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翱, 巴晓微, 刘 颖, 赵振波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大小是评选催化剂、了解固体表面性质和研究电极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固体比表面积[1]的方法很多,但使用最普遍的是BET法[2-4],BET法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前者有容量法、重量法等;后者有常压流动法、色谱法等。本实验采用容量法,利用FINESORB-3020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和等温吸附-脱附线。研究样品量、样品的预处理、载气流速、平衡时间等对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影响。
1938年,勃鲁瑙尔(Brunauer)、爱默特(Em-mett)和泰勒(Teller)(简称BET)在朗谬尔(Langmuir)吸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5],据此假设,推导得BET方程如下:
式中:p——吸附质的吸附平衡压力;
p*——吸附质在吸附温度时的饱和蒸汽压;
Va——平衡压力为p时吸附质的吸附量;
——吸附剂表面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或单层饱和吸附量);
c——与温度、吸附热和液化热有关的常数。
通过实验可以测量一系列的p和Va,以对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数据可算出。若已知一个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则可以由计算出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积as:式中:S——一个吸附质分子的截面积;
m——固体吸附剂的质量;
L——阿伏伽德罗常数;
22 400——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mL。
等温吸附-脱附线[6]的测定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对于给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测定吸(脱)附量与一系列相对压力之间的变化关系。等温吸附-脱附线的测定方法是静态容量法[7-8]。静态容量法测试通常在液氮温度下进行。在样品管中放置准确称量的经预处理的吸附剂样品,先经抽真空脱气,再使整个系统达到所需的真空度,然后将样品管浸入液氮浴中,并充入已知量气体,吸附剂吸附气体会引起压力下降,待达到吸附平衡后测定气体的平衡压力,并根据吸附前后体系压力变化计算吸附量。逐次向系统增加吸附质气体量改变压力,重复上述操作,测定不同相对压力下的吸(脱)附量,获得等温吸附-脱附线。获得等温吸附-脱附线后,方能根据合适的理论方法计算出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
在测定之前,需将样品表面上原已吸附的气体或蒸汽分子除去。具体做法如下:取一个干净的样品管在电子天平称其质量,加入140mg左右的样品,再称质量。将样品管接到FINESORB-3020型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脱气站,打开真空泵,打开FINESORB-3020软件,对脱气站界面设置脱气时间和脱气温度,进行脱气。脱气结束后,让样品管冷却至室温,取下样品管,称出空管加样品的质量。
经预处理的样品管接到仪器分析站,打开FINESORB-3020软件,对分析站进行设置,点击分析站开始,抽真空和系统检漏,关闭软件。重新打开软件,对分析站进行设置,然后进入到测试进行界面,点击分析站开始,开氮气(分压阀开到0.1MPa)。将装有液氮的杜瓦瓶慢慢放入冷阱电梯与分析站电梯托盘,检查杜瓦瓶口与样品管是否对正。系统达到所需真空度后手动上升冷阱电梯,系统自动控制的分析站电梯上升。前期处理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测等温吸附-脱附线。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利用FINESORB-3020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测定白炭黑的等温吸附-脱附等温线和BET图。所得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N2在白炭黑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
图2 白炭黑的BET图
3.2.1 系统检漏
系统的任何一处都有可能发生由于老化及其它原因而引起的漏气。漏气会影响到等温线的数据,并在等温线图上有所反映。所以要对系统检漏。
3.2.2 样品量
氮气吸附时所测样品应能提供40~120m2的总表面积,小于这个范围,测试结果相对误差较大;大于这个范围,会增加不必要的测试时间。建议样品量不低于100mg。
3.2.3 样品预处理
样品在吸附测定前都必须通过加热抽空处理,将其中吸附的水和其它污染物气体脱附掉。否则样品在分析过程中会继续脱气,抵消或增加样品所吸附气体的真实量,产生错误数据。脱气时,应根据污染分子的吸附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条件,注意不要引起样品性质和结构的改变。
3.2.4 载气流速
载气分压≤0.1MPa,若偏大,仪器电磁阀被冲开,测试结果偏差较大。
3.2.5 平衡时间
若平衡时间不够,则所测得的样品吸附量或脱附量小于达到平衡状态的量,而且前一点的不完全平衡还会影响到后面点的测定,所以要确保平衡时间。
BET容量法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优化一系列实验条件:系统的检漏、样品量、样品的预处理、控制载气流速,保证平衡时间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
[1] Stoeckli F,Centeno T A.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areas in activated carbons[J].Carbon,2005,43:1184-1190.
[2] Toth J.Calculation of the BET-compatible surface area from any typeⅠisotherms measured above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0,225:378-383.
[3] Van Erp T S,Martens J A.A standardization for BET fitting of adsorption isotherms[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1,145:188-193.
[4] 徐家宁,朱万春,张亿华,等.基础化学实验(下册)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庄继华.物理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贺德华,麻英,张连庆.基础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王尊本.综合化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辛勤,罗孟飞.现代催化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 甄开吉.催化作用基础[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