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
摘要: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四大误区;五大目标: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1-0109-06
一、中国学者认识比较文学的四个误区
就目前而言,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异同论。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比较文学”.就是比较分属于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两个作家、两部作品或者两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同与异,甚至同一个民族与国家里的不同的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只要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同与异,并涉及到背后的一些原因,比较文学研究也就大功告成了。于是,有人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阿诗玛》与《格萨尔王传》进行比较,某一时期,如此题目的论文不在少数。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能够找到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一篇比较文学论文的写作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资料显示,这是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一种普遍认识。那样一些对于比较文学学科没有真正了解与理解的人,似乎都是这样的看法。其实,这样的比较文学论文不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学术理念来说,多半与比较文学的本义无关。因为这样的对两种文学现象的认识采取一种比较的视角与方法,在人类的历史上自古就有,并不是比较文学学科产生以后,才发生的文学批评事实:这种对人类文学史上的一般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只是一种机械的、想当然的比较文学研究,体现的是一种为比较而比较的比较文学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它缺少任何真正的学理性基础,在方法论上也没有体现出一种基本的立场与观念。我们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及一些与文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没有学习比较文学课程或者开始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时候,基本上都有类似的认识;他们所写作的有关比较文学的论文,基本上是属于比较两者异同的范围。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与认识一门学科是何其艰难!有的学生写的关于《老人与海》与《红岩》传播学比较分析,
《红楼梦》与《追忆逝水年华》家族角度的比较分析。就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初学文学的人那里是大有市场的,并且比较稳定。这样的基于异与同的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做,但是,对于真正有出息的学者来说,我们的研究一定要有特定的文化与学术背景,并且要能够说明自己之所以选取该研究题目的根本原因,以及这样的研究最终可能会得出的结论。可以这样说,上述对于比较文学的基于异同论的认识。表明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最浅层次认识。体现了一般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观念.在社会上与文学界影响甚大。在中国学界存在多年的、基于同与异的比较文学认识论,已经产生了多么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误导了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理解.这种似是而非的比较文学认识论,对中国比较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在西方也是存在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对于比较文学的批评,也与此相关。但那已经是一种历史的事实,与我们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误识没有很大的关系了。我们关注的是当代中国人如何认识比较文学,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前景.关系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学科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比较文学主要就是研究比较文学的理论问题、比较文学的“中国化”问题、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也许可以研究其他问题,但首先是要研究与探讨有关学科发展的理论与构想的问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从总体上来说比较文学学科与比较文学研究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其理论在西方国家发展得比较充分,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只要我们能够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并且能够在文学研究实践中加以运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也就建立起来了;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一直以来基本上是靠理论领先于其他学科的.并以此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中国比较文学要得到发展,首先要注重对于理论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如果能够发展出自己有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就可以与西方比较文学学派进行对话.甚至可以平起平坐了。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理论研究,于是,中国学者纷纷讨论比较文学如何才能“中国化”、中国比较文学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未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如何才能得到发展等宏观问题。不能否定这些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然而它们不是一般初学比较文学者与涉此不深的学者能够进行有效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与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如此研究取向,加上30多年来中国学界普遍存在的其他一些根本原因,导致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空洞化”倾向。西方比较文学历史上已经有三大学派.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得到国际承认,也确实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派,所以比较文学的中国化与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自然有其合理性②;然而,中国比较文学要得到发展与国际学界的认可,需要建立在对有关问题进行扎扎实实探讨的基础上。如果说“异同论”的误区主要存在于一般读者与社会上,那么学科论的误区则存在于学术界甚至是比较文学界,有的甚至是著名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也体现了这种误识与误解。正是因此,许多中国学者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或者说许多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比较文学界的一些杰出学者都是这样做,并且也都倡导研究这样的问题,谁还能表示怀疑呢?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比附论。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跨越两种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现象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两者之间,只要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就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因此,在当代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不少诸如“中西古典悲剧”、“中西古典神话”、“中西民间童话”、“中西叙事诗与史诗”、“中西家族小说”、“中西爱情小说”、“中西爱情诗歌”等题目的论文,有的论文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收入一些重要的年鉴与选本。其中有一些论文与论著因为在中西文学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与平等对话,也是很有意义的。有的学者做得不错,撰写了亚里斯多德与刘勰文艺思想的比较分析、柏拉图与庄子诗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华兹华斯与陶渊明诗中自然山水意象的比较分析、柯勒律治与李贺诗歌审美艺术的比较分析、李清照
与狄金森抒情诗中爱情主题的比较分析,如此等等,对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有根有据,发现与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体现了一代学者的学术眼光与深厚功底。然而。也有许多论文比较的是在两种文学现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作家与作品.只是找到一些相似点就匆匆忙忙地进行比较研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任何结论。平行研究本来是基于审美的.但一些论文的作者没有对于作品的阅读与审美过程.就开始对一些相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一段时间之内这样的比较研究论文非常流行,似乎这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的还认为这些宏观性的比较研究就是中国比较文学新阶段的标志。这种x+Y的研究,就是我们所说的“比附论”。从150多年来国外已有的比较文学实践来看,比较文学研究的确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比较文学具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与研究的角度及研究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是找到一点相似性就进行比较,那就只能是流于浅层次的比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这样的比较研究其实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学理基础在于“可比性”,平行研究的起点在于艺术审美;如果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没有可比性,那就不能进行比较研究.如一块石头与一只狗,一棵树与一滴水,不是同一类型的东西,没有任何可比性存在.自然不能扯到一起来。而“可比性”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并且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是同时存在的.这才具有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是通过对于作品的审美阅读而发现的,不是一种印象与外在的观察,并且是通过作者自己的阅读才可能实现。而上述“比附论”作者往往缺失审美阅读,也就没有真正的审美发现。没有真正的审美发现就没有做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条件,因此,“比附论”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在方法上是行不通的。在结论上是不可靠的。“比附论”与“异同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回事,其实是不同的现象.所以我们分别加以表述。
第四,扩展论。所谓“扩展论”是指中国比较文学界存在的一种将比较文学研究范围无限扩大的倾向.凡是自己认为与比较文学相关的内容都纳入比较文学研究,让比较文学大到无所不包的形态,其实是侵占了别的学科领域。有学者认为文学的问题在本质上来说属于文化的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研究。正是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是作一点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意义不大。于是,一些学者总是将比较文学导向比较文化,让比较文学研究失去了文学内容,成了一种大而化之的比较文化的研究。有的学者热衷于做“跨文化”的研究,有的学者甚至要做“跨文明”的研究,有的学者热心于“跨学科”的研究,因此,跨来跨去,最后还是回避不了文学本身的问题、文学审美的问题。自从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来,从“影响研究”到“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从“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从“跨文化”的研究到“双向阐发”研究再到“跨文明”的研究,走过了一条不断地扩展化的道路。这种无限扩展论的结果,是将20世纪的西方文论、所有的文学理论以及哲学与语言学理论等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全部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这样做的结果是取消了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让比较文学消失了自己的学科特征。这不是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推动,而是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破坏。比较文学有没有边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没有自己的特定对象?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需不需要有自己的特定对象?我认为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在于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没有哪一门学科只有只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只为自己这门学科所用,研究方法可以为所有的学科所运用。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引人关注.不在于它使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而在于它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学科对象,就是文学间性的存在,即本身存在文学间性的文学现象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因此,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间性现象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特定对象与具体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比较文学的“扩展论”是存在问题的.正如西方比较文学的“扩展论”会导致危机一样,这条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解决的五大问题
世界各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不同的目标与责任,比较文学的历史就是这样构成的;那么。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我最近一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一门学科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较文学也不能解决别的学科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要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其他学科的学者所无法解决的,而只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才能解决;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圆满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
第一,解决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的特点问题。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中国文学具有什么样独立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学具有什么样的艺术路径?只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对此能不能够清楚地认识与科学的理解呢?我认为很少有这种可能性。英国文学或者美国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总体特征、什么样独立的发展道路、具有什么样的艺术传统?英国或者美国只研究美国文学或者英国文学的学者自己能不能够认识到呢?我认为也不具有可能性。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自己要认识自己的特点是不容易的。只有将一个对象放在与他者的比较中,才能清晰地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其优势与特点才可能从总体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如果自吹自擂,说现代中国的作家取得如何了不起的成就,或者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自吹自擂。说中国古代的小说取得了如何伟大的成就,其实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外国学者来看,远不是那么回事。到目前为止,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没有一个中国作家的全集译成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呢?只要有人提出这一个问题.就可以让中国现当代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无话可说。然而.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对比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特点.一切就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如果将西方的十四行诗与中国古典七律诗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格律诗的相似与差异,其在体式上的特点与音律构成上的特征,不言自明;两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自产生了许多一流的诗人诗作,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从艺术体式到艺术审美意象都具有可通约性,同时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构。如果将中国古代的叙事诗与西方的史诗相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有许多短小的叙事诗,但具有抒情的特点;而西方的史诗则高度发达,与小说具有许多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将华夏各民族的史诗一并纳人中国文学范围,则可以与
西方叙事诗或者史诗相提并论,但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缺少可比性。所以,只有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纳入同一学术平台,以比较文学的视野与方法来观察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特征才凸显出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才产生了联系。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建立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基础之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没有办法认清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特点,那么各自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法体现。中国学者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首先是要有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因此对中外文学的认识与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学者做比较文学研究不可不关注中国自己的文学,同时也不能忽略对除中国之外的各国文学特点的认识与价值意义的追寻。
第二,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问题。各国的文学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文学是不是只是单纯的艺术层面的东西?文学的发展除了时代与社会历史背景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学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文学的发展是不是受到了自19世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起来以后的强大影响?如何将文学放在一个更大的艺术、文化与学科系统中来看待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与成长道路?这就需要我们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艺术本体的构成与艺术技巧的构成体系。因为文学虽然首先是一种审美的艺术,首先是语言与艺术层面的东西,但其他种种因素的构成与影响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其他思想与文化因素,我们在许多时候就无法准确地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有的学者提出跨学科研究不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真正的比较文学学者并不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其他学科与文学的关系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那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可以研究这个方面的内容,那么他们也就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这样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不是所有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论文都可以算作比较文学,这有一个重心与落脚点的问题,即你的研究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认为,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他们对文学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是有价值的,这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与主要对象,而研究文学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影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也许当初的美国学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当时提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双向的研究。而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并不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一般关系.也并不关注文学与其他所有学科的双向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来研究文学与其他所有学科的双向关系,现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数以千计的学科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如何研究呢?当然,有的学科与文学的关系比较近.而有的学科离文学的关系则比较远,有的学科也许与文学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比较文学要研究的其实只是其他学科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是对作家与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要求研究的对象是文学现象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现象,研究的目的是要说明文学问题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也是文学研究的方法,首先是审美批评与文本分析的方法。最近30多年在西方兴起的生态批评、环境批评与空间批评,其实就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我们最近几年所提倡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政治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其实就是标准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有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个方面的研究.但他们已经是跨越界限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本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他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参与,但研究一定要是文学问题;从前钱学森等人研究文学对其他学科所产生的意义,我认为那不是文学研究,自然就不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只要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认识到探讨与解决其他学科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无论是中国文学史还是西方文学史都一再地说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历史、地理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虽然对其他学科也产生过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且是通过人的中介而发生的:而每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往往会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最远的可以推到伦理学与哲学,最近的可以推到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甚至有的学者还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伦理需要,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我认为人类的伦理观念与思想对于文学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既然其他学科对文学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如果只从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无法得到解释的,那么,从其他学科角度研究文学,无论是对于文学来说还是对于理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此的文学研究并不是出自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而是出自于人们对于真理的寻求与探索,所以.虽然有学者反对将跨学科研究列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与探讨文学问题却不可逆转地成为了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并且高度综合的时代,如果不关注其他学科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那自然是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也失去了发展自己有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有利时机。所以,其他学科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就这样成为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第三,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表明,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既是人类的世界主义意识觉醒的结果,也是世界文学观念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没有能够建立起一种世界文学的观念,我们的眼光没有达到一国文学与一民族文学之外.或者说没有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自从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这种新观念以后,人们才真正地认识到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区别了;当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的“世界文学”概念以后,
“世界文学”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才开始真正地形成,不过到现在为止,世界文学的时代进程也没有能够完全完成,但许多人相信我们已经进入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共生共存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初步进入了世界文学的时代,但真正的世界文学观念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能不能建立起来,世界文学的时代能不能够真正地到来,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与需要完成的一个目标。只有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才能让人们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世界文学观念,也才能进一步地探讨比较诗学与共同诗学的问题,自然也包括与总体文学相关的理论问题,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者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样的学术目标.只靠一国文学的研究者或者只靠研究一国与一民族的文学是不可能完成的。歌德之所以能够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这样一种具有新的意义的概念.马恩之所以能够提出“世界文学”这样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与文学观念,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眼光超越了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不过,“世界文学的时代”或者“世界文学”,在歌德与马恩那里也只是一种理论的
构想与时代的观念而已,他们并没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这样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中国学者身上。虽然文学的价值是以个性为前提的,但世界上的多个民族文学中的确是存在共性的东西,而这些共性的东西是我们认识文学的基本层面。在各民族文学没有交流的时代,民族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是独立的。但各民族文学发生交流并加强了这种交流以后,文学的共同性就得到了发展.以至于形成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学,并进人世界文学的新的时代。世界文学并不单是一种文学类型.它是由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学所构成的.并且世界文学的形成与构成也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学与国家文学。究竟什么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由什么东西所构成的?世界文学的魅力在哪里?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世界文学的理论是如何建构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来探讨与回答。西方的学者已经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但在理论上并没有系统地归纳,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站在中国文学的立场上.全面了解西方学者对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跨越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对世界文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学者从事世界文学研究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性,也许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四,建立与完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所谓共同诗学是指一种指涉与包含世界上所有民族文学的文学理论形态。如果只是停留在民族文学与国家文学时代,没有世界文学的观念与背景,共同诗学是无法寻求的;只有到了比较文学方法的普遍采用.只有将整个世界的文学纳入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共同诗学的建立才会提上议事日程,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是说,共同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任务,也只有比较文学研究者才可能完成建立涉及到整个世界文学的共同诗学的任务。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存不存在共同诗学,这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但是,不论存不存在争议和存在如何的争议,共同诗学始终都是各国学者特别比较文学学者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并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与重大的话题。现今世界各国流行的文学理论中所讲述的主要内容,20世纪西方论所构成的主体对象,其实构成了世界共同诗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对象。人类文化与文学的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虽然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无论如何还是存在基本的共同点,比如在情感、心理与爱恨情仇等问题上.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共同诗学之所以能够建立的根本原因。正是因此,建立共同诗学是可能的.当然这种共同诗学在内部结构上也可能是有差别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同时,建立共同诗学也是必要的,因为后来者可以以我们的共同诗学为起点。并且以此为武器与工具来认识历史上的文学现象,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种种新的文学现象。总之,共同诗学只有在比较文学的框架内才能建立.在单一的一国与一民族的框架内是不可能建立的.甚至不可能提出整体性的概念。当前我们所能阅读的《文学理论》之类的著作与教材,不论是韦勒克的还是伊格尔顿的,不论是童庆炳的还是王先霈的,都是来自于对世界上主要国家与民族的文学的研究才得出来的,其实这就是共同诗学的研究,也是共同诗学的起点。
第五,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对于当今世界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最近几十年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冲突甚至战争,都与文明的冲突与对立直接相关;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之所以发生,与各民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不够存在直接的关系。文学是作为文化的直接载体与主要方式,民族的心理与个性、民族的情感与传统,往往直接地体现在具体的作家与作品中。所以,加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共生共存,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繁荣,往往产生极为重要与重大的意义。而在现有的各门学科中,比较文学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发生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可以到世界各国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也可以到世界各国讲学,各民族文学的研究者自然也可以到其他国家讲学,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对于文学研究的意见,但是。由于这些学科的学者只是研究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学,这种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有限的。如果本来就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关系的学者,懂得本国文学也懂得外国文学.懂得文学与文化甚至也懂得其他学科的情况,那么比较文学研究者到世界各国讲学,那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会更顺畅、更有成效、更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重视。其实,比较文学研究者本身就是进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对话工作的,只不过他们的对话具有一种学术探讨的性质,而不是政治性或经济型的对话。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是,文学交流与文化交流往往是其他学术交流所不可代替的,因为它离人类的精神世界更近,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因而比较文学学者以比较文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文学交流与文化交流,其发挥的作用往往是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可比拟的,甚至具有一种长效机制。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联系起来,一定可以搭建起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有效平台,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自己的巨大贡献。