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2-07-30 13:13周务农
城市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分层职业教学模式

周务农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31)

教学模式一直是人们寻求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效率提升的重点探索领域,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即其中的一种。20世纪末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已就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及其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许多学校也先后在不同范围内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总体上讲,高等职业院校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现实困惑:学生跟进困难、积极性受挫及管理制度滞后

近年来,高职院校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定标导向”之后不少学生难以跟上递进要求。比如,任课教师依据其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行为习惯等的判断,把学生初步分为 A、B、C几个目标组,实施分层次教学,试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别教学使学生如期达到各个级别的目标要求,但事实上,有许多学生不能按期实现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尽管有些目标是经过师生共同协商制定的。二是相对较低目标的班组,由于没有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直接示范,同学之间缺乏竞争,学习积极性受挫。三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实施的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例如,学生进校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班或分组,然后实施递进性课程教学,给予不同班组以不同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到一定时候进行流动,这时容易出现管理紊乱现象。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有了不断进行目标调整的需要,即已有理论研究上所谓的“回授调节”环节和“动态实施”等要求。

从对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已有理论研究看,有人认为这一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且“一般包括定标导向、诊断补偿、同步讲授、分化训练、回授调节、整合评价六个环节”,同时也提示“为充分发挥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功能,还要把握好具体的实施策略”。[1]也有人认为,“分层递进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分层递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缺陷的克服和改进。当前,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不仅应重视解决差生问题,也要加强尖子生培养”。因而,“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必须动态实施”。[2]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理论分析,但落实到高等职业院校某一专业某一学科的具体实践中,仍然会遇到上述困惑。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科组和教师如何确立动态教学目标,如何准确把握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以及整个学校课程教学制度的改革创新问题。如果学校、专业或学科组、教师不能透彻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内在精神实质,就难以准确把握其实施进程和各种实施策略,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分班分组而不能科学建立无边界或开放式班级制度,不能依据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特征而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最终将导致流于形式。

从理论渊源看,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与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与国外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相通。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今与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石。至于皮亚杰基于智力发展的阶段现象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含有序列化和任务分析的构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强调不同基础不同情况的人们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而达致这种需求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经过相应的路径。这些则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基础,也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战略战术。现实的困惑就出在这里。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智力和身体运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长,每一步的实现都会激发出新的发展需求和新的可能实现目标,即有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存在。

学生跟进困难只是一种现象,问题的根源决不在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因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本身就是基于学生差异的,如没有差异,就不会出现分层教学的构想。也正因为差异的存在,包括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素质能力等多方面,这一模式才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002年5月,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施行之前,对近600名学生进行“体育课选修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6.3%的学生赞成“开展选修性教学”,有 98.7%的学生勾选自己愿意选修的三个运动项目(以勾选人数的多少)的排序是,男生:篮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女生:健美操、女子防身术、乒乓球、排球、篮球。

二、理论创新:精品职业教育发展及课程教学制度变革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而进行的定标导向,以及动态的课程教学组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如何依据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确定高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科学制订课程教学方案,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教学改革战略。

从历史演变进程看,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学徒制、正规化、特色化的三个大的发展时期,目前正在进入精品时代。精品职业教育是相对于粗放型职业教育而言的,发展模式精良、内涵丰富、机制灵活高效、形态趋于完美的职业教育,其显著特点是教育观念上的精品意识的确立和课程教学的精品化。一方面,精品职业教育时期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体的发展,即职业教育发展的伦理价值在于保障每一社会成员,能够在国家伦理实体中得以自主发展。从职业教育正规化到20世纪后期的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其伦理价值取向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此也稳固了社会层次结构,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其前提条件是企业用工的扩张、粗放型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开放,其保障体系是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教学,尽管有些院校所构建的技术技能教学体系并不先进。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是简单的与劳动力需求市场的对接,而是建筑于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时期的“零距离上岗”的被动适应型人才标准之上,并超越于这一标准的市场驾驭型人才。能够主动适应和驾驭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另一方面,落实到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制度上,就需要在包括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订单”培养模式、菜单式教学和多证书就业等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其中,专业精品课程群的分层递进体系结构的建构与运行将是一个关键。这里所指的精品课程群,是把职业学校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功能单位,通过若干门精品课程和准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合理匹配、形态完美,具有共同的精良品质的课程集合。同时,精品职业教育时期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教学秩序和教学规范也趋于精品化,即基于而又高于特色发展时期,完全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学制度的生成。在整个院校层面,应该从师生课程权力赋予、学分制、学分互认与替代等方面入手进行制度创新与建设。

基于上述分析,精品职业教育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是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确立、否定与新建的周期性过程,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既要依据精品职业教育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进行高职化,又要课程实施的同步协调,还应吸纳并融合其他教学模式,以丰富和完善分层递进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实践改进: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高职化及多种模式的整合

高等职业院校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高职化,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对模式进行一系列改进。尽管分层递进型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广谱性,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建构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基础,这从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已经显而易见。然而,既然是一种模式,其机制一旦运行,就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结果,形成大致相似的格局。显然,这种模式的广谱性只是一种思想的、基本理念的共同特质,在不同类型教育、以及在不同教育阶段,其运用与实施必然应该有其关键的实施机制,否则是不符逻辑的。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高职化实践改进,关键是以年级为基准制定课程方案并实施分层教学、项目课程选修(包括专项选修与学分制项目选修)和“教学俱乐部”的课程教学组织框架的建构。这实质上也是对国外的项目课程学习理论及我国20世纪90年代“宽基础、活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构想,以及多元选择课程模式、资格导向开放式课程模式[3]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4]等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吸纳与整合。20世纪初,以德国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Ker- schensteiner)为代表发起的劳动学校运动率先提出项目课程学习,即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系统舶来西方国家项目课程的相关制度,并对项目课程教学进行了早期尝试。[5]教学俱乐部是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校教育或者说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特别借鉴的重要内容,甚至将成为一些科目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年级为基准确定课程方案,组织教学实施,是落实宽基础构想的一种基本方法或传统方法。项目课程选修和“教学俱乐部”则体现了活模块的课程设计理念,而关注的重心是课程教学的递进。如体育选修课的具体实施,往往以学期或年度作为一个时间单位,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同时开设多个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课。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受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班级授课制的限制,重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达到时代赋予的体育教学目标。这种课堂可以是跨年级的,也可以是跨班级的。

这种改进的基本假设是,青少年的认知和体能发展与各自的年龄,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因这种年龄层次形成的学业基础具有直接关联性。从现代教育格局看,整个学校教育依次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入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级,接受不同程度的课程训练,因而形成不同的学业基础,甚至是不同的素质结构。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群体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形成不同的群体,在一个群体内部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2005年湖南现代物流职院首试项目选修课程时,新生在项目选择上往往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跟风,难以对自身的近期基础、爱好和远期的发展作出判断,最终导致项目选修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这种差异还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不同发展需求,如果暂且不考虑个体差异的话,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最终,这种差异将引发以年级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教学分层现象的产生。

2005年,湖南现代物流职院体育教学进入分层递进课程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阶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确定了改进方案,其主要思想和基本做法,一是交叉分层,即将教学层级和学生素质结构层级结合起来进行动态分层。体育教学部将在校学生的一、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一年级第一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学习训练小组,所有学生均分别进入各个小组。一年一期开设体育基础课(普修),以全面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着眼于学生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体育基本素质提高和体育基础能力培养,开设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遴选教学内容。考核时以全面的素质指标和机能指标为主,结合技能指标,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教学组织形式前期则以原教学班为主,后期以兴趣特长小组为主。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从根本上转化对体育课的认识,产生内在的驱动力特别是求知欲望。二是项目选修与学分制选修。一年二期开设专项选修课,其特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学生的生理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遵循实用性原则、灵活机动性原则、理论和实际课并重原则、学以致用原则、优胜劣汰原则编写并使用高职教材,并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选修体育课程内容,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体现职业特色。二年级采用学分制选修,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和项目, 从事学习和锻炼。同时采用“俱乐部型”,集中开设一些项目的有偿性课外俱乐部,以学生自我锻炼和提高为主,满足学生在某些项目上继续学习和提高的需要,同时也解决了二、三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少、高校体育教学效益连续性差的问题。后二个层次,即一年二期、二年级分别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比如,酒店、文秘专业女生在选项和选修课必选模块形体、健美、体育舞蹈其中一项,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男生必选篮球、排球其中一项等。通过三年的实践,毕业生在形体、体能、社交等方面以绝对优势适应就业,实现了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图1 正在实施的体育教学结构图

以上结构是一个在技术、技能上层层递进的过程,进级到每一层次都有不同的条件要求,通过学习在技术技能上达到一定专业指标。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通过选修、选项制的改进,既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育环境,大幅度增进学校体育的精神感召力,又能够让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个性 “闪光点”,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对自我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在踏入社会后都能自觉地,独立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且,也使体育教学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前提下,不受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在毕业生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所获得的几项体育技能可以用之作为终身体育项目。显然,这种模式的实践改进是有益的,而且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从而为学校体育的延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型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1(8):54-57.

[2]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3):47-49.

[3]聂劲松.中国农职业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121.

[4]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9-152.

[5]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22): 46-50.

猜你喜欢
分层职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职业写作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我爱的职业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