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凯文
摘要:本文从阐释主体性的含义和分析大学新生主体性的特点出发,进而从社会的角度、高校发展的角度、新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新生主体性培育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从高校课堂、高校管理和高校文化气氛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大学新生主体性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新生、主体性、培育
很多高校都注重对大学新生的教育,因为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直接关系到其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但在目前的新生教育中,高校更多地以灌输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注重教师、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新生的主体性地位。因而新生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大学新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在新生教育中加强对主体性的培育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一、主体性的阐释
1、什么是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王坤庆教授在《精神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什么是主体性?根据我国哲学界和西方哲学近代以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我们把人的那种永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称为人的主体性。它是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尺度之一 [1]。”通俗地讲,主体性是指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2、大学新生主体性的特点
按照主体性的定义,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其中能动性又具体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大学新生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高度的主体自觉性
自觉性是对自我的认同,同时也是对自我以外的物和人的把握。大学新生正处在自我认同形成的迅速发展时期,新生刚从中学上到大学,随着自主、独立的意识提高,怀着对大学的梦想,他们迫切想脱离高中时代的“个性约束”,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新生就是在认识、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出于对前途的思考,出于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新生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
(2)多元的主体选择性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面临的选择很多,选择的自由度也大得多,相应要承担的责任也增多了。同样,进入大学的新生,面临的选择很多,可以选修课程,可以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可以选择修学的年限…… 大学生具有多元的选择性,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将要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为有选择的自由就要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
(3)萌芽的主体创造性
“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成为活动主体;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离动物越来越远,主体性也随之越来越强[2]”,主体创造性是主体性最重要的特征,它是人类美的境界。大学新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往往提出一些“新奇”、“不合常规”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能加以很好的引导,新生很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培育大学新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培育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是社会的需要、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完善自我的基石。
1、培育大学新生主体性是社会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的社会,不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势必为社会所淘汰。在竞争性社会中,社会要求个人要有强烈的能动意识,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分析社会,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还要求个人有主动意识,不要等、靠、要,要主动地策划、实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大量充斥,一个人一生中将会面临很多很多的选择。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以什么方式来选择能使选择更趋向于合理,必然要求个人具有选择能力和选择意识。而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和意识时,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意识,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把大学生培养成“缺乏主体性的人既缺乏自我选择的意识又缺乏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被社会传统、社会习俗或他人的意志所奴隶,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被迫或盲目的[3]”这样的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民族和国家不创新就没有出路,而民族和国家要有创新靠的就是个人的创新,所以要求个人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参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教育不注重增加学生的主体发展是不可能适应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社会需要的[4]”。综上所述,培育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育大学新生主体性是高校发展的要求
正如教育家斐斯特洛齐所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5]。”高校教育如何让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为走出社会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再者,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教育更具体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正是主体性的表现,因此高校更要做好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工作。第三,目前高校新生的特点要求注重主体性的培育。目前,大学新生是90、00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个性高昂,他们有着很强的权利意识,而且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性和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要求高校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育大学新生主体性是个人完善的基石
个人要不断地完善自我首先得发挥主体性。正如科恩所说的:“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6]。”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较强自我认识的能力,选择的能力和创造力,他就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从新生阶段开始就要加强主体性的培养,多开展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教育等活动。
三、如何培育大学新生的主体性
1、高校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大学新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设置情景让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满堂灌”的上课方式。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7]”。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的“教是为了不教”。此外,高校的课堂教学还要注意保护和引导新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一切都比较陌生,可能喜欢发问,不时提出一些“怪问题”和“新点子”,教师要注意及时肯定和欣赏,不要错误地认为大一新生不可能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
2、高校管理要注意突出大学新生的主体性
高校管理要转变管理的理念,要变行政式的管理为服务式的管理,要让办事的程序有章可依,还要转变服务态度。高校管理要尊重新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有表达想法和意见的地方和途径。新生刚来到学校,尚未适应,提供给他们提想法和意见的地方和途径不仅能使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且还有助于高校改善管理。同时,高校还应让新生了解高校管理和办事的基本架构和流程,可让辅导员等人进行讲解,因为了解、知晓才能更好地办事和提意见。
3、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要突出大学新生的主体性
文化氛围的好坏是影响新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表现其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之中,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种非物质因素,浸润和熏陶身处其中的每个人[8]。文化氛围由物质氛围和非物质氛围组成,物质氛围如校园的建筑物等,非物质氛围如高校里的学术气氛等。而学生与文化氛围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关系其实就是主客体间的关系。如何让新生在高校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到主体的地位是高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要解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开放、包容、尊重的文化气氛能更好地凝聚、引导和激励新生。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觉的当代教育反思与构建[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5
[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06
[3]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3(3)
[4]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5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3
[6]伊.谢.科恩著,佟景韩译.自我论[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6
[7]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8]戚少枫.趋向大众化教育中的大学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J].理论导刊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