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荣, 马国香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大一是大学生的转型期,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面对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思想、心理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动。为精准地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调查了皖南地区某综合性学院新生入学后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目的在于分析大一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发现规律,找出共性,探讨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选取了2011级若干专业的大一学生作为调研对象,于2011年11月1日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主要采取的是随机抽样。2011年11月15日完成问卷的回收,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有效率89.67%。
调查问卷是借鉴以往的研究结论并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实际情况而设计,除了学生本人的背景性因素外,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因子的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一是入学以来的心理变化;二是入大学之后我的挫折;三是我的大学规划,内容涵盖大一学生的思想行为所涉及的29个认知项目。答案选项设计采用李克特(Likert)表法分为最重要到非常不重要 7 个量度,7、6、5、4、3、2、1 分别代表最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比较重要、非常不重要,我们采用的是SPSS16.1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本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总的a系数为0.7821。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和入学以来的相关思想行为等方面的29个影响指标,浓缩为4个公共因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一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我们结合因子的调查结果,从4个因子的角度来分析各项目的均值。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269名大一新生中有218名同学来自农村,占总数的81%;其父亲的教育程度是初中生是144,占总数的53.5%,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总数的23.9%,大学生的仅占0.4%;小学程度的占总数的3.7%;其中母亲的教育程度是初中生的是109,占总数的39.8%,母亲是大学生的仅占0.1%;小学程度的占19%;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总数的7.3%。这反映出高校扩招以后,农村生源的增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要对农村生源的学生实施因地制宜的教育措施。
从中学进入大学,大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新的社会关系环境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围绕着“入学以来的心理变化”这一因子,设计了10个二级因子(见表1),调查显示“竞选班委、社团等一系列活动的失败”指标均值4.9294,“竞争意识加强,压力感”指标4.0446,“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前景迷茫”指标均值4.5836,“对能力的锻炼和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指标均值4.4684,反映出大一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失去“学习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之后,“未来发展目标的模糊”、“自我价值实现点的缺失”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可喜的是大一学生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点。
表1 入学以来的心理变化
“自治、引导、自我管理”的大学管理模式冲击中学“填鸭式”、“耳提面命”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优秀学生”判断标准内涵和外延的拓展给大一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许多大一学生感受“入学之后的挫折”,围绕这一因子,设计了11个二级指标 (见表2),“入学之后的挫折”这一一级因子的均值4.5118,标准差1.674205,说明大一学生遭受挫折的状况是普遍的,其中“大学里较高的生活消费”这一因子均值4.3903,标准差1.65720,“难以适应大学里英语、高数上课的方式”均值4.8550,标准差1.74850,“人际交往的挑战”因子均值49665,标准差1.63303,“理想的大学和现实大学的差距”4.6691,标准差1.70333,这几个二级因子的得分尤其低,说明给大一学生带来挫折感的来源面大,同时反映出学生的抗压、挫折的承受力比较低。
“考大学”是学生读大学之前明确的目标,而当这个目标完成以后,许多学生感受到了迷茫、困惑,他们明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才会有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围绕着“我的大学规划”这一指标因子设计了8个二级因子 (见表3),指标均值4.99978,标准差2.33439,其中“高考刚结束,好好放松一下,规划以后再做”指标均值2.5911,标准差1.47241,说明大一学生已经意识到,新的目标对他们的重要性。“与同学交往(包括不同专业、年级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指标均值6.3457,反映出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对于大学生思维的影响,当然也有同学对此不以为然,这一指标的标准差7.27674。“努力学习,力争拿各类奖学金”指标均值5.5309,标准差1.48820,“多进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多读书,读好书”指标均值5.5613,均值1.44841,说明在无其它有力目标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只能把“学习、拿各类奖学金”作为指引自己前进的主要动力,反映出在大学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
表2 入大学之后我的挫折
表3 我的大学规划
本文以某高校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运用SPSS16.1统计软件,对大一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新的学习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挫折,心理的困惑和迷茫和新的指引目标的缺失,是摆在大一学生面前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在新生入校之初将高校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特色、本专业的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引导学生做好角色的转换和调整,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如和高年级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毕业班的同学谈实习就业的感受,加强同学对本专业的认识;鼓励多读书,读好书,给同学们列书单介绍优秀读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为学生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提高同学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产生心理不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新生入学阶段,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结合日常辅导员日常工作了解学生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的症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大学、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重塑自我。
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大学的差异,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交往方式使得从小习惯于亲人的包容与呵护,习惯于老师的赞赏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屡遭挫折。加强挫折承受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是大一学生挫折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面对挫折时真正引起大学生挫折感的,不是挫折、困难本身,是他们对挫折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客观地评价挫折,发现不足迎头赶上,激发挫折对个体影响的积极作用。
大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期,大一是这一探索期的开始,也是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引导大一学生把握低年级时间比较多,学习压力不重的有力时机,科学地利用这样一个阶段,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何意义”,并借助职业生涯测评工具引导大一学生对自我评估,探索自我,明确自己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各个阶段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在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形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的教育,使大一新生尽快从高考结束后目标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明确形势,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1]王冠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述评[J].北京高教,2007,(3):29-31
[2]倪嘉波.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33-134
[3]闫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29-130
[4]王硕鹅.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