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思路

2012-02-17 02:03李兆春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工学基础中职

李兆春

(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510435)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与适应性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是工作和学习结合一体的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核心理念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学生、文化的需要,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以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设计或编制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标准的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要与专业工作紧密联系,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开发时一般遵循以下流程,见图1。任何一项专业的工作过程都是各个学科知识、相应专业技能的集成,每一个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呈现。因此,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中心开发职业课程,必定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要以全面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不仅满足职业培训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将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各项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研究教学的可行性,编制教学模块或项目课程。

图1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图

在工学结合课程理念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要合理定位,明确目标,积极改进课程模式,开创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将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出来。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包括多个基础学科内容,文化基础课程应为专业服务,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培养素质。对于不太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基础学科,如语文、德育和体育课程,可以借鉴工学结合课程里的项目课程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进行改革,强调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学中做、学中悟”,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导向,课堂教学模式不拘一格,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至于学科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则不宜过分破坏其知识结构。例如,在专业课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个工作项目,让学生加工某一锥形零件。学生由工作项目引领,经历备料—计算—写程序—调试—运行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真实工作中获取数控编程所需的知识与实操技能,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得到完整的体现。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加工一个球状零件,即便学生对数控编程与操作已经很熟练,恐怕也会在数据计算方面栽跟头。因此,可以综合运用模块课程、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这三种模式,对数学科目进行课程开发。利用模块课程能保证知识内容的相对完整性;项目课程模式则可以弥补模块衔接问题,将各个基础知识点连接成为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储备;而学习领域课程能较好地解决在专业工作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的过程化学习问题。数控专业的中职数学课程以专业学习和学生水平所需为原则筛选课程内容,以阶梯模块形式出现;各模块中运用各种工学结合课程形式组织教学,开发数控数学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要体现让学生通过具体专业工作过程掌握工作中要求运用的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令学生逐渐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从单独到合作的创新学习方式,为后面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知识和行为惯性上的准备。

工学结合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原则与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此,中等职业教育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他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现行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6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工学结合观念的引入,使得实用技术性知识成为主体。文化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开发也应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中。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开发必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和谐、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工学结合理论视角下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分析、描述现代某一职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然后是系统化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有着相对独特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职业分析为起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培养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工学结合理论指导下,我们开始探索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开发要遵循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要确立现代化的育人目标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在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基础课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与各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二,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基础科学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呈现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数控一体化类职业、机电一体化类职业、环境保护类职业等。这些综合性职业岗位的出现,迫使我们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具有综合性,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被劳动力市场所接受。综合性要求课程内容要有学科与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课程目标也应该是与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以后应该具备几个相近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例如,本研究把数控专业中的数学课程与该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所涉及的数学应用内容综合成一门数控数学(编写方法是以任务引领相关数学知识点为单元)。在实际教学时,不光学习数学内容,还穿插讲解简单的数控专业知识。这样,不仅避免了教材中不必要的重复,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应重视整体结构优化,恰当处理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序衔接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发挥文化基础课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各专业相结合,以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组织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学科整体性和完整性,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通用性。

第四,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既要有统一、核心的基本要求(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专业课程学习的特殊要求。与文化基础课程相应的校本教材建设既要符合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又要考虑学生入学水平,最关键的是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提高文化基础课程的专业适应性。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发也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水平,遵循职业教育特点,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服务。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文化基础课程开发的策略

借鉴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可将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于工作情境的学习方式运用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中。首先,组建由企业代表、行业人员、学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当行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梳理筛选出某专业必要的典型工作任务时,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小组成员应参与。文化基础课程开发小组成员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课程框架的内在规律,遵循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置与该专业相对应的文化基础课程。接着,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文化基础课程目标。然后,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发展顺序,设计课程结构;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建设校本教材。紧接着,以体现学习者需求的工作页为学习载体,建设体现“知识性、工作性、一体化、学习化和系统化”指导原则的教学环境;以行动导向原则统领,按工作过程知识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规律展开课堂教学。最后,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建立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第一,注重义务教育阶段知识的系统梳理与中职学习内容的衔接。让入学基础普遍较低的学生有弥补初中文化基础内容的时机,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重塑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并使之顺利过渡到职业教育中来。

第二,从实际出发落实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可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方位的,其显性和隐性教学功能对学生后续获得专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由于中职生的起点和目标不尽相同,有的立志升学,有的倾向就业,因此,进行课程开发时应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施分层、分类导学。

第三,淡化学科课程特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学习策略指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删除繁难教学内容,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突出与学生专业课程相关及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普适性的知识内容;构建以满足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模块与级别灵活对应,关注学生差异与发展;实施多元教学评价,推动学生适应性发展;开发多种教学资料,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第四,课程实施关键在于针对中职学生特点,恰当处理课程结构和内容,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重新激发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想去学、学会学、学得会”。中职文化基础课不同于普高教育的选拔功能,其评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而职业教育则更能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丰富的专业选择能让学习者各扬其长。对于文化基础课,也应改革“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方式。实施多元主体的形成性与终结性并重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以弥补纸笔测试的不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总之,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开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对自身发展的期望;降低难度,减轻负担,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基础,拓宽视野,以专业需要构建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体现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应用性。

[1]邓富才.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26).

[2]陈雨春.试论数学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1(60):13-14.

[3]陈娟.专业背景下的数学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9(35).

[4]李兆春.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初探[J].读写算,2011(38).

[5]杨义莹.“就业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慧翔技工学校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6]郑雯.财经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为核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工学基础中职
盐工学人
——宋辉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