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花,吴多省
(东方市第二人民医院,海南东方572600)
结核性胸腔积液是临床内科常见病之一,由结核性胸膜炎引发。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抽出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的胸腔积液,有助于胸水吸收,防治胸膜肥厚。传统胸腔穿刺术在全身规范化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进行,需反复穿刺抽液,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医师和护士的工作量。该研究对收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实施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方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80例,均经胸部X线片、痰液检查、胸腔积液等相关检查而确诊。排除癌性胸腔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对该项试验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18~53(38.4±4.7)岁;对照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为19~54(37.1±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应用无菌性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经B超定位,在腋后线第6和第7肋间或第7和第8肋间进针,由弯头钢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8~15 cm,妥善固定,与引流袋相接。根据患者胸腔积液具体情况每天放液1~2次,每次放液量为 800~1000 mL,经胸腔超声检查显示无胸腔积液,拔除导管。对照组采用胸腔穿刺抽液:应用无菌胸腔穿刺包在超声定位下抽液,每周抽液2~3次,每次抽液量<1000 mL。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退热、胸闷气促缓解时间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
1.4 临床效果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行胸部X线片复查、胸腔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胸部X线片和超声检查显示无胸腔积液,为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胸部X线片和超声检查显示胸腔积液量较治疗前减少1/2,超声检查显示胸膜无明显肥厚,为有效;胸腔超声和胸部X线片显示胸腔积液量较原来减少<1/2,超声检查显示胸膜肥厚,有包裹性胸腔积液,为未愈。总有效例数=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退热、胸闷气促缓解、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0.548,P <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结核性胸膜炎虽不是肺部疾病,但与肺结核关系密切。而部分胸膜炎患者合并有肺结核。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胸膜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助于缩短病程,能够防止胸膜肥厚,防止损害肺功能,对肺结核的发生和发展有防治作用。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除了应用抗结核药物外,抽掉胸腔积液有助于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同时抽取积液能够有效地排除积液中的细菌和代谢产物等,能够有效地清除无菌性坏死灶、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致热源,利于退热及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1-2]。
传统的胸腔积液穿刺抽液术有诸多缺点,如抽液速度快、不易控制,每次抽液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纵隔摆动、肺水肿等并发症,而多次穿刺,不仅容易发生气胸、血胸等,还容易导致胸腔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能够克服上述缺点,因其不需要切开皮肤,对患者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可自己活动;在治疗期间患者能够咳嗽和深呼吸而未感到局部疼痛,利于肺复张;其放液时,引流速度可控制,不会因为排液过多导致患者胸闷、血压下降等并发症。所以,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引流安全、操作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老年体弱患者[3]。
结果显示,观察组退热、胸闷气促缓解、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能够缩短退热、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促进胸腔积液吸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1]王莹,余阗,蒋晓睿.微创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9,30(12):1939-1940.
[2]李心忠.微创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5):428-430.
[3]刘本刚,郭茜.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10,16(3):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