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动画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早期的“中国学派”动画艺术积极探索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在技术落后、经济拮据的状况下,坚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一大批具有本土风格特点的动画作品,一时间以“中国学派”享誉世界。
关键词:中国学派;动画艺术;发展轨迹
中国本土化动画艺术从二十世纪初的近一个世纪的创作发展中,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国产动画影片在本土化发展之路上有过辉煌的历史,许多影片在世界上频频获奖,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崂山道士》、《三个和尚》、《山水情》等一系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神韵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创意、造型、背景音乐上大量借鉴和采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坚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本土风格特点的动画作品,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中国学派”艺术的成功也对中国现代动画影片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与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一、20世纪20年代至1946年,早期中国动画的孕育与诞生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自己的动画作品,他的拓荒者和创造者是万氏兄弟。
1926年,受美国动画片启发,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大闹画室》,放映后即引起关注。随后又拍摄了《一封寄回来的信》、《纸人捣乱记》等作品,都是模仿欧美风格拍摄的。作品虽然粗糙幼稚,但终归是本土产品,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1935年,万氏兄弟在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配合下拍摄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摄制完成,此片首次将孙悟空形象搬上银幕,它是万氏兄弟早期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建国前夕至1957年,中国动画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动画事业系统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为中国动画的腾飞奠定基础的时期。这段时期我们见证了众多优秀动画作品的问世,也见证了中国动画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迁往上海,发展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主要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出一批优秀的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开始引起世界的瞩目。这一时期创造了中国动画创作史上的几个“第一"。如: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题材的动画片《谢谢小花猫》;1953年,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技术拍摄的《小梅的梦》等;
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拍摄成功,并首次在国外获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由他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成为新中国动画发展走向民族化道路的开山之作。1956年所创作的《神笔马良》也因为在“美术、音乐、人物、语言的每一刻画皆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民族气派”的成功,而成为中国学派动画的力作。
三、1957年至1966年中国动画创作发展日臻成熟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人才济济,技术领先,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中国动画开始转向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形式的尝试。
这段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产量高、样式丰富,动画艺术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本土化风格日趋成熟,创作出了一批至今依然堪称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杰出的优秀作品。中国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被尝试和利用以充实动画创作技巧,不同工种的动画专家在导演、剧本、造型、剪辑、音响等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出许多精品,题材多样化是这个时期中国动画电影生产的一大特点。1958年《猪八戒吃西瓜》创作成功,这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 1959年《渔童》、1961年《金色的海螺》都是当时剪纸动画的代表作品。
1960年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将充满中国意境与风范的水墨画搬上银幕,制作出具有中国传统风韵的水墨动画。1961年《小蝌蚪找妈妈》和1963年《牧笛》的相继问世,开创了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先河,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如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成为中国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国内外引人瞩目。它们的成功再次证明:愈有民族性,便愈有大众性,也就愈有世界性。
1961年到1964年“中国学派”拍摄了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动画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一部最重要的作品,至今看来仍不失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在背景音乐制作上又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和戏曲表演艺术巧妙的融入其中,演绎了一个光彩夺目、家喻户晓的美猴王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完全代表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传统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四、1966年至1976年,“文革”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动画创作的低谷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动画创作发展历程中一段停滞不前的岁月。大批动画作品被禁,动画事业急剧萎缩,一个蒸蒸日上、前途无限的“中国学派”受到时代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和意识形态都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带有概念化和僵硬化的特点,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创作水平。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东海小哨兵》、《小号手》、《金色的大雁》等。
“文革”特殊历史时期,间接导致了之后一段时期中国动画人才的青黄不接,使一批刚刚完善成熟起来的动画式样如中国经典水墨动画未被继续传承和发展。
五、1979年至1990年,中国动画的转型与繁荣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中国动画事业进入转型的繁荣发展时期。动画作品的产量明显增加,艺术手段有了大的进步,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都有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从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时间中,共生产了270多部动画,题材上继续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开始关注电视动画的创作,如《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等。与此同时,在注重本土化形式的基础上,更注重精神内涵的刻画。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在发展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同时,有意识的借鉴他国动画流派的优秀经验。如《三个和尚》中,阿达导演在进行剧本结构和导演构思上采用了西方电影中的创作模式,十分重视镜头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
六、1990年至今,中国动画在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的重新定位、探索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再加上欧美日韩动画作品的冲击,缺乏市场化操作的中国动画发展出现了缓慢趋势。国内动画行业面临许多关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中国本土化动画带入了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过程中的重新定位、重新探索时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为基础,坚持走“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同时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动画成功的创作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重新振作起来,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张红蕾(1975-),女, 河南开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和动画艺术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