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与大学

2012-04-29 09:47梁白瑜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学

摘要:农村孩子要不要上大学,今天成为一个被讨论的焦点问题,是与更为严峻的农村教育问题、“新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返贫论”等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同样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是造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显然认清问题的实质并举全社会之力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是造成良性循环的积极方式。

关键词:农村孩子;大学;新读书无用论;读书返贫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50-03

2009年1月初,新华社刊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寥寥数语表达了总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关切之殷和忧虑之深。虽说农村学生比重的下降与计划生育出生率降低有关,但与农村人口的减少不成正比,这是让总理忧心忡忡的真正原因,体现了心系农村的总理观察的敏锐度。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直是普通人家对教育所寄予的深切希望;在现代社会,对于城市的孩子,尤其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可能已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农村的孩子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是一家人的希望,也是孩子自己一生的希望。然而在“大学生贬值”和“新读书无用论”时代,对于农村孩子是否该上大学却出现了各种嘈杂的舆论。比如有一种公然发表的言论是:“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回不去家乡是悲剧”,其理由是“因为我们的地理环境包括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决定我们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既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就要保护我们中国的文化。他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而“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老头比我们有文化多了”;此外便是“上大学是要很大费用的,往往一个家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这些观点乍看振振有词,但细想却有许多问题。首先是把中国锁定在农业国,把农村视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从而认为农村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肩负与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可是,如果农村孩子不受现代大学教育,而是和先辈们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很难想象如何能传承中国文化,如何能迎接新的时代挑战。同样难以想象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蜷缩在现代化的农业国家而独存。所以,我们可以号召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继承和开拓中国的农业文化,但绝不能说农村孩子不要上大学。而究其实肩负和传承中国文化是城市和农村孩子共同的重任,不应该有双重标准,对农村孩子另眼看待或特殊要求。至于“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老头比我们有文化多了”,在科技和知识爆炸的时代,靠天吃饭靠经验劳作显然是最不可靠的;虽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中国就难以脱贫和走向现代化,君不见锐意进取的中国政府正倡导“城镇化”?那种看似把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孩子抬得很高的逻辑,根本上是一种知识垄断的深度不公和歧视。这将造成实质上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新迷信,也将造成事实上的新读书无用论。至于“上大学是要很大费用的,往往一个家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以及“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这些社会问题本不该由农村的孩子来负责,相反,应该是整个社会为农村的孩子负责,为农村孩子营造更公平更丰富的工作机会,而不是让这个残酷的现实成为“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依据。

在此,值得着重探讨的是“新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返贫论”两个焦点问题,而究其实这两个问题又是紧密相连的。虽然社会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但是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而农民这样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换来的结果又将是所谓“大学生贬值”。因此高考在即,竟有农村学子撰文发出这样的呐喊:我不放弃高考,就是对一家人的犯罪。文中阐明的现实是一个农村孩子上大学会把一家拖贫,而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又根本无法使家人脱贫。这里暴露的问题十分严峻而惨酷。一位曾到农村挂职的省城干部观察指出:农村现在已经是新“一座大山”,新读书无用论是在这座大山压迫下产生的情绪,首先城乡差距使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是种种社会不公和社会问题造成农村孩子举步维艰,甚至命运多舛。比如城乡分隔造成农村孩子上学所面临的困难,拆村校合并入中心校使少儿上学困难重重;没有好的学校资源好老师导致上不了好学校好大学;就业上的歧视及不公正造成没有好工作。这一切综合因素导致“新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返贫论”。农村举全家之力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勉强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对于整个家庭多年的投入仍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对于漫漫未来也看不到多少希望。可见,大学生日益贬值和大学收费日益高昂,使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失去了敲开大学之门的机会与动力。而这些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同样牵扯千头万绪,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是造成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的问题。显然,由此而得出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正是造成恶性循环的消极方式。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如果不上大学,更是输在所有的门外;除了留在农村延续祖祖辈辈古老的生活方式,还有就是进城做农民工。当然任何人没有权利轻视农民工,但是当有人抱怨农民工愚昧、落后、贫穷、肮脏时,从根本上说还是教育程度的问题。没有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真正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无数事实证明,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天赋素质绝无两样,只要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同样能够成为栋梁之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

诚然,今后大学生就业可能走向更加多元化,恰如新闻所报道,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操刀卖肉做屠户,有的洗手做羹汤当保姆,有的走街串巷卖红薯……大学笼罩在学生头顶的光环已经不再,学历回归到普通教育的范畴,而不必然与就业好、收入高、工作轻松挂钩。然而,有识之士指出:在美国一个管道工的工资不会比一个大学教授少,管道工依然得到社会的应有尊重。其实学历无所谓浪费,学历只是经历而已,已被供上神龛的学历被拉下来,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今天必须重新思索的问题,即使在农村也会听到不同的答案。当我问一位小学就因为家贫而辍学的农妇,农村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大学,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得上大学,不为大学只为懂更多东西。“只为懂更多东西”,简单、朴实而深沉。这使我们想起一首老歌《读书郎》:“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穷人要翻身呀,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那位农妇和这首老歌所表达的真知灼见和豪气冲天,大概就是“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老头比我们有文化多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们注意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这样一段话:“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回应温家宝总理的忧虑和呼吁,中央已经对民情和世情体察入微,并且制订了相应的政策。中央的政策特别指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这真像一场惠临中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及时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表明我们的政府是有担当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是由有良知的人所构成。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不再会被“双重标准”,不再会被“三六九等”。

虽然,孩子到底上不上大学,原本只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孩子该不该上大学,原本也只是每个人自己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绝不应该因这个孩子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而有不同的答案。它们的答案只能取决于这个孩子自身的天赋、兴趣与追求。然而,中国的古圣先贤孔子,其志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真正有心传承中国文化的今人自然应当以其志为志。

作者简介:梁白瑜,女,厦门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现就职于福建省永春县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的大学,我来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