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姚兴存
摘要:在教育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本文以本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本三层次高等教育的存在问题、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原则及意义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思考,旨在寻找一套适合我国现行的本三层次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途径。
关键词:本三;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28-03
一直以来传统观念、政策导向等因素使得民办本科(本三层次)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科体系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本三教育为了生存,纷纷开始改变,有些成了本科学科体系教育的“压缩饼干”;有些把注意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有些则片面追求职业化,向高职教育靠拢,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办本科教育如何建立自己的特色,如何做出内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民办本科教育既不能成为普通本科学科体系的简化版,就是所谓的“压缩饼干”,也不能办成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课程体系优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融入科研元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存在问题
本三层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外部因素:社会的认知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就业过程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后的待遇较低影响学生就业。内部因素:课程体系目标模糊,对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课程体系割裂,学科壁垒严重;重理论教学,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和突破;校企合作机制不成熟;再加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推进。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1.更新理念,明确课程体系目标。思想、观念是属于潜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人的行为,包括决策、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等,都具有直接的起决定作用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单一的文化考核、单一的学历文凭,造成了许多弊端,企业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其社会的广泛需求超越单一的传统学科教育而倍受青睐,这是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须更新理念,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为民办本三教育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本科阶段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安排把自然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手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力学、机械原理、化工原理、电磁学、材料科学等)、工具性基础课程(数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作为表达工具的写作课程等)以及体现工程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等,使其获得均衡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和实训环节的设计,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及培养途径,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课程体系的目标是,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课程体系综合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不仅有利于消除陈旧知识、消除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使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课程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知识背景,便于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实践过程,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而且还有利于压缩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理论学习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训,为实践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不但要求知识的综合化,更应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渗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为此,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增加通识课程,拓宽课程体系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这种通识性课程可以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及其存在方式、探索形式、分析工具、运用方式以及价值表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包括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等。我国有人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提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大哲学”,培养“大智慧”的设想,就是把它作为各种人才都要通识的学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增设各种课程,来培养学生这种关键能力。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须修习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数学领域、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四大领域的9门课程。②纵向专业课程的综合化,采用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的课程组合。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倡导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要求课程设置也要体现综合化的趋势。我们学校提出,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这一“宽”、一“厚”的结合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门化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这两种趋势,是大学要面对的新问题。其实,“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与岗位技能的专门化要求并不矛盾,前者旨在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追求一个“广”字,后者追求与岗位接口的“专”字,二者是可以兼顾和统一的。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合理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二是要有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模式,注重实际应用。所谓“大专业平台加小方向模块”,是指专业的设置口径要大,每个大专业在培养的后期再分化为几个不同的小方向,各个方向共用一个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宽基础);在此基础上,各个方向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模块,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③提高学科基础课程的涵盖面,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原有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经过修订后新增加了“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农产品生物技术”等内容。将“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合并成环境保护学,两门课程的学时由原来的1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40学时,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感觉到该课程的重点更突出,针对性也更强了。学科基础课程由食品科学扩大到环境、生态,内容更加广泛全面。设置后,该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体现出综合性学科的特色。
3.以项目为载体,使本三教育融入科研元素。以学校自建工程训练中心等形式,提供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校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可以在学校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工程训练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方法和生产效率、质量管理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供项目工程训练。另外,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提供课程,以学生为主导的团队合作式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或现场工程师带领下尽早接触实际工程,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主讲教师每周联系实践教学点,了解和掌握学生实践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协助企业指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带培养,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
2006年曾经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打破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以能力目标为基础,设计每一课程和每一教学单元体系。笔者认为,本三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不能简单地淡化为职业教育模式,而应该是在职业教育基础上融入科研元素,使其具有职业教育基础并能在岗位中拓展自身。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主要观点:原有的学科课程有其优势,没有必要完全打破,现有的很多专业核心课和务实课本身也体现工作过程能力和岗位能力,课程改革可以走渐进式的改良道路。原有的学科课程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辅助教材,知识选择性讲授,重在能力实践,最后达到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周葆华,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123-125.
[2]骆焱平,朱朝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49(2):93-94.
[3]宋凤敏,李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13):174-175.
[4]孟宪平.简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3,(2):194-195.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王洪斌(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