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梅
摘要:如何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中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情绪体验中获得知识并且实践运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达到知、情、行三个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呢?近年来,我尝试运用“三环节”教学法,将心理健康教学的三个教学目标设计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方式和运作过程,以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目标;“三环节”教学法;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89-03
为了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近年来中职学校普遍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到课程表中,以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不是单纯地以传授心理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突出“学科活动”的重要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目前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采用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游戏、竞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就容易使活动偏离教学目标,游离于知识和技能目标外,从而使活动的价值丧失殆尽。所以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必须有一条主线贯穿,而这根主线就是教学目标,即由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三个目标组成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这三个目标的整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以认知和能力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指导下,使注重实践运用的三个目标有效的整合。我校从2005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我从优化教学环节着手,尝试将心理健康教学的三个目标设计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方式和运作过程,以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归纳了心理健康课“活动引入任务、主题—案例插入知识、方法—体验渗入实践、运用”的“三环节”教学法。即从唤起学生好奇心的活动入手,运用案例的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并在角色扮演、自我训练等体验活动中运用知识改变行为。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心理健康课的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开发认知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耐挫能力,学会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良好、积极、愉快的情绪。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在注重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同时,更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中从唤起学生好奇心的活动入手,运用案例的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积极构建知识,并在体验中运用知识改变行为的“三环节”教学过程是有效的。
二、中职生的认知特征
中职生既具有同龄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带有明显的职业学校的烙印。他们的社会化程度相对同龄的普高学生而言要高,他们具有广泛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则远远低于普高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思维上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中职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师在考虑教学活动时,要以简单、直观、生动的内容为主,切忌设计那些需要过多的逻辑分析、抽象论证的教学活动,否则他们不愿意也无能力参加。因此,使用“活动导入任务、主题—案例插入知识、方法—体验渗入实践、运用”的“三环节”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唤起中职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促进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改变行为。
三、“三环节”教学法的实施
1.活动引入任务、主题。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普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比较慢,但他们具有广泛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所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动机的环节在中职心理健康课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活动来引入教学任务(见表1活动形式及实例)。
活动导入任务阶段要求活动生动、活泼、简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注意转到学习任务上来。活动结束后,教师直接、清晰地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内容。这种方式言简意赅,可以促使中职生尽快地集中思考方向,非常适用于中职教学。
2.案例插入知识、方法。这个过程是教师通过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归纳讲解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关乎达到教学目标中认知目标的一个环节,是教学中核心的一环节。①筛选和呈现案例。在现行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主编:俞国良)中,每课以“心灵故事”的形式呈现一个案例,案例配以光盘,便于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但是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容易造成中职生的“视觉疲劳”。所以,在组织案例时我就从贴近生活和解决问题两个原则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的来源。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常用故事、新闻事件或者心理实验作为案例,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时代性和悬疑性,容易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引起关注。运用故事:中职生在自我认识、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实习就业等方面比同龄人有更多的困惑。对这些困惑,一方面他们常常不愿意向身边的人诉说,另一方面,朋辈的解答常常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尤其喜欢关注跟他们有类似经历的同辈的真实事例。他们希望从各类故事中寻找到引起自己困惑的原因、排解困惑的方法,或者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心理平衡或产生心理共鸣。例如在《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课中,我引用了“穷人为什么穷”、“五十年前的梦想”等故事作为案例展开讨论。引用新闻事件、专题报道: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社会化程度较高,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比较关心,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增强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我尝试将新闻事件引入心理健康课。在《神秘的性话题》一课中,我放映了“原职校‘90后女生交友不慎生下棕黑混血儿”的新闻视频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性话题。在《花季莫种相思树》一课中,我放映了《青春的颤音》的纪实片,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介绍心理实验:很多中职生对心理健康课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心理健康课就是心理学课,而心理学的知识都是非常高深的,所以他们期待心理健康课有意思一些,能获得一些其他学科中不能获得的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变得更有能力(比如说上了心理健课,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很有能力等)。心理实验往往带有很强的悬疑性,能很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呈现案例主要是为了提供学习的情景,引发思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标。我在上课时常用口头叙述、学生表演或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故事案例或心理实验案例,而新闻事件、专题报道则尽可能利用视频。总之,案例的呈现要让学生有真实感、悬疑感和冲击感。②组织讨论案例。呈现案例之后就要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讨论,开放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联系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畅所欲言。③归纳讲解。归纳总结学生对案例的讨论,穿插心理学知识的讲解。通过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从而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在《向快乐出发》一课,我用沃茨的油画《希望》为案例,让同学们讨论,给油画起名,然后归纳总结,讲解“艾利丝ABC”理论。
3.体验渗入实践、运用。如前所述,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由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和运用目标三个目标组成,只有实现三个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何一个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阻。如果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通过活动和案例的体验学生解决了“用什么态度学”(情感态度目标)和“学什么”(认知目标)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的体验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提升性,通过这个阶段的体验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做”(运用目标),这个环节常常包含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在活动设计时常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和竞赛、角色扮演、小测验或拓展性训练等的体验活动,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让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受,促使学生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感受,通过感悟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参阅表2)。
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总结深化来结束一节课。尽管心理健康课的结束可以不用像学科教学那样对所讲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但我常将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用一些名言警句、温馨提示等方式加以总结概括。
四、对“三环节”教学法的反思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三环节”教学法的一点实践经验。“三环节”教学法难点在于筛选和组织体验活动、案例,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比如:①教师平时应注意各种体验活动和案例的积累,以便在选用资料和案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②各种体验活动和案例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避免陈腐、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使用。③对引入活动和案例中的观点、事例必须严格考证,使之科学、实用、可信,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三环节”教学法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希望教育同行共同探讨适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