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法

2012-06-04 16:22彭正海
甘肃教育 2012年21期
关键词:导入途径数学教学

彭正海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入;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74—01

一堂好课,导入是重要一环,导入得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此归纳出七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导入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教师在引入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清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故事导入法

通过故事或典故导入,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想象的方法。如,在讲述勾股定理与平方根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有一次,伽菲尔德在散步时发现有两个小孩正在谈论着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身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见伽菲尔德走过去,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呢?”伽菲尔德答道:“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无法解释,心里很不是滋味。通过这个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三、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 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就可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类比。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演示导入法

即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投影、电影、电脑、课件等教具的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数学学科再认识的定位,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六、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直接阐明对学生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种导入法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操作导入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新知识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导入途径数学教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