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鹏,魏春燕
(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可是在物质条件日益完善的现状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非那么乐观,他们应该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关注的一批学生。
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在青少年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日趋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本课题基于理论和现实基础,利用16PF对目标人群山西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索和汇总。在确定了根源特质后进行了心理干预,以此强化我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本研究从山西省不同地区青少年中选定目标人群5000人,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特质量表进行测试。卡特尔认为16个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内在基础因素,只要测出16项基础因素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程度,即可知他的人格特征。该测验包含的16个人格因素分别是: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C(稳定性)、因素E(恃强性)、因素F(兴奋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H(敢为性)、因素I(敏感性)、因素L(怀疑性)、因素M(幻想性)、因素N(世故性)、因素O(忧虑性)、因素Q1(实验性)、因素Q2(独立性)、因素Q3(自律性)、因素Q4(紧张性)。本研究对5000名青少年进行了16PF的测试,有效测试为4300人,我们对4300人的数据用spss13.0进行了处理。
表1 山西省青少年16PF各因子得分分布
注: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人数的单位是人,百分比的单位是%
人格结构得分分布表显示(见表1),我省青少年在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E(恃强性)、因素F(兴奋性)、因素H(敢为性)、因素I(敏感性)、因素L(怀疑性)、因素N(世故性)、因素Q1(实验性)、因素Q3(自律性)、因素Q4(紧张性)的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相对比较均衡,这说明我省青少年在这些因素方面的人格表现差异不明显。在因素C(稳定性)上低分人数较多,而稳定性低分者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在因素G(有恒性)上低分人数较多,有恒性低分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在因素M(幻想性)上高分人数较多,幻想性高分者幻想、狂放任性;在因素O(忧虑性)上高分人数较多,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在因素Q2(独立性)上低分人数较多,独立性低分者依赖、随群、附和。
表2 山西省青少年人格结构总体特点的统计
表2显示,我省青少年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均数在3.95~7.97之间,普遍处于中间水平。其中因素C(稳定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Q2(独立性)得分较低;因素M(幻想性)、因素O(忧虑性)得分较高。这说明我省青少年在情绪上比较容易激动、易生烦恼;对于人群及社会责任感不高;依赖性较强;易生幻想,任性。
表3 山西省青少年16PF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注: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我省青少年在因素C(稳定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Q2(独立性)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异显著;在因素M(幻想性)、因素O(忧虑性)上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显著。
综上所诉,结合表1、表2、表3的结果可以得出,我省青少年在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E(恃强性)、因素F(兴奋性)、因素H(敢为性)、因素I(敏感性)、因素L(怀疑性)、因素N(世故性)、因素Q1(实验性)、因素Q3(自律性)、因素Q4(紧张性)上的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我省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但是在因素C(稳定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M(幻想性)、因素O(忧虑性)、因素Q2(独立性)上得分普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综合这五个因素我们可以归结为自我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而这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提高这两个方面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与关键。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的过程。
1.被试:从2011年12月份开始,笔者从山西省某高中高二年级随机抽取三十个人,对30人进行了scl-90测试后随机分成两个组,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对照组。该实验在实验组中开展8次,每周二次,2次为同一个专题。
2.提升青少年人格的专项实验研究
(1)自我探索。在与青少年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普遍不高,因此首先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基础。青少年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深化自我认识,才能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此项辅导的三个活动为:我的一生计划、我的墓志铭、我理想中的生活。活动后,在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提高,并有意识的去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2)我爱我家。我们在活动中为了唤醒青少年对家庭的认识,设置了我的原生家庭、当我小的时候、家庭关系中的我、我爱我家四个活动,这个活动我们更多的采取了纸笔填写的形式,在他们的想法跃然纸上的同时也能保护他们的某些隐私。
(3)学会管理时间。为了帮助青少年认识管理时间的重要性,我们在这个专题里设计了主题为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做时间的主人两个游戏,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加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交流过程中,参与学生提到通过活动他们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而且也真正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时间。
(4)他人眼中的我。自信心训练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次专题由成长三部曲、孤岛生存、戴高帽三个游戏组成。活动中,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大家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并据此来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信心。
3.对照组的处理与解释
在本次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对照组没有进行相应的辅导,仍按原来的学习任务进行。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scl-90的比较
注:结果是(实验前分数-实验后分数)/实验前分数,结果大于50%为显效,大于25%为有效。
表4显示,通过实验,实验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因此实验是比较成功的。
表5 实验组实验后成员能力改变自我评价(X±SD)
表5显示,通过实验,实验组成员能力改变的自我评价比较明显,大家普遍认为对自我的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更有了信心,这样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独立面对。这也说明我们的实验是显效的。
:
[1]祝蓓里,戴忠恒.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常模的修订[J].心理科学通讯,1988,(6).
[2]李波等.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山西大中专学生常模的修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5).
[3]马士海.初中生16种个性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1995,(4).
[4]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叶弈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樊富珉等.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8]马士海, 时德兰, 景丽荣.初中生 16 种个性因素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 1995, (4).
[9]栾清明, 李玉梅, 景丽荣等.中学生 16PF 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J].1996,(1).
[10]薛艳.对优秀师范生人格特征的测试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