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华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每位教者都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一名教者,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就是:教育教学面向学生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特长,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生成長。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把这种素质教育观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呢?这是近来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时常被新旧教育观的碰撞所困绕空间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下面,我粗浅地谈谈看法。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教育。历史教育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认识和情感的因素,当我们回顾历史,发掘、整理历史时,人的情感因素就会熔铸于客观历史过程中。所以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实现历史课的情感和价值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思想教育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来感受,也就是把情感因素自然融入历史知识教学。例如在讲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日战争这一节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讲叙,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斗争进行讲叙,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会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会融入历史知识的情感,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强向上的思想,还用得着用大道理来点化吗?所以,历史课上的思想教育是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提倡的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一直蕴含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需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但同时应把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们认识、接受,这非常益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应富有情趣,使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历史课不能上成干巴巴的说教课,但也不能上成“故事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要能动人、感人,但“情”的基础是历史的真实;历史课的“趣”,要能启人,趣要趣的幽默、智慧;“趣”的基础是历史的哲理。初中历史课,历史叙述中带着情节讲,这是教学形象化,符合低年龄为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中侧重于对情节的叙述,因为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在认知阶段,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适当的史实、资料、历史故事,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很有益处,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历史发展的大概过程,然后告诉他们通过什么样的书籍,去丰富已有的历史知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当然,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情节故事,但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教学的本质在于启智,说书的特点是消闲。诚然,说书讲故事也能蕴含一些道理,但它抓取人们兴奋和注意的是情节,而教学通过适当的故事情节抓取学生的是思辨。例如,我听过一节讲“十年动乱”的课程,教者在讲动乱的过程中,讲“红卫兵运动”中,讲叙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讲叙红卫兵的狂热,讲自己经历过的这一段的历史,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抓取住,这时,教者如果提示大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什么原因促成这样一场全国大动乱?它带来什么样后果?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空间,认知历史的空间,可以把教者前面讲的故事,深入本质来看看清楚,可惜那位教者只叙述了一些现象、故事,而没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所以历史教育侧重于历史情节叙述,但不能故事化,这于我的第三点阐述有密切的联系。
(3)初中历史教学还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就是一般思维过程在历史学科的运用,它富有学科的特点。思维训练同能力培养直接相联,这应当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能力培养之所以重要,因为它相对于史实、是高一层次的方法性知识,是形成历史观的必由阶梯。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历史认识层次的高低。虽然能力训练很重要,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历史课要上成思维训练课。对于初中学生,认识历史史实是一个“量”的过程,思维能力是一个“质”的转变。若训练思维能力之前,首先应掌握史实,所以我阐述的第二点与第三点是密切相关的。在我教学中曾做过尝试,截选了一课学生都熟悉的课程让学生准备进行讨论课,这一课讲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事,学生回答对武则天的评价时,答案五花八门,都是他们从一些故事、电视剧中了解到了武则天的一个面,从这里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武则天的历史史实认识不够,评价人物的分析方法不正确,而这些都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教者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不够。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是每位教师在每节课中应一点一滴地给学生传授,一步步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事物(人物)、正确看待事物(人物)、形成灵敏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觉得以上三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健康成长都很重要。就象一位学者说“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认识历史的观点、态度和方法,指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