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
(甘肃省嘉峪关市妇幼保健院,嘉峪关 735100)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服务模式已从“以病为本、以经验为指导”转变为“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也对产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年来开展的责任制陪伴分娩新模式后的情况,比较了不同产科分娩服务模式及其临床效果,旨在为改善我市的产科服务现状,为促进自然分娩提供临床参考。
1.1 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9月间在我院分娩的210例产妇。其中,以2009年6月-2010年6月年采用传统分娩模式的105例产妇为第1组;以2010年7月-2011年9月采用责任制陪伴分娩模式的105例产妇为第2组。两组均为初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模式 第1组(传统分娩模式):医生和护士排班工作,对产妇按班次轮流观察。在第一产程末进产房,由当班医生负责接生,在产房观察2 h后送病房休息。第2组(责任制陪伴分娩模式):由医生和护士组队,自产妇住院起,由一组医生接诊并全程全面负责该产妇至产后2 h送产休室休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分娩模式的临床效果比较:第2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产程异常情况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第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满意率第2组明显高于第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分娩模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产科分娩传统服务模式是以医生、护士为主体,以孕产妇为对象的医疗干预的生产过程。该服务模式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在不断探索和优化中。
3.1 我市目前的产科服务现状 分娩环境较差,能够享受单人病房及待产室的甚少,分娩环境缺乏温馨、舒适的感觉;医疗干预多,如:会阴剃毛、肛查、会阴侧切等,且过度应用抗生素、催产素等现象很普遍。
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较快。全市5家有母婴保健技术许可证的医院中,有医院的剖宫产率甚至超过30%以上。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①孕产妇对孕产期医疗保健知识一知半解,对妊娠、分娩有恐惧感且缺乏自己分娩的信心,并误认为剖宫产对母儿均有利;②医务人员为避免医疗纠纷,不愿意承担经阴道分娩的风险而在剖宫产相对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剖宫产;③医务人员对产妇进行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把产妇当“病人”看待,仍是以“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④医生对自己的技术依赖也已远远超过对产妇自身生产能力的信任。
事实上,过高的剖宫产率并不能降低母儿死亡率、产后出血多、感染率高、母乳喂养率低等情况。近年来,人们关注的儿童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缺失,过敏性哮喘等疾病都与剖宫产术后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关系[1]。而近年来提倡的导乐陪伴分娩少之又少,且即使有,其服务质量满意率低,医患纠纷频发。由此可见,现有的产科分娩服务模式已远达不到孕产妇的要求。
3.2 新产科分娩服务模式(责任制陪伴分娩)的宗旨 旨在积极鼓励、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等分娩期并发症,加快产后康复,提高产科质量。我院把此新模式充分融入到现行的产科护理服务中,使其不断完善了产科服务内涵,也对产科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才能不断优化产科服务质量,赢得孕产妇及家属的信任,更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3 我科对“责任制陪伴分娩”模式的实践
3.3.1 备孕期 妊娠、分娩虽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因要承受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及社会、经济、家庭角色的转变,所以也是一个女人情感、情绪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我们首先利用婚前培训的时机,以多种形式为她们提供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心理、生理、营养等全方位的优生优育保健知识。让她们尽早做好应对孕产期各种变化下的身心准备,使她们了解分娩知识,认识分娩过程,减轻心理负担,引导她们坚定信念,愉快的投入到妊娠、分娩的准备中。
3.3.2 孕产期 产科门诊加强了孕期健康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危妊娠。待产室为孕产妇提供舒适、温馨、清洁、安全的待产环境:有可坐可躺的沙发椅供她们采取舒适的体位;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中;可自由活动,有轻柔的音乐,有电视供她们了解分娩相关知识并放松情绪。产程观察中鼓励她们多进半流质饮食,保证能量供给,减少体能消耗。
产科病区又有由一组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及专业技术素质的医护人员提供亲善和蔼的全程“责任制陪伴分娩”服务。据研究显示,产妇的精神状态影响宫缩及产程进展[2]。产妇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可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致使宫缩乏力,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食减少、烦躁、脉搏增快、脱水等,鉴于此,又可进一步影响正常的子宫收缩。全程陪护可以避免此类现象发生[3]。“责任制陪伴分娩”的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从以“医生”为中心向以“产妇”为中心的转变,保证了产程、分娩观察的连续性。医护人员应用激励与安慰的语言对孕产妇的生理、心理、体力上全方位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把“阵痛”叫作“宫缩”,“病房”改叫“产休室”等。细心的医护人员还可通过与家属的交流了解孕产妇性格,并能对“症”进行个性化沟通,包括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等,以便充分缓解产妇及家属对分娩的心理压力。
通过全程的连续观察,不仅能强化医护人员的职责,也有利于我们及早发现产程中的异常并给予及时处理,帮助孕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决心,提高她们进入产程后主动与医护人员的配合能力,减少不协调性宫缩乏力和宫颈痉挛的产生,使产程进展顺利[4]。我科实行新分娩模式后,能使产程缩短,自然分娩率提高,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的发生及新生儿窒息率下降。产后随访结果显示,产妇及家属对新产科分娩服务模式满意率达98%。
在“责任制陪伴分娩”观察过程中,我们注重尊重、爱护、倾听、同感、平等、接纳、共鸣等方式。当有问题发生时,要帮助孕产妇找出问题在生理或病理或心理上的结症,并以商量的口吻有的放矢的进行耐心解释、疏导,从根本上消除疑惑,增强了她们对责任制医护人员的信任与依赖,使她们的分娩过程在这种似亲非亲的关怀中较为顺利的进行。即使充分试产失败,也较易得到孕产妇及家人的理解。但是,在每一个产程发展中,也时常交织着各种险情,牵动着产妇背后一大群人。看上去是神秘莫测的技术,实际上蕴含着深层次的知性服务;在耐心的责任制守护与坚持中,医护人员一定要密切协调配合,统一争取“自然分娩”。
此外,也应提倡和鼓励丈夫积极参与分娩过程,让他们在这一关键时刻更贴心地照顾好妻子。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能让妻子深切的感受到来自医生与亲人支持和鼓励。这能成为她自然分娩的精神动力。产时也要注意遮盖产妇,尽量减少身体暴露。要进行有指征的会阴侧切,缝合会阴时应给予安慰或必要的麻醉。顺利分娩后,要及时告知产妇宝宝的安危。新生儿处理妥当后,要及时抱给产妇看并让其亲吻、让新生儿吸允乳头。这样可使产妇尽早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与舒畅,精神心理得以满足。这对于产妇产后2 h内各种状态的恢复,减少产后出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新产科分娩服务模式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扩展新知识、新技能,如:了解或掌握医学心理学、中西医保健、孕产妇营养调配等知识以提高整体专业素质,还要提高人际交流、善于主动沟通等人文关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产科服务新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硬技能和软技能,为孕产妇及家人提供兼具高尚医德和高超技能的产科医疗服务。
综上,通过我院由传统分娩模式转变成责任制陪伴分娩模式的实践,不但促进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也使传统产科分娩服务模式下痛苦的分娩过程转变成人文关怀下安全而又幸福的回忆。因此,积极开展人性化的产科分娩服务模式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措施,值得借鉴与推广。
[1]鲁小红,黄醒华.剖宫产率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8):453-455.
[2]乐 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193.
[3]童依琴.全程陪护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1,26(13):2072-2703.
[4]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