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2-06-06 09:58
新一代 2012年4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语文教学

秦 莲

摘 要:新课程改革总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习。它主要包括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不是要求我们仅仅单纯的增设新的课程,而是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及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命。

关键词:活动式;语文教学;培养意识;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32-01

“活动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教育的“知行观”。荀子认为“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我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活动是认知的前提,将实践看作能力发展的契机。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活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活动为引发学习兴趣的契机,以活动为撬动能力发展的杠杆。

分组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组活动可以是定式的,也可以是变式的。

分组活动的定式:

其一,分工明确。包括组织明确(组长与组员),任务明确,过程明确,成果形式(书面的还是口头的,统一结论还是争鸣实录,等等)明确。

其二,活动到位。个体思考到位(“作”而后“合”),人人思考,尽力思考;合作互动到位(“合”而升“作”),有互补共享的努力(成果是否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

其三,培育产权意识。分组学习必须有组长集中汇报环节,组长汇报必须突出问题的解决人(我们的见解是由某某同学提出来的),充分地尊重与抬举发现者,使发现者得到成功感与自豪感,激活每个人心中以发现为荣的内在动力。

其四,着眼综合能力。除了提高学习能力之外,还有组织、沟通、分享、融合等技能,因而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做组长锻炼的机会。

其五,教师的活动需要到位,包括沉入学生当中,相机点拨,适时启发,推波助澜。

分组活动的变式,也因课程内容而定。《祝福》正好三处写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可分三组活动。《寡人之于国也》有三部分内容,则分三组活动。常用有效的变式有五种。

其一,竞赛式。不同小组面对同一活动目标,相互竞赛,看谁完成得快完成得好。教师或学生按时按质按量打分或评优。一般来说,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活动目标容易达成的可用这种分组方式。比如说明文、文言文等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资源,尤其文言教学中一词多意板块,用竞比式能较好的整合学生查阅的资料。

其二,互动式。每个小组接受相同的任务,讨论同一问题,先行小组交流,后由小组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集中全组智慧,到全班交流,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有一定广度、深度,需要深入、全面讨论的活动内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梳理与探究板块,用互动式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三,板块承包式。各小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活动目标,讨论不同的问题,先行小组解决,达成共识后推出一个优秀代表,面向全班报告。这样,各个组分别完成自己点上的活动,再从交流中接受面上的学习成果,以达到目标集中、节省时间、共享互补的收益。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篇幅长、内容多、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长课短教或一课两文等活动教学课型多用这种分组活动。

其四,对抗式。这种方式借鉴于辩论活动。当学生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产生分歧时,教师可用这种分组方式,将相同与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个阵列,展开论辩。在对抗中发现自己的破绽,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收效。在对李商隐《锦瑟》的教学中可以分小组进行对抗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潜能,收获精彩。

其五,答辩式。每个小组(人员由学习分工而定)的学生按要求预先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研究,作出相应的研究报告。活动中由该组学生作为课堂主讲,其他小组的学生凭借自己研究的体验与积累,对主讲者提出质疑,由主讲者作出解答。这种方式适合于具有一定基础的拓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的活动,必须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盲动,不是虚动,不是滥动。

适时,即分组合作一定要以学生个体充分的独立的有效学习为前提,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具备后,教师要留足时间(中心活动的思考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思考真正有得,交流才有资本,分组才有必要,合作才有价值。正如生活中的运动一样,剧烈运动前要作必要的热身准备。课堂活动之前,同样需要一定的预热,可以是课下提前做,可以是课堂临时做。

适量,即分组合作一定要把握好量。内容过于简单,活动过于频繁,满堂分组,合作划一,有热度,没有效度,那违背了分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有效的分组合作,一般一堂课设计一个中心活动,活动的目标必须是学习的重难点或特点所在,突破了此点,即把握了要点。一个中心活动可以设计2-3个环节(实践表明分组活动一堂课一般不过二),分成几段进行,阶梯状地渐趋高潮。活动的课堂要有起伏顿挫的节律,理想的“活动式”教学应有一个高潮出现。适度,既有量的适度,更有活动目标的难易适度。活动目标过大(空泛),学生不着边际,只能浪费时间;活动问题过难,学生深入不进,必然运动迟缓;活动过久,学生同样会疲劳,学习效率不高。活动是语文教与学的要素,但不是唯一,学语文应是静和动的结合。静,就是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去吸收,去思考,去感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动,就是学会交流、合作、探究。学语文,没有耐心倾听是学不好的。精彩的课堂当是动静结合的课堂。

活动式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动”的良好习惯。首先是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看书做题,写字答卷,不马虎、不苟且,兢兢业业。其次是培养学生干净利索的现代作风,干什么都有时间观念,力求又好又快。再次是培养学生善始善终、脚踏实地的精神,哪怕是一道练习,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不半途而废,不虎头蛇尾,始终瞄准更新更高的目标。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语文教学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