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

2012-06-08 09:52杨翊周光涛刘经星张德清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头针痉挛性电针

杨翊,周光涛,刘经星,张德清



头针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

杨翊1,周光涛2,刘经星1,张德清1

(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十堰 442000;2.湖北东风汽车公司茅箭医院中医康复科,十堰 442012)

针刺疗法;头针;电针;中风后遗症;偏瘫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且痉挛往往是阻碍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针刺是目前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因其疗效确切,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研究也很多,选穴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近6年来,笔者采用头针配合拮抗肌肌腹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12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4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5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

2 治疗方法

医者先对患者进行抗痉挛体位摆放。患者取仰卧位,使患侧上肢肘关节伸直,平放于身体的侧面,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固定;下肢膝关节屈曲约90°~120°,腘窝下垫枕以保持膝关节屈曲位,但应使大腿后侧肌群暴露,以方便针刺。

2.1 头针治疗

取病灶侧(偏瘫肢体对侧)头部顶颞前斜线。常规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毫针4根,与头皮呈30°角进针,分4段,依次沿顶颞前斜线首尾相接透刺至帽状腱膜下,行快速捻转手法3 min,留针30 min。

2.2 电针治疗

上肢针刺点取肱三头肌外侧头肌腹点、肱三头肌内侧头肌腹点、桡侧腕伸肌肌腹点、指伸肌肌腹点、尺侧腕伸肌肌腹点;下肢针刺点取股二头肌肌腹点、半腱肌肌腹点、腓骨长肌肌腹点、腓骨短肌肌腹点、胫骨前肌肌腹点。以上针刺点均在相应肌腹的最隆起处,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同时取两点,两点间隔约2~3 cm,用0.35 mm×40~50 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此时上肢应出现腕背伸、拇背伸、指伸状,下肢应出现踝背伸、踝外翻摆动状,留针30 min。

所有患者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疗程间休息3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痉挛程度[2],临床痉挛指数CSI[3]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评定。Ashworth评分、CSI和ADL的评定于患者入院时均记录1次,治疗3个疗程后再记录1次。

3.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患者治疗后Ashworth评分及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0.05),提示上肢屈肌痉挛及下肢伸肌痉挛程度明显减轻,而治疗后的ADL评分明显增高(<0.05),说明患者整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有较明显的改善。

表1 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CSI痉挛指数和ADL评分比较(n=124)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5

4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在《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笔者在针刺过程中,选用偏瘫对侧(病灶侧)头皮针,实际就是巨针刺,而选用拮抗肌肌腹电针就是使“弛长”、“痿疲”的筋肉恢复正常功能,以达肢体阴阳经络调和为用。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肢体在低位中枢控制下出现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4],根据现代康复医学原理和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在痉挛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和控制痉挛,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有资料表明,任何疼痛刺激都可引起屈、伸肌的回缩反应,表现出屈肌和伸肌的痉挛[5]。有实验证明,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肌电图H/Mmax比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针刺痉挛侧穴位时的变化,即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更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6]。故本组临床观察,在抗痉挛体位下,电针针刺拮抗肌肌腹,避开对痉挛肌的刺激,提高了上肢伸肌及下肢屈肌的张力,试图纠正肢体屈伸肌群之间的紊乱关系,加之头皮针从中枢层面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下一步观察还可设置对照组,以便更深入地研究。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窦祖林.痉挛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42.

[3] 燕铁斌.临床痉挛指数: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J].现代康复,2000, 4(1):88-89.

[4] 訾明杰,刘保延,刘志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定标准述评[J].中国针灸,2006,26(8):599.

[5] 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5.

[6] 王国祥,李长宏.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48-250.

2011-06-30

杨翊(1967 - ),女,主任医师,E-mail:yangyi88166@sina.com

1005-0957(2012)03-0171-02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171

猜你喜欢
头针痉挛性电针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