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

2012-06-21 05:31史东梅江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荒漠化产学研

史东梅,江东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究所,400715,重庆;2.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401147,重庆)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模式

史东梅1,江东2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大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究所,400715,重庆;2.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401147,重庆)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环境和培养阶段,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应坚持创新型、多元化培养理念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途径,坚持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分类培养的理念,分别从研究型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科研活动、职业发展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高素质的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行业管理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产学研结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的“十七大”已明确把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和后备科技人才,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0—2010 年)》(征求意见稿)[1]中指出:“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改进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研究生培养类型的需要,从而形成符合国情、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

硕士生是未来从事行业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开展基于产学研的生态环境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符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要求;因此,在硕士生培养周期3年的约束下,根据培养阶段,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客观需求,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形成,是每个硕士生导师都应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高等教育问题。

1 素质要求分类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酸雨等[2],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从2000年数据分析,当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 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全国GDP的2.25%。严重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导致土壤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威胁生态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目前我国已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确立为保障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3-4]。2011年1月1日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2条指出“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第7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培养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人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实践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也对水土保持高等教育和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开始酝酿并提出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其中的佼佼者[5]。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最关键问题就是培养研究生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根据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和生态环境问题特点,水土保持与荒膜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可分为以下2大类。

1.1 科学研究型硕士生

侧重有意识地从事科学问题研究的意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硕士生具有一定对本学科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发现本学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初步具有从行业实践存在问题中归纳和抽象出科学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必须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具有一定的方法改进能力;具有一定排除经济诱惑和社会物质干扰的能力,与导师各项科研工作密切结合,专心于科学问题思考、科学试验过程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多方位的硕士生。

1.2 工程技术型硕士生

侧重有意识地从事工程技术等应用性问题研究的意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硕士生具有一定从行业实践存在问题中归纳和抽象出技术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对本学科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导师指导下能够发现本学科的热点技术和难点问题;熟练掌握从事应用性研究的必须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具有一定的方法改进能力;具有一定排除经济诱惑和社会物质干扰能力,结合导师科研工作和生产单位实际工作,专心于应用性问题思考、科技论文和工作报告的全过程、多方位的硕士生。

2 培养模式

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硕士生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前提条件,在当今世界硕士生教育体系中,主要有:学徒式(或导师式)培养、专业式培养(或系科模式)、协作式培养3种培养模式。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招生制度、管理体制、教学科研、培养经费以及学位获得等方面形成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了自身的前端地位,并成为他国效仿的对象[6]。目前我国在分学科性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探索。程斯辉等[7]认为,根据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6种类型。肖劲等[8]认为,立体交叉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生永明等[9]认为,采取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农科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对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中的研究型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型科研活动过程和职业发展型素质构建的作用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初步应用基于产学研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图1)。

图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构建总体框架Fig.1 Innovative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of postgraduat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iscipline

该模式基于创新型、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途径,在对硕士生3年培养阶段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分3个阶段从课程学习、科研活动和职业发展导向3方面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术型、专业型、综合型”硕士生培养目标。牛智有等[10]认为跨学科培养模式和“校企、校所”培养模式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规律。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可从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式培养体系、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经费的资助体系和高校自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4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11]。如西南大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究所与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签订了《共建水土保持产学研平台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水土保持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可为加强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3大职能,加快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重庆市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提供了一个高等院校与行业部门产学研联合的范式。

3 关键环节

3.1 课程设置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本专业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包括公共课、平台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必修环节4大类,必修课7门,选修课9门,必修环节4方面;要求研究生应修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1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1学分,所有课程学习时间限定在研究生一年级。在研究生选择课程时,一般由研究生导师结合研究方向及研究生自我发展定位进行指导,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学科前沿类和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专业型研究生侧重技术方法类课程。

表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Tab.1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iscipline

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较为稳定,研究生还可以在学院层面和学校层面选择部分交叉学科课程,如与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关系密切的“土壤物理学”,方法类课程“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学术论文写作”“实用工具软件”“遥感与制图”“应用统计学”等,以提高各方面科研素质和技术能力。

3.2 教学过程

硕士生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研讨式学习和科研模拟过程,应充分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和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将科学研究理念体现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英国Cranfield大学在国际领先的应用型硕士生培养中采用集成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非常接近实际工业环境的学习及研究氛围,并提供进行独立科研活动的机会,侧重对学生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12]。

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学位课程“流域管理学”的研究型教学过程为例:任课教师重点介绍“专题一流域管理概论”,为硕士生提供重要的专著书目,提出课程要求对流域管理涉及到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介绍;要求硕士生查阅1篇相关外文文献(最好是近3年内)以综述性文章或实验性文章为主,制作幻灯片作为课堂讨论材料,将翻译材料和PPT作为成绩判定期中成绩;在“专题六流域管理学热点问题研讨”给硕士生提供15~20个命题,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格式完成1篇课程论文写作并对所引中外文参考文献的数量做了要求,以此作为期终成绩;以2次成绩各占50%计算作为本门课程成绩。因此,通过课程学习中研究型主题讨论活动的自由选题、文献查阅、课程论文写作、PPT制作、课题讲解和提问等系列环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并能初步写出该方向发展的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3.3 科研活动

对二年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以参与创新型科研活动过程为重点。美国各研究生专业学位和培养计划比较重视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做法当成出科研成果和出人才的有效途径[13]。德国研究生教育是“研究所型”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典型,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而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14]。

根据调查,西南大学硕士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分为4类:1)自主申请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硕士生可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或科研项目进行自由选题、撰写申请书、逐级申报;项目通过审批后,开展各项试验、整理试验数据、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结题报告;硕士生可系统地接受从项目申请、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研究结果分析和研究成果应用等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2)自主申请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试验费项目,其要求和作用与1)相同,通过这些实际科研项目申报活动,可让硕士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严谨勤奋的科学研究素质,掌握公正严肃客观的学术规则,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完成部分科研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在研究经费和研究基础方面可充分保证高水平科研成果出现。4)参与导师与地方行业部门联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这种形式既保证了研究生实践经费,同时又提供了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机会;但有赖于学校和地方业务部门之间所建立的较为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生可根据自己科研兴趣并参照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分别参与各级科研课题进行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和技术攻关研究,参与生产性项目。学术型研究生参加以科技问题研究为重点的纵向项目,应以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为评价指标,专业型研究生则应参加以解决生产问题为重点的横向项目,以高水平技术报告为评价指标。

3.4 职业发展素质

对三年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以职业发展导向为重点,可分成继续博士深造和就业2大类进行职业发展素质培养。邓朝晖等[15]认为,研究生教育要树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养理念,从知识体系、实践环节、论文类型等方面重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转变研究生导师职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继续博士深造的硕士生,以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纵深理论体系为导向,强调高水平科技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训练,鼓励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而对于即将就业硕士生,以各种职业资格证和就业考试制度为导向,鼓励硕士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资格证和就业考试制度的引导。通过深造和就业2条途径,最终实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目标。

4 结论

1)培养模式改革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应坚持创新型、多元化培养理念和产学研三位一体培养途径,坚持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分类培养的理念,分3个培养阶段,分别从研究型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科研活动、职业发展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基于产学研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构建。

2)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研究型教学过程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硕士生课程分为学科前沿类、科学研究方法类、技术方法类、实践环节4大类,所有课程学习限定在硕士生一年级。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研讨式学习和科研模拟过程,应充分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和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将科学研究理念体现在研究生课程的每个环节中。

3)积极参与各种科研活动过程是创新型硕士生培养的重要途径,集中在硕士生二年级阶段完成。西南大学硕士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分为4大类,硕士生可选择自主申请或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可根据自己科研兴趣并参照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可分别参与各级科研课题进行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和技术攻关研究,参与生产性项目。

4)在硕士生三年级阶段,以硕士生职业发展导向为重点,可分成继续博士深造和就业2大类进行职业发展素质培养。前者以以逐步形成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纵深理论体系为导向,后者以各种职业资格证和就业考试制度为导向。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2]沈国舫.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高国雄,吴发启,周米京.关于水土保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卷调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3):101-105

[4]高甲荣,程云,张洪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J].中国林业教育,2005(2):23-25

[5]程智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29-32

[6]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3):143-146

[7]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83-88

[8]肖劲,李劫,赖延清,等.立体交叉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实践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1-193

[9]生永明,陆建飞,王余龙.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培育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人才:扬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07(4):1-5

[10]牛智有,廖庆喜,李小昱.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9(2):75-77

[11]万军民林瑾.中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比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5):175-176

[12]王正杰,郭士钧,汪滢,等.也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英国Cranfield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模式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07-109

[13]张盛伟,范军伟.中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86-89

[14]张继平,董泽芳.德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探析[J].江苏高教,2009(3):59-61

[15]邓朝晖,凌长明.构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2):82-85

Train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iscipline

Shi Dongmei1,Jiang Dong2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Eco-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400715,Chongqing;2.Chongq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y,401147,Chongqing:China)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educating environment and educating phrases for postgraduat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iscipline,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innovative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diversity educating and producing-teaching-research-oriented pattern,and the concept of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for academic postgraduates,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So,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 c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four interrelated aspects:course setting,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ocess,innovative process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sed training process during three different cultivating phrases,which ca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mode;postgraduate educat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discipline;producing-teaching-research-oriented pattern

2011-12-30

2012-07-16

项目名称: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产学研的生态环境类研究生创新型培养模式构建”(JG2010005)

史东梅(1970—)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与流域治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E-mail:shidm_1970@126.com

(责任编辑:程 云)

猜你喜欢
硕士生荒漠化产学研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