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一则故事说:有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太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可主妇却想:鸡蛋能孵成小鸡,小鸡能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下很多的蛋,很多蛋又能变成很多鸡……主妇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越想越痛苦。
由此,我想到了佛家关于第二箭的故事。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历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弟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用今天的话说大意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会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担心不能照顾好小孩,等等。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这个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说最初身体的痛苦,好比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的区别就是:前者不受第二箭之苦。
可是,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能触摸到遭受第二箭之苦的心灵。
王倩因工作与经理发生争吵。事后王倩非常担心,争吵一定会让经理对自己产生不良印象,说不定会在工作中找自己的麻烦。于是,每次见到经理,王倩的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一次,偶然从经理身边路过,她发现经理阴沉着脸,以至于再见到经理时就感到非常不自然,严重影响了工作。后来没想到从同事那里才知道,经理不仅没有忌恨王倩,并且还表示道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原来是王倩想多了,才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赵婶丢了女儿刚给的几百元奖金,这笔损失难免让人痛苦。过后,赵婶久久地纠缠在这件事情上:我怎么丢钱了,这是多倒霉啊,怎么会这样呢?继而,还因为心情不好而影响了家务,影响了家人关系,增添了更多的痛苦。
玉华遭遇了失恋,自己所钟情的那个人不喜欢自己了。这怎不让人痛苦?而接下来玉华不断地咀嚼这痛苦,把这痛苦像病毒一样复制成了许多份。
刘凡遭遇了别人的恶意中伤,听说后内心感到很受伤。过后,刘凡依然心怀怨恨,心有不平,对此事久久地耿耿于怀……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有个“ABC理论”认为,由于人依据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最终便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就是说,决定人情绪性质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同样的道理,决定我们情绪程度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态度。由于消极的态度,我们就会对事件进行消极的加工,于是我们有了烦恼,就不断放大烦恼。因此,就有了第二箭和更多的箭刺伤我们。
人生的智慧就在于,不给自己制造第二箭。生活是有不如意,比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等,不如意其实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解决它们。这样,我们对生活中可能的第一箭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便真的遭遇了第一箭也会有积极的心态,不再去消极地放大。于是,虽然生活中依然有烦恼,有痛苦,也能通达明了,及时放下,让心灵免受第二箭之苦。
(作者为应用心理学研究员、心理咨询师)
(編辑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