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

2012-06-21 05:30王玺婧吴秀芹张宇清吴斌马青刘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干旱区区划荒漠

王玺婧,吴秀芹,2,张宇清,2†,吴斌,2,马青,刘博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2.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751500,宁夏盐池)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

王玺婧1,吴秀芹1,2,张宇清1,2†,吴斌1,2,马青1,刘博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北京;2.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751500,宁夏盐池)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价值评估研究,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和GIS模型定量结合的方法,依据国际上普遍遵循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将过去研究中各区划方案和相关图件作为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及校正材料,利用各种生态地理因子指标,包括气候指标月平均气温、年均温,与需热性有关的植物生长季积温,水分指标湿润指数及干燥度,植被指标如植被类型、植被区划类型、植物区系类型、动物区系类型等,土壤指标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等,地形和地貌特征,进行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根据相应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荒漠生态系统采用干湿区、自然区和类型区3级区划制。分区过程中遵循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服务,将荒漠生态系统划分为67个类型区。

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干旱区

生物多样性支撑着全人类最终所依赖的所有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1],与人类生活和福利密切相关[2];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自然资源的2/3已被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威胁[3],其严重性不亚于气候变化[1,4-5]。由于荒漠地区环境的严酷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时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人们缺乏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识,已造成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因此,研究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为以后的荒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价值评估,乃至土地荒漠化的控制与治理提供基础信息,已经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地表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比较研究及综合分析,按照地表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划分或合并而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系统[6-7],通过分区可以对功能相似的生态系统进行组合,使单一资源的管理转变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以达到为生物保育、生态监测及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8]。A.J.Herbertson[9]于 1905 年提出了地表自然区划及区划主要单元内部逐级分区的概念,并提出4级地理单元,开创了现代自然地域划分的研究。世界上首次以生物作为分区指标的自然区划是1898年由 C.H.Merriam[10]完成的美国生命带和农作物带划分。国外以生物群区(biome)为单位的整体区划方案很多,例如:L.R.Holdridge[11]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M.D.F.Udvardy[12]的世界生物地理生物群区分类;J.S.Olson等[13-14]的全球生态系统图;E.Matthews[15]的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R.G.Bailey等[16-17]的大陆生态区域,并编制了《世界生态区域图》(1∶3 000万);F.I.Woodward等[18-19]利用年降水量、水分平衡和极端最低温度在全球尺度上预测了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J.F.Stolz等[20]的陆地生物群区(terrestrial biomes)系统;I.C.Prentice 等[21]的全球生物群区类型;E.O.Box[22-23]的全球潜在优势植被类型区划;J.Schultz[24]提出的9个生态带的世界生态区划。

我国的自然区划有悠久的历史,但我国现代区域划分研究起步较晚。1931年竺可桢发表“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地域划分研究的开始。随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自然区划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区划方案有:林超[25]拟定的全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罗开富[26]拟定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黄秉维[27-28]1959年提出并于1989年完善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任美锷等[29]对黄秉维方案提出不同见解,并于1979年完善了自然区划[30];侯学煜[31]提出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32]再次编写《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赵松乔[33]建立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新方案,方案指出了最低级区划单位应与土地类型组合相结合并互相衔接;李万[34]的景观区划;丘宝剑等[35-36]的农业气候区划;吴征镒等[37-39]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及改进方案;张荣祖[40]的动物地理区划;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41]的植被区划;郑度等[42]和傅伯杰等[43]也分别进行了生态地理分区的研究工作;解焱等[44]的中国生物地理区划。

这些区划理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对中国环境保护策略、物种保护研究和策略、以及全国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制订,特别是在优先保护区域的确定方面都曾起到指导作用;但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分区国内外研究都较少,进展缓慢且定量分析少,系统性的成果也较少。荒漠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圈中分布较广的一个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主要位于干旱区内,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和西部的个别区域。我国荒漠生态系统地域宽广,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且具有独特性[44-45]。

因此,笔者通过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区的划分,使生态区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和进化过程相适应,从长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来看,有助于选择保护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最佳地域,可为荒漠化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价值评估提供研究基础。

1 区划原则

1.1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原则

生态地域划分所面对的客体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整体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和时空层次性。与单一要素的分区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必须把外在因素和内生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现代因素和历史因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33]。任何生态地理区都应该既是由各生态因子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由区内次级生态地理区组成的整体。热量和水分是地表自然综合体变化的内因,而影响其空间分布的纬度、距海远近、高度等则是外部条件[34]。由于这些外部条件促使水热变化而形成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便是它在空间分布上的3个基本维度。同时,生态地理分区的众因子中,必然有某个因子对其本质特征的形成及与其他生态地理区的差别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体系的基本特性或其变化可以引起整个系统发生较大程度的量变甚至质变。一般来说,气候(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和大地貌(主要是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要素,而土壤和植被等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观因素[46]。

1.2 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活和福利密切相关,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资源,而且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荒漠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自然保障,荒漠地区的动、植物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进化过程,成功地发展了许多生理生态方面的适应机制,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植物种来源,许多动物又是家养牲畜的祖先,保护荒漠动、植物物种不仅对科学研究意义重大,更是医疗保健的迫切需求,同时这其中还包含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次,荒漠生态系统在固定流沙、减弱风蚀、改善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环境的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即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资源持续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2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区划分类单位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相对的,因而区划系统应是多级的,从较高的级到较低的级,每一划分出来的区划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级增大[47]。根据气候、水分、地貌、基质、植被、土壤等特征,本次分区采用干湿地区、自然区和类型区3级单位系统,具体分类单位系统见表1。

表1 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区划的分类单位系统Tab.1 Taxonomic unit of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for biodiversity in desert ecosystem

3 基础图件及数据库

本次区划主要采用的基础图件及数据库包括中国气候区划图、中国平均气温分布图、全国多年平均0℃及10℃积温、全国多年平均干燥度分布图、全国多年湿润指数分布图、中国植被类型图(1∶100万)、中国植被区划图、中国植物区系图、中国动物区系图、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分省)、动物资源概况(分省)、中国土壤质地类型分布图(1∶400万)、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1∶400万)、中国地貌图(1∶100万)、中国沙漠分布图、中国山地分布图、中国生物地理区划图等。

4 分区方法

将过去发表的区划方案和多种尺度相关图件作为本次分区过程的辅助材料及校正材料,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和GIS模型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4.1 一级区划——干湿区

一个区域的水分状况可以提供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的轮廓,尤其在干旱地区,水分状况更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按照干湿程度不同所引起的自然界地域差异划分,同样要确定气候指标,湿润指数及干燥度则可近似表征某一地的干湿状况。

本次分区主要将桑斯维特湿润指数为主要的水分指标来进行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区干湿区域的划分,同时将干燥度为辅助温度指标。桑斯维特湿润指数是通过年平均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来进行计算的[48],即:

式中:Eo为可能蒸散量,mm;θ为月均温,℃;a为因地而异的常数;I为12个月综合的热量指标;Eap为校正的可能蒸散量,mm;Cf为因维度而异的日照时间(h)与每月时间(d)的系数。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称为湿润指数,以Im表示,根据湿润指数,可以划分出荒漠化气候类型(见表2)。干燥度指标范围主要依据《中国自然区划》[27],干燥度>2.0则为干旱地区,其中干燥度2.0~4.0的地区为荒漠草原,干燥度>4.0为荒漠地带,干燥度>32称为极端干燥区域。

4.2 二级分区——自然区

按照自然地域系统划分原则及等级单位体系要求,通常在划分完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后,再按地形因素来划分自然区。地貌作为生态地理系统中的主要因素,与生态地理系统中的其他基本要素——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密切关系,地貌可在不同尺度上影响气候、生物因子类型特征的地域差异。在二级分区方案中,主要考虑地貌类型的起伏高度和海拔,具体划分标准见表3。

表2 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指标Tab.2 Divisiory indexes for climatic type of desertification

表3 基本地貌类型Tab.3 Types of physiognomy

4.3 三级分区——类型区

在进行类型区区划时应着重考虑生物多样性具有基因、物种与生态系统3个层次的特点,以生物群区和生物区为基本单元,结合物种分布规律形成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目的的综合分区。由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基质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差别,则三级分区主要以土壤基质和物种分布规律为主要考虑因素。

4.3.1 土壤指标 本文分区范围分布的土壤主要是草甸草原、草原和荒漠植被下发育的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草原土壤的共同体特点是: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其余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土壤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草原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为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化过程。荒漠土壤的共同特点为:土壤组成与母质非常接近,腐殖质含量很少,地表多砾石,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47]。在项目区分布的土壤中,水分作用很明显,空间变异程度较大的土壤指标包括反映土壤有机质积累状况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含量和反映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

4.3.2 物种分布规律 物种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区划的根本,以主要的植物功能型为分类依据,包括因特殊地形、地貌和基质所形成的隐域植被和不同土地利用的栽培植被,考虑植物和动物区系地理成分与发生成分。在植物地理区系及区划上,研究地区跨经泛北极植物区的4个亚区,即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我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在研究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研究地区动物区系特殊而丰富,全区包括古北界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东洋界的蒙新区、东部草原区、西部荒漠区、华中区等多种区系成分[52]。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指标作为物种分布规律的划分指标:植被类型、植被区划类型、植物区系类型、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动物资源概况(分省)、动物区系类型、植物特有属的丰富度。

5 分区结果

根据上述的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荒漠生态系统采用干湿区、自然区和类型区3级区划制。分区过程中遵循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服务。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和 GIS模型定量结合的方法,将荒漠生态系统划分为4个干湿区、30个自然区和67个类型区,分区结果见图1。

图1 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区划结果Fig.1 Results of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for biodiversity in desert ecosystem of China

以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及英文字母分别作为一级干湿区、二级自然区及三级类型区的区划代码,以下对图中数字标注加以说明。

Ⅰ亚湿润干旱区

Ⅰ-1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

Ⅰ-1-a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盐碱地

Ⅰ-1-b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灌木荒漠区

Ⅰ-1-c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多汁盐生矮半灌木荒漠区

Ⅰ-1-d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丛生禾草草原区

Ⅰ-1-e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半荒漠、草原区

Ⅰ-1-f亚湿润干旱区中天山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Ⅰ-2亚湿润干旱区伊犁谷地

Ⅰ-2-a亚湿润干旱区伊犁谷地蒿类荒漠、山地寒温性针叶林

Ⅰ-2-b亚湿润干旱区伊犁谷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Ⅰ-3亚湿润干旱区塔里木盆地

Ⅰ-3-a亚湿润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极干旱区

Ⅱ-1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

Ⅱ-1-a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

Ⅱ-1-b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龟裂地

Ⅱ-1-c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灌木荒漠区

Ⅱ-1-d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高山岩屑

Ⅱ-1-e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风蚀裸地

Ⅱ-1-f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多汁盐生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1-g极干旱区塔里木盆地草本荒漠区

Ⅱ-2极干旱区祁连山地

Ⅱ-2-a极干旱区祁连山地风蚀裸地

Ⅱ-2-b极干旱区祁连山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3极干旱区马鬃山地

Ⅱ-3-a极干旱区马鬃山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4极干旱区昆仑山北坡

Ⅱ-4-a极干旱区昆仑山北坡高寒垫状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4-b极干旱区昆仑山北坡多汁盐生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5极干旱区河西走廊中东段

Ⅱ-5-a极干旱区河西走廊中东段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6极干旱区河西走廊西段

Ⅱ-6-a极干旱区河西走廊西段灌木荒漠区

Ⅱ-6-b极干旱区河西走廊西段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7极干旱区鄂尔多斯高原

Ⅱ-7-a极干旱区鄂尔多斯高原多汁盐生矮半灌木

荒漠区

Ⅱ-7-b极干旱区鄂尔多斯高原丛生禾本草原区

Ⅱ-7-c极干旱区鄂尔多斯高原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8极干旱区东天山

Ⅱ-8-a极干旱区东天山裸露戈壁区

Ⅱ-8-b极干旱区东天山灌木荒漠区

Ⅱ-8-c极干旱区东天山高山岩屑区

Ⅱ-8-d极干旱区东天山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区

Ⅱ-8-e极干旱区东天山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8-f极干旱区东天山矮半乔木荒漠区

Ⅱ-9极干旱区柴达木盆地

Ⅱ-9-a极干旱区柴达木盆地高山岩屑

Ⅱ-9-b极干旱区柴达木盆地风蚀残丘

Ⅱ-9-c极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Ⅱ-9-d极干旱区柴达木盆地矮半乔木荒漠区

Ⅱ-10极干旱区阿拉善高原

Ⅱ-10-a极干旱区阿拉善高原灌木荒漠区

Ⅱ-10-b极干旱区阿拉善高原草原化灌木荒漠区

Ⅱ-10-c极干旱区阿拉善高原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Ⅲ干旱区

Ⅲ-1干旱区内蒙古高原

Ⅲ-1-a干旱区内蒙古高原丛生禾本草原区

Ⅲ-1-b干旱区内蒙古高原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Ⅲ-2干旱区黄土高原

Ⅲ-2-a干旱区黄土高原矮禾草、矮灌木荒漠草原区

Ⅲ-3干旱区黄河上游切割山地

Ⅲ-3-a干旱区黄河上游切割山地草原区

Ⅳ半干旱区

Ⅳ-1半干旱区准格尔盆地

Ⅳ-1-a半干旱区准格尔盆地丛生禾草草原区

Ⅳ-1-b半干旱区准格尔盆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Ⅳ-1-c半干旱区准格尔盆地矮半乔木荒漠区

Ⅳ-2半干旱区青南山地

Ⅳ-2-a半干旱区青南山地裸露山地

Ⅳ-2-b半干旱区青南山地蒿草、杂类草高寒草甸区

Ⅳ-3半干旱区羌塘高原

Ⅳ-3-a半干旱区羌塘高原禾草、薹草高寒草原区

Ⅳ-3-b半干旱区羌塘高原高寒垫状矮半灌木荒漠区

Ⅳ-4半干旱区昆仑山南翼

Ⅳ-4-a半干旱区昆仑山南翼高寒垫状矮半灌木荒漠区

Ⅳ-4-b半干旱区昆仑山南翼风蚀裸地

Ⅳ-5半干旱区冀晋山地

Ⅳ-5-a半干旱区冀晋山地落叶灌丛区

Ⅳ-5-b半干旱区冀晋山地禾本、杂类草草原

Ⅳ-6半干旱区黄土高原

Ⅳ-6-a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禾本、蒿类干草原区

Ⅳ-7半干旱区呼伦贝尔草原

Ⅳ-7-a半干旱区呼伦贝尔草原丛生荒漠草原区

Ⅳ-8半干旱区冈底斯山地

Ⅳ-8-a半干旱区冈底斯山地蒿草、杂类草高寒草甸区

Ⅳ-9半干旱区东天山

Ⅳ-9-a半干旱区东天山农业植被区

Ⅳ-10半干旱区大兴安岭

Ⅳ-10-a半干旱区大兴安岭栎林、桦林草原区

Ⅳ-11半干旱区藏南山地

Ⅳ-11-a半干旱区藏南山地禾本、薹草高寒草原区

Ⅳ-12半干旱区藏北高原

Ⅳ-12-a半干旱区藏北高原高寒垫状矮半灌木荒漠区

Ⅳ-13半干旱区阿里高原

Ⅳ-13-a半干旱区阿里高原禾草、薹草高寒草原区

Ⅳ-13-b半干旱区阿里高原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区

Ⅳ-14半干旱区阿尔泰山山地

Ⅳ-14-a半干旱区阿尔泰山山地蒿草、杂类草高寒草甸区

Ⅳ-14-b半干旱区阿尔泰山山地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区

6 讨论

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生态区划的理论基础,已有的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为生态地理区划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次区划采用干湿区、自然区和类型区3级区划制。将这一区划与过去的区划相比较,可以看出,在高级区划中,沿袭了以往自然区划方案的总体思路,主要依据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即在划分温度带、干湿地区之后,再按地形因素划分自然区。其中,不同的是,考虑到荒漠的限制因素为水分,因此,在综合评估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的基础上,将干湿区作为一级分区。在干湿区的划分中,主要参考慈龙骏对于中国荒漠气候类型的划分。同时,本次区划在自然区的基础上,细致划分了类型区。类型区划分中着重考虑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服务的原则,主要选择了土壤基质及物种分布规律2个指标。在保证区内特征一致性及区域间特征代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类型区的细致划分可使荒漠生态系统的监测及价值评估能够落实在具体区域单元中,为后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奠定基础。

我国荒漠化地区地域宽广,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动物具有宽广的生态位且在相邻的不同生境间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而植物不仅分区更加明显,而且更符合地理分区;因此,本次分区在同时考虑动植物因素时,着重将植物分区作为主要参考。本研究是国内关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的首次尝试,在分区中的几点处理需要指出:一些生态类型不是聚合的,但是为达到区划的目的,根据经验对其进行了边界处理,使它们连成区和片;而一些很难与大的地貌类型连接成片、分布偏远的特殊地貌类型,在区划时没有考虑在内。

对于面积广袤的地域单元的划分,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和分布不完全一致,在同一区域单元内的一致性也有差异;所以,有些界限只能概括地代表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完全精确。因此,在进行后期的监测及评估中,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边界和斑块进行调整。本次分区并不是对我国地理区域的重新划分,而是通过区域划分为荒漠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估提供研究基础。本次对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区仅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还有待于专家们从科学内涵、原则、指标、分级组合与方法上提出修改、补充与批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工作。

正如前文所强调的,生态地理区划的目的不仅仅是生态区的划分,更应利用生态分区结果指导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育工作,促进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可为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宏观区域框架;因此,在分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了解各地区的基本自然地理和生物状况,摸清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并依据区域特征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为其长期动态监测以及评估生物多样性服务价值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可为因地制宜地合理保育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选择与改造、物种濒危机制及保育对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此外,还需更多关注人类活动对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感谢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专项——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www.data.ac.cn)提供相关数据。

[1]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synthesis report[M].Washington D C:Synthesis.Island Press,2005

[2]The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Biodivers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for ecosystem services[R].Cambrige:The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2007

[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4[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Ens.Biodiversity loss costs EU 450 billion euros a year[N].Environment News Service,2012-01-26(3)

[5]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Bailey R G.Delineation of ecosystem region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3,7:365-373

[7]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8]Bailey R G.Desig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for monitoring global change [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91,18:173-175

[9]Herbertson A J.The major natural region.An essay in systematic geography [J].Geography Journal,1905,25:300

[10]Merriam C H.Life zones and crop zones of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 D C: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1898

[11]Holdridge L R.Life zone ecology[M].San Jose,Costa Rica:Tropical Science Center,1967

[12]Udvardy M D F.A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s of the world[M].Morges,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1975

[13]Olson J S,Watts J A,Allison L J.Carbon in live vegetation of major world ecosystems[M].Oak Ridge: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3:50-51

[14]Olson J S,Watts J A,Allison L J.Major world ecosystem complexes ranked by carbon in live vegetation:a database[M].Oak Ridge: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5

[15]Matthews E.Global vegetation and land use:new high2resolution data bases for climate studies[J].Journal of Climatelogy and Applied Meteorology,1983,22:474-487

[16]Bailey R G,Hogg H C.A world ecoregions map for resource partitioning [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1986,13:195-202

[17]Bailey R G.Ecoregions of the Contiments(1∶30 000 000-scale map)[M].Washington D C: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1989

[18]Woodward F I.Climate and plant distrib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9]Woodward F I,Williams B G.Climate and distribution at global and local scales[J].Vegetation,1987,69:189-197

[20]Stolz J F,Botakin D B,Dastoor M N.The integral biosphere[G]∥Rambler M B,Margulis I,Fester Reds.Global Ecology:Towards a Science of the Biosphere.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89:36-37

[21]Prentice I C,Cramer W,Harrison S P,et al.Global biome model:predicting global vegetation patterns from plant physiology and dominance,soil properties and climate[J].Journal of Biogeogr,1992,19:117-134

[22]Box E O.Macroclimate and plant forms:an introduction to predictive modeling in phytogeography[M].The Hague,the Netherlands:Dr.W Junk Publishers,1981:258

[23]Box E O.Factors determining distributions of tree species and plant functional types[J].Vegetatio,1995,121:101-116

[24]Schultz J.The Ecozones of the world[M].Berlin:Springer,1995

[25]林超.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界线问题[J].地理,1962(3):81-89

[26]罗开富.中华地理志丛刊: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7]黄秉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J].科学通报,1959,10(18):594-602

[28]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J].地理集刊:自然区划方法论,1989,10(21):10-20

[29]任美锷,杨纫章.中国自然区划问题[J].地理学报,1961,27(1):66-74

[30]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1]侯学煜.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2]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3]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地理学报,1983,38(1):1-10

[34]李万.中国景观区划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82,2(4):358-367

[35]丘宝剑.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再论[J].地理学报,1983,38(2):154-162

[36]丘宝剑,卢其尧.农业气候区划及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7]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8]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1:1-22

[39]Wu Zhengyi,Wu Sugong.A proposal for a new floristic kingdom(realm):the East.Asiatic kingdom,its deline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C].Beijing: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98:3-42

[40]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1-86

[41]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2]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J].地理研究,1990,9(2):1-10

[43]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58

[44]解焱,李典谟,John MacKinnon.中国生物地理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10):78-81

[45]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报告[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0

[46]董光荣,吴波,慈龙骏,等.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沙漠,1999,19(4):322-323

[47]倪健,陈仲新,董鸣,等.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J].植物学报,1998,40(4):370-382

[48]倪健,郭柯,刘海江,等.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区划[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175-184

[49]慈龙骏,吴波.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J].中国沙漠,1997,17(2):107-112

An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for biodiversity in desert ecosystem of China

Wang Xijing1,Wu Xiuqin1,2,Zhang Yuqing1,2,Wu Bin1,2,Ma Qing1,Liu Bo1
(1.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100083,Beijing;2.Yanchi Research Station,751500,Yanchi,Ningxia:China)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s the basis for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In view of the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this study has applied experienced assessment and GIS method and based on some ecogeographical attributes limi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and vegetation,including climatic factors,such as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annual precipitation,moisture index,drought index;b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vegetation types,vegetation division types,florisitic types,fauna types,abundance of plant species,genus and endemic genus;soil factors such as soil types,soil organic matter;topographical factors as longitude,latitude and altitude etc.Based on the regionalization principle and ecogeographical attributes,the desert ecosystem was stratified into discrete geographical units of uniformity at 3 levels:wet district,natural area,type area.Based on this 3-class-system,the desert ecosystem was divided into 67 special type areas further.

biodiversity;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desert ecosystem;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arid area

2012-02-20

2012-08-01

项目名称: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课题“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201004010-04)

王玺婧(198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保育。E-mail:wangxijing_10@126.com

†责任作者简介:张宇清(1971—),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荒漠化防治、复合农林。E-mail:zhangyq@bjfu.edu.cn

(责任编辑:程 云)

猜你喜欢
干旱区区划荒漠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向荒漠宣战
南充市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荒漠水塘
荒漠之路上的三首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