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筠
摘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容易产生乏味的情绪。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寓教于乐,采取有效方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乐于学习;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39-02小学是人生学习的起步阶段,需要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数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抽象、乏味的,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更变成了一件吃力的苦差事。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习,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怎样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两点教学经验。
一、亲自动手,亲身体验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句颇具哲理的话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都是强调知识的学习不是靠听来、看来,而是在实践中获取的。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鲜活知识,比书本上的、老师生硬塞来的死知识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透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个性仍然十分好动活泼,有效的注意力不是很长,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亲身实践中获取最直接的数学知识。
例如西南师大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教师不妨采取课件PPT和实物展示的方式,罗列出“折扇、红领巾、三角板、三角旗、数学书、闹钟”一些物体,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判断哪些才是“角”。为了让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角”的基本概念,教师可设计 “用纸折角”和“制作活动角”两个动手活动。
在“用纸折角”动手活动中引导学生:“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会用纸折一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喜欢的一张纸,动手折一折。折好后,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折角活动,纷纷发现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这时候,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谁能给我们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个名字?给这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起个名字?一个角有多少条这样‘平平的、直直的折痕?多少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恍然大悟,明白这个 “角”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叫作“边”、“尖尖的很刺人的点”叫作“顶点”,接着又开始动手数起来,原来“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在“制作活动角”动手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两根硬纸条,你能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吗?”于是,学生分小组活动做活动角,纷纷发现:“这个角具有非常大的魔力,可以变大变小。”教师借机点拨学生:“角有大小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你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一致,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教师进一步指引学生:“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比一比,究竟谁大?提醒大家一下,假如这两个角能重叠在一起,那就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这说明什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亲手实践,学生马上领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二、分组讨论,主动学习
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在相互切磋之中,碰撞出思想的新火花。小学是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从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一生的前途都是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分组讨论、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轻松愉快的小组活动中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西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目标是“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统计”本来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教师直接教授“分类归纳”的统计方法,学生一定是觉得更加晦涩难懂。于是,教师不妨可以参考以下的课堂设计,用分小组开展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首先,教师给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放置一个盒子,里面装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若干张,然后要求学生统计一下小组里的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进行统计呢?看到杂乱无章的卡片,学生一定纷纷发出议论:“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至于如何统计图形数目,有的学生说:“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有的说:“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看到学生开始动脑筋了,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一点点拨与提醒:“老师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分工合作,整理卡片,然后把各小组的记录结果编号进行汇报,如下:
第(1)组的统计编号:
三角形:△△△△△△△△△△△△△△△(15个)
圆形:○○○○○○○○○○○(11个)
正方形:□□□□□□(6个)
第(2)组的统计编号:
三角形: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15个)
圆形: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11个)
正方形:丨丨丨丨丨丨(6个)
第(3)组的统计编号:
三角形:正正正(15个)
圆形:正正 ̄(11个)
正方形:正 ̄(6个)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哪一小组的归纳整理表示方法是最好的?有的同学认为:“第(1)小组的够形象,不需要说哪一种图形,一看就知道了”。有的认为:“第(2)小组的较好,因为,一看就知道哪种图形多,哪种图形少!”有的认为:“第(3)小组的最好,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最后,教师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这样的整理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比较,选出简便科学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合作讨论中,主动学习到更多方法与知识。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要想取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仔细备课,认真挖掘教材,加强组织课堂40分钟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体验中,在分组讨论中,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领.小学数学愉快教学的尝试[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5).
[2]贾松涛,王积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法初探[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9).
[3]陈利霞.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4]陈庆莲.浅谈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