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2012-05-25 08:54张玉
卷宗 2012年3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机械灌输、教育方式“一刀切”、教育管理缺乏民主等问题提出的新思路,做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不仅与自身成长成才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祖国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且应该成为全党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假如离开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教育将无法立足,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向导,引导大学生自觉反思生活,享受生活并内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到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的研究过程中,科学的阐述了人的“全面素质自由发展”的个体本质以及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本质,并始终立足与人本身和人的现实生活。其中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论主要是指现实的、实践的人,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权利,全面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2]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体现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点和作用点,离开了生活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3]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不能脱离于生活之外,我们要将教育与生活密切的结合。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强调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理论与生活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生活世界的理性回归。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是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然而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育内容机械灌输

课堂教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主要是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忽略受教者的真实感受,受教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被灌输的知识。这种被动的接受不能调动受教者的内在积极性。最终也不能内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内容上过于强调政治教育,将本属于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这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脱离了实践只在内容上机械灌输的教育,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教育方式“一刀切”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培养标准,忽视大学生个体性差异,缺乏对大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发展方式权利的尊重。没有根据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是简单采用一个标准进行笼统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在表面,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心灵深处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因此,任何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教育让教育者与受教者无法产生心灵的碰撞,也难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教育管理缺乏民主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者,甚至是独裁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乏参与和质疑精神。这种局面让学生不敢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便会隔着一条鸿沟,两者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及情感沟通。在教育管理模式上,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因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能动性。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调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路探究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时,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主体性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人本论”,充分尊重个人主观能性的发挥,是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的。

(二)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教”不能代替教育客体的“学”,更无法参与教育客体的感悟与体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空洞乏味的理论,收效甚微。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满堂机械灌输的教育,将创新融入教育方式中,使理论教育的内容变成受教者易于接受的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取材,实现内容的具体化,丰富化。在教育方式上,具体问题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双方的双向交流。通过实际生活实现教育方式的新发展。

(三)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滞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消除现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强调,以受教者为主,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的目标。同时也注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让受教者在生活实践中体悟理性价值的真理性,在理性思考中把握感性实践的发展方向,最终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双方的双向交流,尊重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讨论科学而民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教育思路中,受教者与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与发挥也增强两者的互动性,两者彼此增进了了解,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2]陈跃.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9

[3]沈雪妹.谢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性回归——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J].江苏高教2003(4)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作者简介:

张玉,女,(1989-),湖北襄阳,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