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源义为声符字假借义的形声字字族例证

2012-04-29 05:31陈亚平
现代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李善玉篇声符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散见于古代典籍和训诂专著中的同声符字所构成的同族词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出4组形声字字族,进而对形声字声符假借义示源功能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声符示源假借义形声字

有的形声字声符有假借义,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杨树达先生在《造字时有通借证》中说:“今字之声旁无义者,得其借字而义明。”在该文中杨先生为他所举的假借声符一一求出本字。这一类声符的考证,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说文的重文来推求,当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重文有的是具体标明了的,如“搹”之重文“”,考证后,我们就会发现“鬲”假借为“戹”。有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据其它训诂材料考证出来,即《说文》不言重文而实为重文的,如“揕”实为“抌”之重文,据此考证出“冘”假借为“甚”。本文考证了从鬲得声、从益得声、从冘得声、从曷得声四组形声字的声符有假借义,并一一为这些假借义求出了本字。

一、鬲搹槅隔膈(“鬲”假借为“戹”)

鬲,《说文·鬲部》:“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鬲”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炊器。借为“戹”表“阻隔、阻塞”义。《说文·户部》:“戹,隘也。”张舜徽《约注》:“戹、隘双声,故许以隘训戹,隘本作,从,即嗌也。嗌乃咽喉,其处最小,因引申有狭隘义。”狭隘又引申有“阻隔、阻塞”义。“鬲”假借为“戹”,有“阻隔、阻塞”义,从“鬲”得声之字多有此义。

搹,《说文·手部》:“搹,把也。从手,鬲声。,搹或从戹。”桂馥《义证》:“《丧服》:‘苴绖大搹。注云:‘盈手曰搹。搹,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今隶变作扼。犹軶隶变作轭也。许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郑注《礼》云‘搹,扼也者,汉时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释古字,非于许有异也。” 张舜徽《约注》:“搹、搤音义并同。”搹之重文“”的声符“戹”有“阻隔、阻塞”义。

槅,《说文·木部》:“槅,大车枙也。从木,鬲声。”《段注》:“枙当作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与轭同谊。”《释名·释车》:“槅,扼也,所以扼牛颈也。”

隔,《说文·阜部》:“隔,障也。从阜,鬲声。”《广韵·麦韵》:“隔,塞也。”《文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李善注引《说文》:“隔,塞也。”

膈,《玉篇·肉部》:“膈,胸膈。”《释名·释形体》:“膈,塞也,隔塞上下,使气与谷不相乱也。”

二、益搤嗌缢齸(“益”假借“戹”声)

益,《说文·皿部》:“益,饶也。”“益”本义为“水从器中漫出”。假借有“阻隔、扼要”义。《释名·释州国》:“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险阨也。”《晋书·地理志上》引《春秋元命苞》云:“益之为言阨也。”按“阨”即“”之隶变,即“阻塞、阻隔、扼要”之义,“益”也假借为“戹”,从“益”得声之字多有“阻塞、阻隔、扼要”之义。

搤,《说文·手部》:“搤,捉也。从手,益声。”张舜徽《约注》:“搤之言阸也,谓以手扼之其喉以阻塞通气之道也。凡云‘搤其亢‘搤其咽,皆是也,引申为凡捉持之称,故其字从益,犹从耳。即嗌之籀文。”《集韵·卦韵》:“搤,扼也。”《汉书·刘敬传》:“不搤其亢。”颜师古注:“搤与同,谓捉持之也。”

嗌,《说文·口部》:“嗌,咽也。从口,益声。”《段注》:“嗌者,扼也。扼要之处也。”《释名·释形体》:“咽,又谓之嗌,气所流通扼要之处也。”《方言》卷六:“嗌,噎也。秦晋或曰嗌。”《庄子·庚桑楚》:“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成玄英疏:“嗌,喉塞也。”陆德明《释文》:“ 李音厄,谓噎也。”

缢,《说文·糸部》:“缢,经也。从糸,益声。”张舜徽《约注》:“缢之言嗌也,谓以绳索系束于咽嗌处也。嗌籀文作,上象口,下象颈脉理也。缢字从益,犹从耳。从糸从,亦可以会意说之矣。”《玉篇·糸部》:“缢,自经也。”《释名·释丧制》:“县绳曰缢,缢,阨也,阨其颈也。”《公羊传·僖公元年》:“桓公召而缢杀之。”陆德明《释文》:“缢,一本作搤。”

三、冘抌(揕)沈酖眈妉(媅)黕(黮)(“冘”假借为“甚”)

冘,《说文·冖部》:“冘,淫淫,行貌。”本义指行进。“冘”借为“甚”表示“深”义,《说文·甘部》:“甚,尤安乐也。”《段注》:“尤甘也,引申凡殊尤皆曰甚。”“殊尤”即表示程度深,《吕氏春秋·知士》:“王之不说婴也甚。”高诱注:“甚,深也。”“冘”假借为“甚”,从“冘”得声之字多有“深”义。

抌(揕、),《说文·手部》:“抌,深击也。从手,冘声。”《段注》:“刺客列传:‘右手揕其匈。揕即抌字。”字亦作“揕”。《广韵·泌韵》:“揕,击也。”《读书杂志·史记第五·刺客列传》:“右手揕其匈。”王念孙按;“揕之为抌,犹湛之为沈也。”字亦作“” 《说文·殳部》:“,下击上也。从殳,冘声。”王筠《句读》:“,抌一字。”《广韵·寑韵》:“,深击。”

沈,《玉篇·水部》:“沈,没也。”《集韵·侵韵》:“沈,溺也。”《后汉书·郭太传》:“而沈阻难征。”李贤注:“沈,深也。”《汉书·刑法志》:“除山川沈斥。”颜师古注:“谓居深山之下也。”

酖,《说文·酉部》:“酖,乐酒也。从酉,冘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嗜色为媅,嗜酒为酖。”《广韵·覃韵》:“酖,嗜酒。”《慧琳音义》卷三十“酖醉”注引《考声》曰:“酖,爱酒不已也。”按,酖,即是指沉溺于酒中,深深迷恋酒。

眈,《说文·目部》:“眈,视近而志远。从目,冘声。”《段注》:“谓其意深沈也。”《集韵·感韵》:“眈,虎视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眈眈帝宇。”李善注:“沈与眈音义同。”《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尔乃丰层覆之眈眈。”张铣注:“眈,深邃貌。”

妉(媅),《尔雅·释诂上》:“妉,乐也。”邢昺疏:“妉,乐之久也。”邵晋涵《正义》:“妉者,《说文》作媅,乐也。《诗》释文引《韩诗》云:‘妉,乐之甚也。”字亦作媅,《说文·女部》:“媅,乐也。”《字林考逸·女部》:“嗜色为媅。”《广韵·覃韵》:“媅,淫过。”按,沉溺于女色谓之“妉”,犹沉溺于酒谓之酖也。

黕(黮),《说文·黑部》:“黕,滓垢也。从黑,冘声。”《广韵·感韵》:“黕,黑色。”《文选·潘岳〈藉田赋〉》:“翠幕黕以云布。”李善注:“黕,黑貌也。”吕延济注:“黕,色之深也。”字亦作“黮”,《广雅·释器》:“黮,黑也。”王念孙《疏证》:“黕,义与黮同。”《说文·黑部》:“黮,桑葚之黑也。”《集韵·琰韵》:“黮,黑甚也。”《文选·左思〈魏都赋〉》:“榱题黮,阶阝盾嶙峋 。”李善注引《声类》曰:“黮,深黑色也。”

四、曷揭碣竭楬偈(“曷”假借为“桀”)

曷,《说文·曰部》:“曷,何也。”“曷”本义为表示疑问的代词,借为“桀”表示“高”义。《说文·桀部》:“桀,磔也。”张舜徽《约注》:“桀之言乔也,乔者,高也。此象二人高出木上之形。‘磔也其训,非其本义。”《诗·卫风·伯兮》:“邦之桀兮。”《毛传》:“桀,特立也。”“曷”假借为“桀”,从“曷”得声之字多有“高”义。

揭,《说文·手部》:“揭,高举也。从手,曷声。”张舜徽《约注》:“高举谓之揭,犹负举谓之竭,特立之石谓之碣,禾举出苗谓之耳,凡从曷声字多有高义。乃借曷为桀也。”《广雅·释诂一》:“揭,举也。”王念孙《疏证》:“凡物之上举者皆谓之揭。、碣,义并与揭通。……竭、揭、桀并通。”《文选·何晏〈景福殿赋〉》:“于是揭以高昌崇观。”吕向注:“揭,特高貌。”

,《说文·禾部》:“,禾举出苗也。从禾,曷声。”王筠《句读》:“谓禾之翘然高举者出于众苗也。、竭同音,故有举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穗初出茎,如揭而未垂也。”《广韵·曷韵》:“,禾长也。”

碣,《说文·石部》:“碣,特立之石。……从石,曷声。”徐锴《系传》:“碣,高举之貌。”《玉篇·石部》:“碣,特立石也。”《汉书·扬雄传》:“碣以崇山。”颜师古注:“碣,山特立貌。”

竭,《说文·立部》:“竭,负举也。从立,曷声。”徐锴《系传》:“负而立也。”《段注》:“凡手不能举者,负而举之。”张舜徽《约注》:“竭之言揭也,谓高举在肩背也。凡物高举在肩背者,持出显见,故谓之竭。”《广韵·薛韵》:“竭,举也。”

嵑,《正字通·山部》:“嵑,山特立也。”《后汉书·贾融传》:“封神丘兮建隆嵑。”李贤注:“嵑,亦碣也。”

楬,《说文·木部》:“楬,楬桀也。从木,曷声。”《段注》改作“楬橥也”。徐锴《系传》:“楬,举也。”《玉篇·木部》:“楬,有所表识谓之楬橥也。”《周礼·秋官·蜡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伏而置楬焉。”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楬,欲令其识取之,今时揭橥是也。”按,“楬”为高出地面以作标志的木桩。

偈,《广雅·释诂二》:“偈,健也。”《广韵·薛韵》:“偈,武也。”《玉篇·人部》:“偈,武貌。”按,偈也表示高挺之义。《文选·宋玉〈高唐赋〉》:“偈兮若驾驷马。”李善注引张铣曰:“偈,挺举也。”

通过对以上几组形声字的考证,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结论:“鬲”假借为“戹”,有“阻隔、阻塞”义,从鬲得声之字多有此义;益也假借为戹声,从益得声之字多有“阻塞、阻隔、扼要”之义;“冘”假借为“甚”,从冘得声之字多有“深”义;“曷”假借为“桀”,“从曷得声之字多有“高”义。实际上我们同时发现,从戹得声之字如軶、、呝、阸等亦有“阻隔、扼要”义,从“甚”得声之字如“揕、媅、黮、葚(椹)、湛”等亦有“深”义,从“桀”得声之字如“嵥、榤、滐、杰”等亦有“高”义,因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详加考释。

参考文献:

[1][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清]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

[6]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2.

[7]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C].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榻榭连.积微居小学述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陈亚平四川绵阳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21709)

猜你喜欢
李善玉篇声符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文选》李善注引乐书考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从班昭《幽通赋注》看《文选》五臣–李善注的价值
英文摘要(Abstracts)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本家侄不敌邻家妇
本家侄不敌邻家妇
罕见韵书《声均表》古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