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剑,宫 英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药学部,济南250031)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日趋老龄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抗高血压类药物中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为主的抗高血压药物,凭借降压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而逐渐成为临床用药的新趋势。为此,该项研究对医院电子处方中ACEI类和ARB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5月已确诊高血压患者的门诊电子处方2215张,对其中使用ACEI类和ARB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和1分析,包括处方中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等)和抗高血压药物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ACEI类和ARB类药物占高血压处方的比例、药物名称,并对药物的用药频率(drug use frequency,DDDs)进行排序。
1.2 方法 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为标准[1],参考 2005 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第15版《新编药物学》以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成人常用剂量确定各药的DDD值,并计算药物的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用药总天数,当 DUI≤1 时,为合理用药[2]。
2.1 处方比例 门诊电子处方共30 764张,已确诊高血压患者的门诊电子处方2215张,抗高血压药物处方占处方总数的7.2%,其中使用ACEI类651张占其高血压处方总数的29.39%,ARB类506张占总数的22.84%。
2.2 一般情况分析 2215张电子处方中,男1431例,占64.6%;女 784 例,占 35.4%;患者年龄 60 岁以上者为1305例,占58.9%;60岁以下者910例,占41.1%。高血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概率呈递增趋势。
2.3 ACEI类和ARB类的前5位药物排序 ACEI类药物门诊使用前5位的依次为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ARB类药物使用前5位的依次为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钾、厄贝沙坦和坎地沙坦(表1、表2)。
2.4 ACEI类和ARB类抗高血压药物的DDDs、DUI统计结果ACEI类和ARB类的DUI值均<1,说明属于合理使用药物(表3、表4)。
表4 ARB类DDDs和DUI统计结果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在本次调查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有关;年龄60岁以上者占58.9%,说明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阶段[3]。ACEI类药物能抑制ACE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减少以及缓激肽的降解减少,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该类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及一些伴发疾病亦具有良好的影响。该类药物亦作为伴有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4]。因阻断醛固酮,可以增强利尿药的作用。有轻度潴留K+的作用,这对有高血钾倾向的患者应予以注意。血管神经性水肿是该类药少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服药后患者发生顽固性咳嗽往往是停药的原因。
ARB类药物的应用是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学上新的里程碑、新途径和新观念[5]。目前发现的AngⅡ受体阻断药主要为AT1受体阻断药,可阻断由AT1受体介导的所有作用。AT1受体阻断药沙坦类制剂是继ACEI抑制剂后用于临床的抗高血压新药,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品种。沙坦类药物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高血压及其他心肾血管病的防治,国内应用最多的是氯沙坦、缬沙坦[6],被誉为目前最理想、最有潜力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而无ACEI类药物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咳嗽等不良反应。
本次调查显示,以DUI评价本院抗高血压药物的DUI<1,提示本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合理,无滥用现象。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ACEI类和ARB类为主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因其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小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6-217.
[2]余振球,赵连友,刘国仗,等.高血压病防治进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6-110.
[3]孙宁玲.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的解读[J].高血压杂志,2005,13(6):378-380.
[4]吴红梅.抗高血压药物的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6):422.
[5]陈文彬,罗德诚.临床药物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107.
[6]徐成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1999,3B(5):34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