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东
摘要:中国古代漆器工艺, 数千年来, 一脉相承, 历代精美绚丽多彩的漆器,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
关键词:洗砚池晋墓群;漆器;探析
洗砚池晋墓群于2003年发现并进行抢救性发掘,现已发掘2座墓葬。1号墓为双室墓葬,为山东已发掘汉晋大中型砖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东已发掘大中型砖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墓葬,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铜器、瓷器、陶器、漆器、铁器、金器及其它质料的随葬品25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22件。1号墓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葬制葬俗。同一墓葬埋葬3个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出土随葬品丰富而精美,为山东晋代墓葬中所仅见,此次发掘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随葬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漆器的数量也是较多的,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漆器中有朱书文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出土的漆器皆为生活用品, 其中饮食用具有壶、碗、盘、耳杯、勺, 梳妆用具有奁、盒等。
壶 木胎,直口微敛, 束颈, 圆腹, 平底, 假圈足。器表髹黑漆, 内髹红漆。外底部用朱漆书“十年李平上牢”六字。
碗木胎,直口,弧腹, 矮圈足。内壁髹红漆, 底髹黑漆, 外壁髹黑漆, 口沿下宽凹纹内髹一周红漆带。外底朱书“大康七年李次上牢”、“大康八年王女上牢”、“李山自用”、“趙生上牢”。
盘木胎,敞口, 浅盘, 斜壁, 平底。除内底外圈髹一周红漆外, 余髹黑漆。外底朱书“大康八年王女上牢”、 “官”字。
铭文均用朱漆书写在器物的外底部, 字体十分鲜艳, 书体为隶书。铭文中的“大康”即“太康”,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 太康七年即286年, 八年即287 年, 十年即289 年。“李74 考古文物研究次”、“王女”、“李山”、“趙生”、“李平”当是漆器制作者名姓, 也或是私营漆器作坊主名记。如“李山自用”显然是私营作坊主或制作工匠的用品, 这样的私人用品, 很可能是赠与墓主人的, 也可能是在产品紧缺的情况下, 将自用品售出的。漆器生产早在汉代就有国营和私营之分, 在漆器上书有姓名的当是私营漆工标记或私营商铺标号, 这种“物勒工名, 以考其诚”的制度, 自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种题铭表明了制作者的责任, 同时也是检验漆器质量的好坏和制作水平高低的标记, 以此促进漆器制作质量和工艺的进步和提高。铭文中后二字“上牢”,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出现在漆器上带有“上牢”的产品。“上”是标明这件器物是上等品, 产品非常坚固, 亦可指是某某人制“上得牢固”即粘合得牢固的优质品, 不是冒牌货。这正是反映了漆器作坊这门行业在汉晋时期数量已逐渐增多, 发展已十分兴旺, 每家作坊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写明标记, 这属于商品广告宣传之意。
东汉时期的“牢”, 到三国时期的“作牢”, 晋代的“上牢”, 五代的“真上牢”, 宋代的“真实上牢”,说明了漆器在各历史时期的商品特点,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 以及我国漆器官营与私营作坊的普遍存在, 其产品作为商品广泛地进入流通领域, 使漆器具备了明显的商业特征,在流通和竞争中故将商品标明为真正的上等好货, 这种带有现代商业广告的作法, 其用意就是标明制作的产品为货真价实, 真正的名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和朝代更替的频繁, 以及青瓷的成熟和日臻完善,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使漆器的数量有所减少, 带铭文的漆器更为少见。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中,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有:1984 年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出土的漆器, 部分漆器底部书有“蜀郡造作牢”、“蜀郡作牢”等字样, 表明这是蜀郡产品, 这是在漆器铭文中首次出现“作牢”字样。然而, 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的漆器, 又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发现, 它填补了晋代漆器工艺史的空白, 尤为重要的是在我国漆器铭文中首次出现“上牢”二字。这是一批有价值内容丰富的资料。为以后漆器铭文中出现的“上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隋唐时期的漆器品种不断丰富, 制作精美, 但从目前报导的资料中, 发现漆器中带有铭文的甚少。五代时期的漆器基本保持了晚唐特色, 但漆器中带有铭文的增多。如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中出土的漆器, 有一件书有“胡真”二字, 另一件书有“胡真盖花叁两”六字。常州等地出土的漆器上书有“魏”, 以及“并底盖柒两”等字, 还有的书有“魏真上牢”、“并满盖柒两”、“魏真上牢一两”等字。在漆器上出现的“一两”、“三两”、“柒两”等铭记, 或是指漆器用银的重量, 或是指漆器的卖价, 都表明了这些漆器已具有作为商品出售的商品特征。
在宋代漆器上, 带有铭文的更为普遍。如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 有19件带有铭文。铭文见有“已酉杭州吴上牢”、“丁卯温州开元寺东黄上牢”等。杭州老和山宋墓中出土的漆器中书有“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江苏武进出土的漆器书有“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丁酉温州五马钟念二郎上牢”、“庚申温州丁字桥巷廨七叔上牢”。这些漆器大多标明了制作的时期、地点和制作工匠的姓名或作坊名等, 对了解和研究宋代漆器的生产地和生产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临沂金雀山、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银雀山4号墓中出土的漆耳杯, 上有铭文“莒市”, 另一件有“市府草”戳76 考古文物研究记, 金雀山31号墓中出土的漆耳杯有朱书“莒”二字, 有的漆盘上刻有“莒”字。莒, 周代为莒国, 秦代置莒县, 西汉时设城阳国, 至今此地仍沿用莒县之名。根据漆器上的“莒”字, 临沂金雀山、银雀山出土的漆器, 即为莒地作坊制品。《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传》载:“莒有五阳之地。”注曰: “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其中的开阳,即今临沂城。临沂西汉时归属莒地, 必然受莒之控制, 因而制造的漆器上带有“莒”字。据史料记载, 临沂城始建于春秋末期。《左传·哀公三年》:“季孙斯、叔孙州仇率师城启阳。”这个启阳, 就是临沂城最早的名称。西汉时期为了避景帝刘启讳改名开阳, 东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 , 琅琊王刘京由莒迁都开阳, 琅琊郡改为琅琊国,自次临沂成为琅琊国都, 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西晋时琅琊封有四王, 始封司马伦, 后改为赵王。司马伷为琅琊王, 死于太康四年(283年) , 伷子觐立,薨于太熙元年(290年), 觐子睿立。司马睿15岁嗣父爵为琅琊王, 在位达27年,至317年南渡在建业(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成为东晋开国之君。
从出土的大量漆器证明, 汉晋时期的临沂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地方, 尤其是漆器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此时的漆器生产已不完全是一家一户的个体作坊生产方式,而是形成了官营与私营同时并存的格局, 并出现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作坊。因此, 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的漆器, 为临沂本地所造。据史料记载, 楚国的势力在春秋中期就曾一度进入沂沭河流域, 公元前582年楚自陈曾攻莒, 后于公元前431年进而灭莒。战国中后期, 楚灭越、鲁后, 便较长时间地控制了沂沭河流域。这里曾出土的“郢爰”、“陈爰”, 即是楚国的货币。由于楚国文化是当时南方列国文化中较发达的一支, 尤其是漆器制造业, 在战国时期已十分发达。所以, 它对这一地区的漆器制造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对这一地区的汉代墓葬形制、随葬器物, 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都受楚文化影响。综观我国漆器制造工艺的发展历史, 大致可以看出,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漆器后, 夏商周时期, 漆器制作工艺在不断的发展提高。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一个兴盛阶段。到了汉代, 漆器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漆器更加华丽, 成为鼎盛繁荣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漆器发展日臻完美。宋元明清时期, 漆器技艺仍在不断提高。中国古代漆器工艺, 数千年来, 一脉相承, 历代精美绚丽多彩的漆器,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