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明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课例研究的本质是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好每一次课,使学生在每一次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受益。下面拟以一个课程具体实施单元为载体,阐述高职课例研究实践的过程,以期为高职类课程的课例研究提供参考。
笔者在认真学习课例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校本实际,制定出高职类专业课开展课例研究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课例研究思路图
课例研究的开展主要包括教案设计、随堂观察、集体研讨、改进再教学等环节。其中,学情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整体情况分析和课前测试。整体情况分析主要侧重点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主要思维倾向、学习目的理解等方面,以便于掌握整体教学现状。课前测试主要以实施教学单元为载体,从各个侧面了解学生对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随堂观察环节主要分为教学过程观察、教师提问与反映、学生提问与反映等方面,以便在后期进行的集体研讨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改进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以同一个教学实施单元为载体开展的课例研究,一般重复2~3即可,不需要过多重复,改进的意义也不大。如有必要重复,可另选一新的载体进行。
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 高职院校正在着力推进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旨在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在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展的具体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关注较少,大多套用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进行;缺乏针对专业课程具体教学单元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
所选课例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 以“调制转换速率控制器”教学单元作为课例研究的具体实施单元,原因在于实施单元涵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较为丰富,可作为课例研究主题的基础。在“制作给定积分器”这个具体的教学实施单元中,理论知识方面有比例环节、积分环节、系统框图、simulink仿真功能等内容,实践知识方面有仿真模型的建立、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分析、给定积分器框图设计、给定积分器电路制作与调试等内容。
通过具体教学单元研究期望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期望通过这个教学单元的实施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施单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本次课堂教学目标,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容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做到 “必需,够用”。二是实施单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衔接。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学生对于本次教学单元所包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认知情况,通过课前的辅助学习和知识拓展,根据实施单元的具体情况,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穿插进行的形式,在准确把握教学环节进程的基础上,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知识的操练。三是实施单元的实践知识设计。要在具体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指导其实践,需要对实践操作环节进行设计,遵循“翘脚就能摘到”的思路,完成实践教学单元的设计。
教学方案的规划极其重要,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可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这部分需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学情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图2 调研分析组图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要避免笼统。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力求针对课例研究主题和教学实施单元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针对本课例研究,笔者结合具体的实施单元,以我院410910、410920两个班级为载体,开展了整体情况调研和课前测试。整体情况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抽取几个方面的统计分析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从统计情况来看,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学生不会进行相关的预习、复习。因此,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适当把握教学过程设计的前导与后续环节以及讲解具体教学内容时的节奏。从期望教师关注的程度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的情况是期望教师关注,五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期望教师关注要高”,可见学生是期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认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课前测试主要从专业英语词汇掌握情况、英文软件使用、积分求导等数学基本知识、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经分析学生测试问卷,可以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是两个班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对于积分、求导等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特别是前导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方面存在断续现象;二是专业英语词汇量不足,对于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到位;三是在语言组织和表述上有所欠缺,难以准确地将具体内容的含义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四是在实践操作上存在眼高手低现象,简单的不愿意做,难的又做不出来。据此,对本次教学单元载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课前测试,主要从专业英语词汇掌握程度、独立分析能力、英文软件使用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有针对性地完成了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以使教学过程设计更贴合学生实际。
图3 课前测试分析组图
方案的设计 方案的设计不是将教案照搬到研究报告中,而是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课堂教学的情境与之进行比较,确定方案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做法,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复线型教案设计工作。所谓复线型教案,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及提问、预期的学生反映、教师对学生课堂反映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设计意图说明等,如表2所示。
表1 教学过程设计表
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这部分内容是课例研究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所独有的,意味着教学规划不仅是针对执教者而言的,同时也要针对观察者进行规划,以便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需要采用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教学进度观察、教学提问与答复、学生问答与发问等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评测。其中,对于每位观察人,在听课过程中应明确一个观察重点,可以是教师的一次互动交流质量,或某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以便从这个点出发,实际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从学情分析和课前调查分析出发,历经几次研讨,论证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在第一轮实施后,对发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总体情况较好,现就遇到的教学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说明如下。
表2 复线型教案表
系统框图设计的难易程度把握 在教学单元实施中,最初的系统框图设计,是在学生对比例、积分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对完成整体功能的系统框图进行设计。在学习引导中,只提供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设计和分析,后经再提示和引导,学生勉强完成,但效果不太好。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研讨,在提供系统输入、输出特性的基础上,对系统框图的设计采取进一步引导和提示的方法。改进之处:搭建设计雏形,让学生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可给学生对系统框图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只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在思路和操作上进一步明确,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习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可有的放矢,提高参与度。从第二轮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提高。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问题 在整个教学单元的实施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是需要重点讨论和研究的地方。下面选取一个典型描述一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此次教学单元的实施中,对典型环节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此环节中包括的比例、积分学习含有微分方程、公式演算、专业英文等理论知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分析,仿真软件使用等实践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有机融合和穿插,应遵循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对公式推导演算进行弱化,重点放在通过实践过程验证理论知识。所以,在课程教案设计过程中,课程组经讨论后,将仿真软件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的有效媒介,通过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历经一个学期、两轮教学实践,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检讨教学成效。
学生层面 从两轮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在此次课之前完成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具体掌握程度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可有的放矢,针对学生不清楚和难以掌握的地方进行教学,抓住了学生上课时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在教学单元实施后的教学后测中,也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学生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具体如图4所示。在专业英语词汇掌握情况的分析数据方面,课前测试时,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只占11%,而在有针对性地教学实施后,课后测试时,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占了56%,说明了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在系统框图设计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可从整体掌握情况及学优、学中、学困三个层面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整体掌握情况来看,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占49%,掌握度在六成以上的学生占28%,说明了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益处。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具体细节操作上,大家献言献策,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并且在教学中逐步将团队协作作为课程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其次,教师普遍增强了学习意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在课例研究的一年半内,课程组教师完成了相关科研课题,结题1项,申报成果1项,发表论文6篇,取得了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成绩斐然。
图4 课后测试分析组图
[1] 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43.
[2] 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1):77-78.
[3] 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48.
[4] 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21.
[5] 于建明.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11(11):51-52.
[6] 金静梅.高职项目教学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55-159.
[7] 王一军.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0(2):6-10.
[8] 宋志华.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课程评价[J].考试(科研版),201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