北地区学生在整体亚健康维度中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表8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亚健康均值表
表9 大学生生活习惯均值表
通过对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中的生活习惯维度进行均值分析(详见表9),发现大一学生睡眠困难因子这一指标的得分较高,说明大一学生在入睡时有一定的困难,或者是睡眠质量较差;而大四学生在过量吸烟维度方面的均值较高,大三学生在过量饮茶(咖啡)和饮酒方面的均值较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过大有关,他们可能会选择吸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而大三学生的社交活动较多,因此会摄入较多的酒精。
通过对男女生的对比发现,女生的睡眠质量要比男生差,而男生吸烟和饮酒的分值要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有规律的休息和锻炼。同时,女生较多的文科生的睡眠质量也不佳。而以男生为主的理工科学生吸烟、喝酒的分值是最高的。医科学生在过量饮茶(咖啡)方面的均值最高,可能与医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有关。
从生源地来看,华中地区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吸烟较多、过量饮茶(咖啡)、饮酒情况也比其他地区学生严重,可见华中地区学生的生活习惯不是太好。
3.1.1 大一的男生和大二的女生发生亚健康状况的比率在大学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3.1.2 华中、东北地区的男生和华南地区的女生发生亚健康状况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1.3 相对其他学科,医科学生亚健康情况更加严重,由此得知大量的学业负担和压力是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的一个因素;
3.1.4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理想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压力、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习惯这几个方面。
3.2.1 应构建与落实新型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设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加大宣传力度,促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早预防或发现“亚健康”状态,并将之消灭于萌芽之中;
3.2.2 在对学生作定期健康检查时增加“亚健康”方面的筛检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采取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干预措施;
3.2.3 校方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同时大学生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调节好心态,提升对抗压力的能力而不是消极逃避影响健康,即便是在学业繁忙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体育锻炼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3.2.4 大学生除养成良好的锻炼、睡眠习惯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要了解膳食营养与能量分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刘星亮,王迎春,葛岚,陈颖.普通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3).
[2]杨现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7.
[3]凌文杰,安东霞,程秋珍.河南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4):76.
[4]孙海娅.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干预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7,19(2):80.
[5]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1,22(12):54-55.
[6]刘星亮,程序.体质健康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