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贺丹军
张阿姨退休三年,日子本应过得很舒服,但这三年来全身的疼痛,却让她痛苦不堪。开始的第一年,经常感到头顶、后脑勺发胀,脖子酸,不小心被冷风一吹就全身疼痛。第二年,出现持续的腰酸背痛和胸痛。最近一年,又感到肚子痛、小腹坠胀,两条腿无力,皮肤经常发麻、刺痛。先后到几家大医院,看了消化科、神经内科、骨科、皮肤科等,做过很多检查和辅助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西药、中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后来听了医生的多次建议,才不情愿地来到医院临床心理科咨询。
临床心理科医生根据张阿姨的叙述,结合相关心理测试,诊断她患了“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张阿姨将信将疑,按照医生的嘱咐,吃了半个月的药,顽固的全身疼痛竟然好了一大半,心情也明显好转。这么顽固的“疑难杂症”怎么会在临床心理科看好了呢?
医生告诉她,其实“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临床心理科的常见病,女性好发,主要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持久性疼痛、不适,患者感到非常痛苦,但对疼痛部位进行各种医学检查及化验,都没有器质性病变。最为典型的疼痛为头面部疼痛、腰背痛或慢性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可为模糊的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有时也会合并怕冷、皮肤发麻、针刺感等感觉异常。由于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让各科医生不易诊断。于是患者反復就医,重复检查,吃了不少药,却不见效果。这类疼痛与心理因素或情绪冲突关系密切,多数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心烦、失眠,并与躯体疼痛症状互为因果,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疼痛症状和不良情绪,与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功能下降有关,从而导致患者的痛觉和感觉阈值下降,变得敏感,容易感到疼痛。因此,治疗躯体形式疼痛障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服用提高大脑5羟色胺功能的药物,这类药既能治疗功能性疼痛,同时可以治疗抑郁焦虑。二是心理治疗。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虽然病痛是真实的感受,但身体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这些疼痛对生命、健康不会带来任何威胁。鼓励病人努力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保持从容的心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兴趣,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家人要协助患者建立亲和融洽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有助于患者摆脱疼痛,早日康复。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主任医师)
(编辑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